分享

4.1.2014年注册安全技术考试复习内容整理(第4章第1.2节)

 扬尽黄沙 2021-01-02

4.1.2014年注册安全技术考试复习内容整理(第4章第1.2节)

2014年注册安全技术考试复习内容整理(第4章 第1.2节)

第四章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2011版教材,2011~2013年考试分值为:20~23分。下同)

学习本章的要求掌握火灾、爆炸机理,运用防火防爆安全相关技术消除隐患,采取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机理(6~8分·掌握)【技P175】

一、燃烧与火灾【技P175】

(一)燃烧和火灾的定义、条件【技P175】

1.燃烧的定义【技P175】

燃烧是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它通常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2.火灾定义【技P175】

火灾定义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以下情况也列入火灾的统计范围;

(1)民用爆炸物品引起的火灾。

(2)易燃或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以及其他化学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和爆炸引起的火灾(地下矿井部分发生的爆炸,不列入火灾统计范围)。

(3)破坏性试验中引起非实验体燃烧的事故。

(4)机电设备因内部故障导致外部明火燃烧需要组织扑灭的事故,火灾引起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

(5)车辆、船舶;飞机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发生的燃烧事故、火灾由此引起的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飞机因飞行事故而导致本身燃烧的除外)。

3.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技P175】

同时具备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或持续。获得三要素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在火灾防治中,阻断三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

(二)燃烧和火灾过程和形式【技P175】

1.燃烧过程【技P175】

可燃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其受热后所发生的燃烧过程也不同。除结构简单的可燃气体(如氢气)外,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并非是物质本身在燃烧,而是物质受热分解出的气体或液体蒸气在气相中的燃烧。

由可燃物质燃烧过程可以看出,可燃气体最容易燃烧,其燃烧所需要的热量只用于本身的氧化分解,并使其达到自燃点而燃烧;可燃液体首先蒸发成蒸气,其蒸气进行氧化分解后达到自燃点而燃烧。在固体燃烧中,如果是简单物质硫、磷等,受热盾首先熔化,蒸发成蒸气进行燃烧,没有分解过程;如果是复杂物质,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气态或液态产物,其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进行氧化分解着火燃烧。有的可燃固体如焦炭等,不能分解为气态物质,在燃烧时则呈炽热状态,没有火焰产生。

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包括许多吸热、放热的化学过程和传热的物理过程。在燃烧发生的整个过程中,热量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方式进行传播。

2.燃烧形式【技P176】

气态可燃物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和氧气边混合边燃烧;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燃烧的固态可燃物)通常先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气与氧化剂发生燃烧;固态可燃物先是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

根据可燃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燃烧可分为以下4种形式:(1)扩散燃烧。(2)混合燃烧。(3)蒸发燃烧。(4)分解燃烧。

(三)火灾的分类【技P176】

1.《火灾分类》(GB/T4968-2008)按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6类【技P176】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灰烬,如木材、棉、毛、嘛、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钦、错、锉、铝镁合金火灾等;

E类火灾:指带电火灾,是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发电机、屯缆、家用电器等;

F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烹饪物火灾,如动植物油脂等。

2.按照一次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财产直接损失金额,火灾划分为3类【技P177】:

(1)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数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

(2)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为重大火灾: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户30户以上;烧毁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

(3)不具有前商项情形的燃烧事故,为一般火灾。

(四)火灾基本概念及参数【技P177】

1.闪燃【技P177】。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闪燃往往是持续燃烧的先兆。

2.阴燃【技P177】。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

3.爆燃【技P177】。伴随爆炸的燃烧波,以亚音速传播。

4.自燃【技P177】。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下,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根据热源的不同,物质自燃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种。

5.闪点【技P177】。在规定条件下,材料或制品加热到释放出的气体瞬间着火并出现火焰的最低温度。

6.燃点【技P177】。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燃点对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液体具有重要意义,在控制燃烧时,需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燃点以下。

7.自燃点【技P177】。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引燃的最低温度。一般情况下,密度越大,闪点越高而自燃点越低。比如,下列油品的密度: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蜡油<渣油,而其闪点依次升高,自燃点则依次降低。

8.引燃能、最小点火能【技P177】引燃能是指释放能够触发初始燃烧化学反应的能量,也叫最小点火能。

9.着火延滞期(诱导期) 【技P177】。对着火延滞期时间一般有下列2种描述:着火延滞期时间指可燃性物质和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在高温下从开始暴露到起火的时间;混合气着火前自动加热的时间称为诱导期,在燃烧过程中又称为着火延滞期或着火落后期,单位用ms表示。

(五)典型火灾的发展规律【技P178】

典型火灾事故的发展分为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减弱期和熄灭期。熄灭的原因可以是燃料不足、灭火系统的作用等。

(六)燃烧机理【技P178】

1.活化能理论【技P178】。物质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首要的条件是相互碰撞。活化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要比普通分子高,这一能量超出值可使分子活化并参加反应。

2.过氧化物理论【技P178】。首先是氧分子在热能作用下活化,被活化的氧分子形成过氧键—0—0—,这种基团加在被氧化物的分子上成为过氧化物。

3. 链反应理论【技P179】。链式反应理论也称连锁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气态分子之间的作用,不是两个分子直接作用生成最后产物,而是活性分子先离解成自由基(游离基),然后自由基与另一分子作用产生一个新的自由基,新基又与分子反应生成另上新基......如此延续下去形成一系列的反应,直至反应物耗尽或因某种因素使链中断而造成反应终止。

链反应通常分直链反应与支链反应两种。直链反应的基本特点是:每个自由基与其他分子反应后只生成一个新自由基。支链反应是指在反应中一个游离基能生成一个以上的新的游离基,如氢和氧的连锁反应属于此类反应。链式反应一般可以分为链的引发,链的发展(含链的传递)及链的终止三个阶段。

二、爆炸【技P180】

(一)爆炸及其分类【技P180】

广义地讲,爆炸是物质系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能量释放或转化过程,是系统蕴藏的或瞬间形成的大量能量在有限的体积和极短的时间内,骤然释放或转化的现象。在这种释放和转化的过程中,系统的能量将转化为机械功以及光和热的辐射等。

一般说来,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技P180】:

·爆炸过程高速进行;

·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多数爆炸伴有温度升高;

·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

·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的物质遭到破坏。

爆炸最主要的特征是爆炸点及其周围压力急剧升高。

按照能量的来源,爆炸可分为三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按照爆炸反应相的不同,爆炸可分为以下3类

1.气相爆炸【技P180】。包括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气体的分解爆炸;液体被喷成雾状物在剧烈燃烧时引起的爆炸,称喷雾爆炸;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引起的爆炸等。

2.液相爆炸【技P181】。包括聚合爆炸、蒸发爆炸以及由不同液体混合所引起的爆炸。由于过热发生快速蒸发引起的蒸汽爆炸等。

3.固相爆炸【技P181】。包括爆炸性化合物及其他爆炸性物质的爆炸(如乙炔铜的爆炸);导线因电流过载,由于过热,金属迅速气化而引起的爆炸等。

爆炸过程表现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物质的(或系统的)潜在能以一定的方式转化为强烈的压缩能;第二阶段,压缩物质急剧膨胀,对外做功,从而引起周围介质的变化和破坏。

(二)爆炸破坏作用【技P181】

1.冲击波;2.碎片冲击;3.震荡作用;4.次生事故。

(三)可燃气体爆炸【技P182】

1.分解爆炸性气体爆炸【技P182】。某些气体如乙炔、乙烯、环氧乙烷等,即使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也能被点燃爆炸,其实质是一种分解爆炸。

2.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技P183】。燃烧反应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扩散阶段。(2)感应阶段。(3)化学反应阶段自由基与反应物分子相互作用。

三段时间相比;扩散阶段时间远远大于其余两阶段时间,因此是否需要经历扩散过程,就成了决定可燃气体燃烧或爆炸的主要条件。

3. 爆炸反应历程【技P184】。什么情况下发生链式反应,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甚至同一爆炸性混合物在不同条件下有时也会有所不同。

(四)物质爆炸浓度极限【技P184】

1.爆炸极限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因素【技P184】

爆炸极限是表征可燃气体、蒸汽和可燃粉尘危险性的主要指标之一。可燃性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体或蒸气在混合气体中的所占体积分数来表示;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是以在混合物中的质量浓度(g/m3)来表示。

能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作爆炸下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作爆炸上限。用爆炸上限与下限浓度之差与爆炸下限浓度之比值表示其危险度H,即:H = (L—L)/ L    或   H = (Y—Y)/ Y     (4—2)

一般情况下,H值越大,表示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其爆炸危险性越大。

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可以用热爆炸理论来解释。

爆炸极限值不是一个物理常数,它是随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温度的影响【技P185】。混合爆炸气体的初始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爆炸下限降低,上限增高,爆炸危险性增加。

(2)压力的影响【技P185】。混合气体的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较复杂,在0.1~2.0 MPa的压力下,对爆炸下限影响不大,对爆炸上限影响较大;当大于2.0 MPa时,爆炸下限变小,爆炸上限变大,爆炸范围扩大。一般而言,初始压力增大,气体爆炸极限也变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当混合物的初始压力减小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当压力降到某一数值时,则会出现下限与上限重合,这就意味着初始压力再降低时,不会使混合气体爆炸。把爆炸极限范围缩小为零的压力称为爆炸的临界压力。

(3)惰性介质的影响【技P186】。若在混合气体中加入惰性气体(如氮、二氧化碳、水蒸气、氩、氦等),随着惰性气体含量的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当惰性气体的浓度增加到某一数值时,使爆炸上下限趋于一致,使混合气体不发生爆炸。

(4)爆炸容器对爆炸极限的影响【技P187】。爆炸容器的材料和尺寸对爆炸极限有影响,若容器材料的传热性好,管径越细,火焰在其中越难传播,爆炸极限范围变小。当容器直径或火焰通道小到某一数值时,火焰就不能传播下去,这一直径称为临界直径或最大灭火间距。

(5)点火源的影响【技P187】。当点火源的活化能量越大,加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爆炸极限范围也越大。一般情况下,爆炸极限均在较高的点火能量下测得。

2. 爆炸极限计算【技P193】

(1)爆炸上限和下限的计算【技P193】

1)根据完全燃烧反应所需氧原子数,估算碳氢化合物的爆炸下限和上限,其经验公式如下:

式中L下 ——碳氢化合物的爆炸下限;

L上——碳氢化合物的爆炸上限;

N——每摩尔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所需氧原子数。

2)多种可燃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计算【技P194】

由多种可燃气体组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可根据各组分的爆炸极限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Lm——爆炸性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L1、L2、L3——组成混合气各组分的爆炸极限,%;

V1、V2、V3——各组分在混合气中的浓度,%。

(五)粉尘爆炸【技P196】

1. 粉尘爆炸的机理和特点【技P196】

当可燃性固体呈粉体状态,粒度足够细,飞扬悬浮于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遇到足够的点火能量,就能发生粉尘爆炸。具有粉尘爆炸危险性的物质较多,常见的有金属粉尘(如镁粉、铝粉等)、煤粉、粮食粉尘、饲料粉尘、棉麻粉尘、烟草粉尘、纸粉、木粉、火炸药粉尘及大多数含有C,H元素、与空气中氧反应能放热的有机合成材料粉尘等。

粉尘爆炸是一个瞬间的连锁反应,属于不定的气固二相流反应,其爆炸过程比较复杂,它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从粉尘爆炸过程可以看出粉尘爆炸有如下特点:

(1)粉尘爆炸速度或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爆炸气体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破坏程度大。

(2)爆炸感应期较长,粉尘的爆炸过程比气体的爆炸过程复杂,要经过尘粒的表面分解或蒸发阶段及由表面向中心延烧的过程,所以感应期比气体长得多。

(3)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因为粉尘初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将堆积的粉尘扬起,悬浮在空气中,在新的空间形成达到爆炸极限浓度范围内的混合物,而飞散的火花和辐射热成为点火源,引起第二次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严重的破坏。粉尘有不完全燃烧现象,在燃烧后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CO及粉尘(如塑料粉)自身分解的有毒气体,会伴随中毒死亡的事故。

2.粉尘爆炸的条件及爆炸过程【技P197】

(1)粉尘爆炸的条件

1)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

2)粉尘虚浮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

3)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

4)相对密闭的空间。

(2)爆炸过程【技P197】。

粉尘爆炸同样是一种链式连锁反应,当外界热量足够时,火焰传播速度将越来越快,最后引起爆炸;若热量不足,火焰则会熄灭。

粉尘爆炸过程与可燃气爆炸相似,但有两点区别:一是粉尘爆炸所需的发火能要得的多;二是在可燃气爆炸中,促使稳定上升的传热方式主要是热传导;而在粉尘爆炸中,热辐射的作用大。

3.粉尘爆炸的特性及影响因素【技P197】

评价粉尘爆炸危险性的主要特征参数是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最低着火温度、粉尘爆炸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

粉尘爆炸极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粉尘粒度、分散度、湿度、点火源的性质、可燃气含量、氧含量、惰性粉尘和灰分温度等。

一般来说,粉尘粒度越细,分散度越高,可燃气体和氧的含量越大,火源强度、初始温度越高,湿度越低,惰性粉尘及灰分越少,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粉尘爆炸危险性也就越大。

(六)燃烧、爆炸的转化【技P198】

爆炸的最主要特征是压力的急剧上升,并不一定着火(发光、放热);而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但与压力无特别关系。

无论是固体或液体爆炸物,还是气体爆炸混合物,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燃烧,但当条件变化时,它们又可转化为爆炸。

固体或液体炸药燃烧转化为爆炸的主要条件有三条【技P198】:

①炸药处于密闭的状态下,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增大了压力,使燃烧转化为爆炸;

②燃烧面积不断扩大,使燃烧加快,形成冲击波,从而使燃烧转化为爆炸;

③药量较大时,炸药燃烧形成的高温反应区将热量传给了尚未反应的炸药,使其余的炸药受热爆炸。

第二节 消防设施与器材(1~6分·掌握)【技P199】

新《消防法》中规定消防设施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可提式灭火器系统、灭火器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等。

一、消防设施【技P199】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P199】

自动消防系统应包括探测、报警、联动、灭火、减灾等功能。消防系统中有三种控制方式:自动控制、联动控制、手动控制。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由触发装置、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和电源等部分组成的通报火灾发生的全套设备。

(二)自动灭火系统【技P200】

1.水灭火系统;2.气体自动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

二、消防器材【技P201】

消防器材主要包括灭火器、火灾探测器等。

(一)灭火器【技P201】

1.灭火剂【技P201】。

(1)水和水系灭火剂【技P201】。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它既可以单独用来灭火,也可以在其中添加化学物质配制成混合液使用,从而提高灭火效率,减少用水量。水的作用是:①冷却②窒息③隔离④稀释⑤吸收(能吸收某些气体、蒸气和烟雾,有助于灭火)。

不能用水扑灭的火灾主要包括:

1)密度小于水和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等。苯类、醇类、醚类、酮类、酯类及丙烯腈等大容量储罐;如用水扑救;则水会沉在液体下层,被加热后会引起爆沸,形成可燃液体的飞溅和溢流,使火势扩大。

2)遇水产生燃烧物的火灾,如金属钾、钠、碳化钙等,不能用水,而应用砂土灭火。

3)硫酸、盐酸和硝酸引发的火灾,不能用水流冲击,因为强大的水流能使酸飞溅,流出后遇可燃物质,有引起爆炸的危险。酸溅在人身上,能灼伤人。

4)电气火灾未切断电源前不能用水扑救,因为水是良导体,容易造成触电。

5)高温状态下化工设备的火灾不能用水扑救,以防高温设备遇冷水后骤冷,引起形变或爆裂。

(2)气体灭火剂【技P202】(CO2)(窒息的作用)

二氧化碳不宜用来扑灭金属钾、镁、钠、铝等及金属过氧化物(如过氧化钾、过氧化钠)、有机过氧化物、氯酸盐、硝酸盐、高锰酸盐、亚硝酸盐、重铬酸盐等氧化剂的火灾。七氟丙烷灭火剂最具推广价值。该灭火剂属于含氢氟烃类灭火剂,国外称为FM—200,具有灭火浓度低、;灭火效率高、对大气无污染的优点。

(3)泡沫灭火剂【技P202】。(隔绝、隔离)泡沫灭火剂有两大类型,即化学泡沫灭火剂和空气泡沫灭火剂。

空气泡沫灭火剂种类繁多,根据发泡倍数的不同可分为低倍数泡沫、中倍数泡沫和高倍数泡沫灭火剂。

高倍数泡沫灭火剂的发泡倍数高(201-l000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充满着火空间,特别适用于大空间火灾,并具有灭火速度快的优点;而低倍数泡沫则与此不同,它主要靠泡沫覆盖着火对象表面,将空气隔绝而灭火,且伴有水渍损失,所以它对液化烃的流淌火灾和地下工程、船舶、贵重仪器设备及物品的灭火无能为力。

高倍数泡沫灭火技术多次在油罐区:液化烃罐区、地下油库、汽车库;抽轮、冷库等场所扑救失控性大大起到决定性作用。

(4)干粉灭火剂【技P203】。(化学抑制)

窒息、冷却、辐射及对有焰燃烧的化学抑制作用是干粉灭火效能的集中体现。

干粉灭火剂与水、泡沫、二氧化碳等相比,在灭火速率、灭火面积、等效单位灭火成本效果三个方面有—定优越性,因其灭火速率快,制作工艺过程不复杂,使用温度范围宽广,对环境无特殊要求,以及使用方便,不需外界动力、水源,无毒、无污染;安全等特点,目前在手提式灭火器和固定式灭火系统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替代哈龙灭火剂的理想环保灭火产品。

2.灭火器种类及其使用范围【技P203】

灭火器由筒体、器头;喷嘴等部件组成。

灭火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移动方式分为手提式、推车式和悬挂式;按驱动灭火剂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储气瓶式;储压式、化学反应式;按所充装的灭火剂则又可分为清水、泡沫、酸碱、二氧化碳、卤代烷、干粉、7150等。

(1)清水灭火器。清水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可燃固体物质火灾,即A类火灾。

(2)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适合扑救脂类、石油产品等B类火灾以及木材等A类物质的初起火灾,但不能扑救B类水溶性火灾,也不能宇瞰带电设备及C类和-D类火灾。

(3)酸碱灭火器。该类灭火器适用于扑救A类物质的初起火灾,如木、竹、织物、纸张等燃烧的火灾。它不能用于扑救9类物质燃烧的火灾,也不能用于扑救C类可燃气体或D类轻金属火灾,同时也不能用于带电场合火灾的扑救。

(4)二氧化碳灭火器。更适宜于扑救600V以下带电电器、贵重设备、图书档案、精密仪器仪表的初起火灾,以及一般可燃液体的火灾。

(5)卤代烷灭火器。毒性较大,对金属筒体的腐蚀性亦大,因此在我国不推广使用。主要用于扑救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物质如竹、木、纸、织物等的表面火灾进行补救。尤其适用于扑救精密仪器、计算机、珍贵文物及贵重物资仓库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用于扑救飞机、汽车、轮船、宾馆等场所的初起火灾。

(6)干粉灭火器。普通干粉也称BC干粉。主要用于扑灭可燃液体、可燃气体以及带电设备火灾;多用干粉也称ABC干粉,是指磷酸铵盐干粉、聚磷酸铵干粉等,它不仅适用于扑救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和带电设备的火灾,还适用于扑救一般固体物质火灾,但都不能扑救轻金属火灾。

(二)火灾探测器【技P204】

主要包括感光式火灾探测器、感烟式火灾探测器、感温式火灾探测器、复合式火灾探测器和可燃气体火灾探测器等。

1.感光式火灾探测器【技P205】。按检测火灾光源的性质分类,有红外火焰火灾探测器和紫外火焰火灾探测器两种。紫外火焰探测器适用于有机化合物燃烧的场合,例如油井、输油站、飞机库等,火焰温度越高,火焰强度越大,紫外光辐射强度也越高。

2.感烟式火灾探测器【技P205】。感烟火灾探测器分为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和线型感烟火灾探测器。

(1)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是对警戒范围中某千点周围的烟参数响应的火灾探测器,分为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和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两种。

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的结晶,应用烟雾粒子改变探测器中电离室原有电离电流。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为淘汰产品。

光电式感烟火灾探测器是利用烟雾粒子对光线产生散射、吸收原理的感烟火灾探测器。很大的缺点就是对黑烟灵敏度很低,对白烟灵敏度较高,大部分的火情早期所发出的烟都为黑烟,所以大大地限制了这种探测器的使用范围。

(2)线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目前生产和使用的线型感烟火灾探测器都是红外光束型的感烟火灾探测器,它是利用烟雾粒子吸收或散射红外线光束的原理对火灾进行监测。

3.感温式火灾探测器【技P205】感温火灾探测器种类繁多,根据其感热效果和结构型式,可分为定温式、差温式和差定温组合式三类。

4.可燃气体火灾探测器【技P205】

5.复合式火灾探测器【技P205】. 复合式火灾探测器包括复合式感温感烟火灾探测器、复合式感温感光火灾探测器、复合式感温感烟感光火灾探测器、分离式红外光束感温感光火灾探测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