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囚徒组成的骊山军团为何那么强?岭南军团若回援,救得了大秦吗?

 maiko 2021-01-02

很多人有一个问题:秦亡时,助大秦一统天下的虎狼之师身在何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一统天下。

统一全国后的秦始皇又统一文字、度量衡,修驰道,派蒙恬率长城军团北击匈奴,派屠睢、任嚣、赵佗等人率岭南军团南征百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第五次东巡的路上,赵高、李斯暗中作梗,赐死扶苏、蒙恬,拥立十八世子胡亥为帝,史称秦二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起义,天下震动,起义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势,原六国纷纷复立。陈胜吴广建立的张楚政权在数月内竟发展至数十万人,起义军进抵关中,间接威胁咸阳。

公元前208年,在章邯的建议下,秦二世释放骊山20万囚徒,并将其编入秦军,章邯率领这部秦军屡战屡胜,先后击败并杀死周文,陈胜,以及项燕等人,而此时,王离率领长城军团回援,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秦帝国倾斜。

公元前207年,章邯率领的骊山军团与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将赵王歇围困于巨鹿,其余诸侯援军虽然赶到,但是皆不敢与秦军交战。唯项羽率领的5万楚军破釜沉舟,猛攻王离军,并以少胜多,大获全胜。而此时的大秦的朝堂之上,赵高杀死秦二世,子婴又杀死了赵高,登基后的子婴自降为秦王(不称皇帝)希望与诸侯和解,但此时大秦帝国大势已去,面对进逼咸阳的刘邦军只得开城投降,大秦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但却二世而亡。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秦帝国灭亡的过程中,被派去征讨百越的岭南军团始终并未回援,而这个未回援的岭南军团则给了某位伟大的历史发明家的发挥空间,在这位历史发明家的渲染下,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秦帝国灭亡,是因为岭南军团没有回援,岭南军团若回援,10个项羽也不够打。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岭南军团被一些人说成了秦国第一军团,带甲50万,所向披靡。

今天我们从这个神秘的岭南军团说起,并试着为大家解答几个问题:岭南军团的战斗力到底如何?为何在秦帝国覆亡岭南军团前没有回援?章邯的骊山军团(包括20万囚徒)为什么看起来战斗力比主力长城军团还强?以及造成秦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岭南军团真的那么强吗?

岭南军团变得出名是因为一位历史发明家曾经眼含热泪的对观众们讲:当时秦始皇告诉岭南军团主帅赵佗,如果有一天帝国遇到危险,不要回援,要替华夏守住南方的疆土。

这位历史发明家当时说得是声容并茂,很多观众哭得稀里哗啦,与此同时,岭南军团也变成了他们心中的大秦第一军团。那么岭南军团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呢?

秦始皇组建岭南军团(或称南方军团)的原因,是为了征服地处中国南方的百越之地。

百越并非一个单一政权,而是对当时中国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政权总称。

这些小的政权散居于中国南方,战国时代,地处南方的楚国以战争和收买并用的方式向百越之地扩张,双方有战有和,长期共存。

秦始皇讨厌楚国人那种磨磨唧唧的方式,他要用最直接的方式派大军征服百越。

于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组建岭南军团,第一次对百越用兵,这里要说明一点,最初的岭南军团的主帅不是赵佗,是屠睢。

大秦的虎狼之师对百越的散兵游勇,理论上讲应该不会有任何悬念,但事实无常,由于不熟悉环境,第一次对百越之地用兵的岭南军团遭遇当地武装的伏击,损失惨重,军团长屠睢在战斗中被百越人杀死。

是不是有些出乎意料?被有些人吹成第一大秦军团的岭南军团被一群少数民族武装痛击,主帅当场阵亡。

当然,秦始皇肯定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对百越之地的征伐,于是五年后,岭南军团第二次向南进发征讨百越之地,这次的主帅还不是赵佗,是任嚣(建议那位历史发明家再出去演讲时,把秦始皇对赵佗说改成对屠睢或任嚣说,这样至少听起来更像真的)。

第二次用兵秦军取得了胜利,将百越之地纳入到秦国版图

关于岭南军团的规模,《史记》中并无记载,网上流传的50万大军的说法来自于《淮南子》,而岭南之地的重要性,实在不值得秦始皇砸下50万大军。

且秦始皇进攻百越的本就不是为单纯的军事目的,而是在拿下百越之地后,要长期于此地驻扎,繁衍生息,百越之地地广人稀,秦始皇的当务之急是补充人口。

综合这两种说法,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岭南军团的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总和大约为50万人。

而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比例,在秦军通常为1:3,即3个非战斗人员对应1个战斗人员,当然,由于岭南军团不仅仅是去打仗,更是去繁衍生息的,所以战斗人员的数量可能更少,我们姑且还按1:3计算,岭南军团的军人数量应该在10万人左右。无论从规模还是战斗力上看,岭南军团都不可能是大秦的第一军团。

回不去,也不想回去

好了,让我们看看大秦帝国岌岌可危时这支身处南方的岭南军团的举动吧,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并告诉他:

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秦政无道是一句说辞,我们不去讨论,但任嚣希望赵佗自立的建议很明确,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样可以避免中原混战的战火烧到岭南,而岭南之地又自成一体,适合割据。

对于任嚣的毫无原则和底线的建议,赵佗却深以为然,他立刻命令部下封锁五岭四关,切断与中原的通路,在这个过程中,还干掉了一小部分提出要回援的部下,然后,赵佗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开始了他愉快的割据生涯。

任嚣、赵佗作为大秦臣子,在秦帝国生死存亡之际,怎会如此绝情?而岭南军团内部,除了少数人主张回援,大多数人为何都默认割据呢?

答案是岭南军团对秦帝国既无认同感,也无共同利益。

任嚣祖上是魏国人,但世代在秦国为官,可以算是位秦人了,而赵佗则是个土生土长的赵国人。而岭南军团中被派去长期在越地居住,与越人混居的这部分人多以商人(秦国时对商人极其蔑视)、流民、犯人为主,这帮人可以说是秦帝国的“渣滓”,“垃圾”,是不择不扣的社会边缘人。

这些人在秦国就是社会的最底层,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性,而到了百越之地,虽然是不毛之地,但是青山绿水,大有作为,兴许就能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呢。

于是,摆在岭南军团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一道选题了,不回去,不必参与中原混战,可以在岭南搞发展,而且,自己就是岭南的主人,回去,与各路起义军拼死搏杀,就算侥幸赢了,也只是在秦帝国下一个郡县当官,而输了就无悬念的粉身碎骨。

对于一群对于大秦本就没有多少认同感的人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选择?不难回答。

刚才说的是想不想的问题,现在,说说能不能。

前文已经分析过了,岭南军团的战斗力一般,百越新定,局势不稳,之前也已经提到过,百越不是一个单一的政权,而是很多当地少数民族政权的统称,这种局面的好处是,这里不会形成一共单一的强权去对抗任嚣、赵佗的大军,但坏处是,这多如牛毛的小政权哪个都是潜在的麻烦,一旦岭南军团挥师北上,百越武装趁机起事则很可能导致岭南不保。

岭南军团若北上,其首先要经过的就是原楚国地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对于秦人的仇恨为六国之最,秦末原楚国地区反秦的决心最为强烈,此时,楚地的反秦斗争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岭南军团若要通过原楚地,必定要经历一番血战,如果真与各路起义军正面厮杀,岭南军团恐怕凶多吉少。

更要命的是,岭南军团中本身就有很多原楚国之人。

好了,关于岭南军团,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岭南军团并非如一些人所吹嘘的那样是大秦第一军团,相反,岭南军团主要任务是长期在南方驻扎,繁衍生息,军团中非战斗人员远远多于战斗人员,其战斗力在秦军也中相对较弱。

岭南军团从主帅到士兵对于大秦的认同感都不太高,且回援秦帝国风险极高,回报极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岭南军团选择割据,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囚犯组成的骊山军团,战斗力为什么这样强

除岭南军团外,关于骊山军团,也有一个在网络上流传很久的错误观点:以项羽的实力,只能打败一些囚犯(指骊山军团),遇上大秦正规军根本不是对手。

而然尴尬的是,这句话正好说反了,在巨鹿被项羽击溃的就是他们口中的大秦主力,正规军,由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而在长城军屯溃败后,依旧与项羽对峙的恰恰是他们口中的由囚犯组成的,由章邯率领的骊山军团。

《秦时明月》中的王离形象

是不是有些意外?

其实,项羽与王离都是名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干掉谁都有可能,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章邯率领的由囚犯组成的骊山军团既然有如此战斗力?

与项羽对阵时骊山军团战斗力强悍还可以理解,因为此时的骊山军团已经组建了一年余,经过战火的洗礼,已经是一支成熟的军队了。

可问题是骊山军团并非此时才战斗力爆表,在刚刚组建不久,骊山军团就大败张楚政权(陈胜吴广政权)的大将周文,并且在之后与张楚政权的作战中一路高歌猛进,迅速消灭了张楚政权。

要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时,可是“天下云集响应,盈粮而影从”,等到周文大军来到打到秦国境内,威胁咸阳时,已经有大军数十万,战车近千辆了。

但已经如此成气候的张楚大军在面对骊山军团时几乎是一路溃败。

骊山军团在击败张楚政权后,又与长城军团配合,一举击败项梁(项羽叔叔)领导的楚军,并杀死项梁。

骊山军团这样爆表的战斗力不免让人怀疑,组成这个军团的真的仅仅是一群囚犯吗?

我们不妨换个问题,面对张楚政权数十万大军压境时,除了骊山的囚犯,章邯手中是不是真的已经没有其他军队了?

大家不妨再去想一想,如果你是章邯,在手上没有其他军队的情况下,敢不敢释放骊山的20万囚徒?还让这20万囚徒上战场?

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么章邯最需要担心的恐怕不是什么张楚大军,而是这20万囚徒大军哗变了。

章邯也是名将,他敢这样做,说明他至少有一定把握这些刑徒不会哗变,而且,还能被组织起来成为一支战斗力不熟的军队,那么什么能让章邯有这样的自信呢?

毫无疑问,一支军队,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效忠于大秦的精锐部队。

章邯是否有这样的军队呢?是的,那就是驻扎在咸阳附近的关中军团。

关中军队负责拱卫中央,是大秦虎狼之师中真正的精锐,这些人中的很多人世代在大秦军中,对大秦有很强的认同感。

关中军团大致包括三部分:郎中令军、卫尉军和中尉军。

前两者负责皇宫的守卫,虽然都是精兵强将,但是人数太少,只有万余人,实在不适合参与与起义军的大规模野战。

而中尉军人数要多一些,有5万余人,这些士兵也是精锐,可以与起义军一战,但是毕竟起义军有数十万,而六国又纷纷复立,这5万精锐若是简单的拿去与起义军拼,确实是十分不值,于是章邯决定释放骊山的20万刑徒,补充兵力。

而有这5万精锐压阵,这20万刑徒就不敢哗变,而且有这5万精锐从中组织,骊山的20万刑徒能更快的从散兵游勇变成真正意义的军队。

还有学者认为,在与张楚政权的前几次交锋中,真正冲锋在前的本身就是关中军团,骊山军团先期只负责打扫战场,追击溃敌。

当然,关中军团的5万中尉军未必全部归章邯指挥,但是从后面刘邦进攻咸阳时,咸阳守军抵抗烈度之低,大致可以推断,当时咸阳兵力空虚,有经验的老兵不多,而作为秦军精锐的关中军团的大部分应该都在章邯手中。
到这里我们大致可以理解骊山军团实力强悍的原因了:骊山军团中的大部分虽然是骊山刑徒,但是有数万秦军精锐关中军团作为他们的主心骨,指挥者和领导者,这让这支军队的力量大幅提升。

好了,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当时的局势了,大秦快要灭亡时,王离的长城军团被全歼,章邯率领包含了关中军团的骊山军团勉强与以项羽为首的诸侯联军对峙。

岭南军团实力有限,既不想回来,又不能回来,刘邦进攻咸阳时,大秦确实已经没有多少可用之兵了。

秦亡之时,主力长城军团被消灭,骊山军团和关中军团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但是也仅仅能保证在与以项羽为首的诸侯联军的对峙中不被对方消灭,想要有更大的作为已经不太可能了,岭南军团确实没回援,但是它既不想回援,也没能力回援,且战斗力一般,回援的话甚至不一定能赶到战场。

大秦的虎狼之师大多参与了秦末的战争,但依旧无力回天,秦亡,不可避免。

高效的反噬与诸侯的时光机

所有人类活动的一般逻辑都是高效的战胜低效的,而战争是最为暴烈的一种人类活动,大秦的虎狼之师能够打败六国军队,不是因为秦国的单个士兵比六国的士兵更强壮,而是因为秦军的组织效率比六国军队更高。

其实不止军队,秦法下的大秦帝国就是本身就是一部小农经济下的运转极其高效的国家机器。

相比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长城等工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干的另一件事往往被大家忽略:修驰道。

驰道可以看做古代的高速公路,它是一个帝国追求效率的明证,无独有偶,数百年之后,称霸欧洲的罗马帝国也在其征服的地区修建这种能够供马快速奔跑的道路,马路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秦始皇修驰道,既是为了让政令畅达,也是为了让大秦的虎狼之师在一个地方出现问题时可以迅速到达。

驰道代表大秦帝国的高效,但是这种高效只能在帝国内部运转良好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秦国对六国的胜利,也是中央集权制对分封制的胜利,从此,帝国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在中央,在皇帝周围,好处是皇帝的正确政令能够被迅速执行,坏处是,一旦中央,一旦皇权出现问题,这个高效运行的国家机器会迅速失灵、崩溃。

这还没完,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打到秦国境内的速度快的惊人,你想到了什么?是的,驰道是双向的。

当围绕皇权展开的权力中枢失灵时,大秦的虎狼之师没有高效的经驰道镇压各路起义军,而各路起义军却可以通过驰道迅速来到大秦国都周边。

因为中央失灵,大秦这具高效的国家机器变得不再高效,而原六国的反叛者却在这些年中变得高效了不少。

更可怕的是,秦始皇未统一六国时,六国各怀鬼胎,秦人可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如果问六国之人当初没有联合起来一同抗秦,后不后悔,恐怕大多数人是后悔的,但是,木已成舟,天下没有后悔药。

但是,秦二世偏偏就给了六国之人后悔药,或者说相当于送给他们一台时光机,让重新回到十几年前还没被秦国所灭的时候,已经知道答案的六国人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团结,不管彼此之间有什么矛盾,总之,先干掉秦国再说。

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六国最团结的一次“合纵”,而这次“合纵”的组织者,是赵高与秦二世。

完成一统天下大任的大秦帝国,只享国祚15年,大秦帝国因商鞅变法而走上强国之路,在农业社会,不得不说,商鞅大幅提升了秦国的组织效率。

但是,高效是双向的,一旦帝国的权力中枢出现问题,秦制就会同样高效的反噬自己,这一点,秦始皇或许并未发现,但赵高发现了……

大秦帝国奋六世之余烈,历经百年创造了一副在农业时代无比高效的国家机器,但很可惜,大秦帝国的统治者们似乎并没有完全学会如何去控制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