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古玉的审美与鉴赏

 新用户1398XocJ 2021-01-02

  进入清代,随着古玉收藏的爱好者渐多,古玉作假风起。至20世纪80年代,收藏古玉首先在台 湾、香港等地升温,并很快影响到大陆,出现了史 无 前 例的收藏大军。由于高古玉器的稀有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造假便应运而生,技术不断提高,甚至达到几可乱真的地步。很多私人的藏玉著录书籍,有的通篇找不到一块真古玉器。辨伪学说纷起,但总跟不上造假的水平。

  研究汉代从葬玉衣,从其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缀玉面幕,发展到两汉的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从葬,都找到了文献依据,从而对玉衣的断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汉代的玉具剑、玉刚卯亦见诸文献,唐代始流行玉带板,史载唐高祖曾将于阗新进贡的十三銙玉带赐李靖,因此对上述的玉饰品出现的年代有了界定。辽、金时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断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

  唯有工具加工的痕迹是成器时留下来的,是与生俱来的印记。不同时代的加工工具会留下不同的加工痕迹,玉器上的加工痕迹会告诉我们成器的年代。

  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

  市面少见高古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还不允许拍卖出土文物,如青铜器、高古玉,国内拍卖公司就不敢公开拍卖,致使很多高古玉或是藏而不露,或是走私出境,如此想来,高古玉露脸的机会还能多吗?目前国内上拍的高古玉器,多以海外回流的身份合法化,出入变通,身价倍增。物以稀 缺为贵,因此,年代 开门的精美高古玉,市场价格异常昂贵,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有钱的买主,皆为富商巨贾,并非高古玉行家;而高古玉玩家,又都缺钱,重器不得上手,只能隔着展柜玻璃,享享眼福了。

  器物通过千百年地下埋藏,造成表面出现沉积物质(皮壳)。另一方面,是玉石材料本身的老化、氧化造成亮度减弱(包浆)。这种侵蚀造成的失亮,与赝品通过抛光或化学腐蚀手段,伪造的假失亮(皮壳、包浆)特征不同,它们形成的条件,以及高古玉表面光亮的微结构方面,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我们在鉴定时,用肉眼的简单直观很难区别出来而以。这种传统鉴定只停留在亮度感觉上,并没有通过真伪的微观考察,从真伪的结构差异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对比。这是传统辨伪与科学辨伪的差距。

  色形就是指高古玉颜色分布的情况,主要采用的是提油或是浸染等方式作伪的高古玉沁色通常都没有过渡层次,成片分布着,采用的是“开窗”的方式。在高古玉的表面多是淋油或是覆蜡,这样能够达到部分受沁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