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就有“年终奖”了,古代就有“年终奖”,古人到底能拿多少?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1-01-02

循迹晓讲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方生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最近到年底了,可能各位小伙伴都在考虑年终奖的问题,有同事就跟我说能不能聊一期年终奖的,也好通过这个提醒老板发奖金。那今天咱就聊聊年终奖的故事。

01秦代就有“年终奖”

中国古代百姓都是务农为生,土里刨食,那肯定没有谁发奖金,所以有年终奖的群体都是衙门里当官的那群人。

从秦朝开始,他们每年年底能收到一笔小钱,这钱不是国家给的,也算是自己挣的,当时办案的公文都是写在竹简或者绢上,到年底了清库存会把这些东西卖掉。

别小看这笔钱,那时候一卷竹简写不出来多少字,随随便便办个案子那竹简就得用车拉,这些东西就算卖劈柴也能卖个好价钱。

现代竹简 图源于网络

另外装竹简的口袋也有用,不管是皮质的、丝织的,还是麻布的,都能卖钱,县太爷请来裁缝把包装袋改一改,就是一件衣服或者是一床被窝,可以自己用也可以放市场上卖,这东西禁铺又禁盖,禁拉又禁拽,不愁没人买。02汉晋南北朝“春赐和腊赐”

真正说国家给发年终奖了,要等到东汉时期。

那时候,皇帝每年两次重要节日定期赏赐百官,分为春赐和腊赐,腊赐是在腊月发东西,春赐是在立春,等于说年前发一次年后发一次,大将军、三公等的腊赐为“每人发钱20万、牛肉200斤,大米200斛”,其他大小官吏也各有封赏,这份腊赐的金额非常优厚,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工资。

图源于网络

东汉中期外戚窦氏专政,御史何敞很厌恶这种现象,但又敢怒不敢言,就拐弯抹角的给皇帝上了道奏折,腊赐自郎官以上公卿王侯以下,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

意思是腊赐给的太多了,多大的家业也经不起这么败,再这么下去,国库都要被年终奖掏空了,实际意思是给窦家的东西太多,咱得控制控制,外戚集团听说这道奏折以后自然明白何敞是什么意思,于是在官场上拼命打压他,何敞最后也是郁郁不得志,一直没当什么大官。

腊赐制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也一直在应用,到了唐朝情况变了。03唐宋时期的年终奖

唐朝初年中央就直接拨款给各单位,叫做“官本钱”,这钱不是给官员们花的,而是让他们去做生意搞营收的,各衙门拿到钱以后,派专人放贷。

上至六部,下至府县衙门,都把这些本金放出去。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各单位辖区内的商人。放贷的期限,短则几天,长则一年。每个月的利息最低3%,而且是利滚利,要是这贷款放了一年就能收到4成的利息。

获得的利润,朝廷财政抽小头,衙门留大头,到年底府里的官吏把钱分走,因为是年底分钱,所以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年终奖。

图源于网络

还有的衙门嫌放高利贷来钱不够多不够快,直接拿着这笔钱甚至是用公款去经商,卖铁卖盐,古代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盐铁专营,要是有人敢做这个生意可是掉脑袋的大事。

但他们是朝廷命官,披着官衣违法也没人敢管,生意要是赚了就几个人分掉,赔了就想辙拿公款冲账。

到了宋朝时期,国家也是给发年终奖的,但奖金相当的少,王安石都做到宰相了,到年底也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和两坛子黄酒。

为什么?因为宋朝平时的俸禄特别高,对于年终奖也就不怎么重视了,包拯在开封府的时候,工资加上月料、餐钱、茶汤钱这种杂七杂八的补贴,加一起一年将近一万贯,相当于今天的五六百万人民币,所以到年底发钱的时候,也就是意思意思,一点不发怪过意不去的。04明清官员的“年终奖”

宋朝还知道多少发点,到了明朝可就是一点不发了。

咱们之前讲过,明朝抠门可是出了名的,平时的工资都不舍得掏,就别指望什么年终奖了。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大明王朝》《大清帝国》音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清朝也一样,到年底皇帝会挑几个业绩不错的官员,象征性的赐一福字,赏俩荷包,给张貂皮这种,但这些东西也也不能顶饭吃,那时候还没有潘家园,你把皇上的字拿出去卖没人买,怎么办呢?

于是明清时期的官员在年底都会从下级那收一波礼,当自己的年终奖,他们收的钱美其名曰叫“炭敬”,意思是我是孝敬你给你买点过冬时候用的木炭。

图源于网络

收炭敬的时候也有讲究,一般是递一个信封,上边不能直接写多少钱,不仅俗气,而且危险,容易被人抓住把柄。所以,贡炭敬的时候,要写一首诗或者一段话,在其中插入约定俗成的暗语。

如一百二十两叫“秦关一座”,典故出自“函谷关高一百二十丈”;三百两叫“毛诗一部”,典故出自毛注《诗经》有三百零五首诗。八百两称“孟津一渡”,意思是周武王召集八百诸侯渡孟津伐纣王。要是有人献上“千佛明经”,那绝对能让收炭敬的京官刮目相看,一部“千佛明经”代指一千两,这是个相当了不得的大数了。

过节的时候收一圈礼,就能把四书五经的知识复习一遍,不过这种炭敬一般会发生在汉族官员里,满人大部分都不太懂这些潜规则。

爱新觉罗·载涛(1887年6月23日-1970年9月2日) 图源于网络

清末溥仪的叔叔,禁卫军统领载涛就收到过一个箱子,上面写着千佛明经,他真以为里边装的是经书呢就把庙里的老和尚请到家来,给自己讲讲佛法,等箱子打开一看傻眼了,里面装的全是银元宝,一本书都没有。

光绪初年也有过一件事,1879年云南的一起农民起义被平定,巡抚杜瑞联上表中央,要求军费报销,但报销批了两年都没批下来,就派两名官员带着钱到京师,以给户部和军机处的大臣递银子,打通关节,最后是把这份报销批下来了。

几年后案情败露,慈禧太后派出翁同龢、阎敬铭、还有惇亲王奕誴,一开始查的还算顺利,但后来发现牵扯的官员太多了,基本上所有一二品大员都收过那两位官员的“炭敬”,包括翁同龢阎敬铭自己。

翁同龢(1830-1904) 图源于网络

所以他俩为了自保,就说别查了,牵扯的人太多,就这么结案吧,对这些贿赂并不熟悉的惇亲王奕誴却要求全面彻查,决不罢休。

慈禧对这一类官场的贿赂其实早有耳闻,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明白其中牵连的人数过多,不想再节外生枝,震动朝局,所以最后站在了翁同龢的这边,提前宣布结案。

说了这么多都是当官的领年终奖,那老百姓拿年终奖就没有这么多说到,一般都是店里的伙计账房先生干一年活,到年底掌柜的给发个红包,至于发不发,发多少就全看老板的个人品性。

真说有社会上有了保障年终奖的机构,得要等到民国时期了。

那时候工商业飞速发展,上海的工人们经常组织罢工,抗议老板不给年终奖。

为此上海工商界还联合成立了“年奖问题处委会”,专门负责调解协商各工厂的年终奖金发放问题,每年他们会派专人到工厂跟资本家和工人谈谈,今年年终奖发没发,满不满意,要是谈不拢的话他们还有权找到政府,让国家派人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年终奖这个东西在我看来当然是越多越好,但公司要实在是经济困难也可以少给点,这东西更多是代表一个态度,哪怕钱不多,也是证明了老板心里有我的,那明年我就会更努力的工作。

所以看到这期视频的老板们,就给你们的员工发点年终奖吧。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