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ldjsld 2021-01-03
  五、两河流域文明史--秒杀玄幻小说的"考古成果"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形成于17世纪上半叶。在此之前,这里曾经只是一片浅海湾区。后来,随着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河水被筑堤围坝,于是,这片浅海湾的水量变小,逐步变成了沼泽地,进一步变成了适宜人居住的陆地。于是,大约从16世纪开始,这片区域就应该开始有人居住,一直到17世纪最后成型,终于形成了拥有众多各类城市的大平原。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形成过程中,迁移到这块土地上居住的人们经历了从从无到有,从贫穷到富裕,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形态。而在这不长的两百多年历史当中,整个平原演绎了一个文明社会形成的精华浓缩版。于是乎,在历史的见证下,亲爱的西方考古专家竟然将这两百多年的社会形成过程解读成了七八千年乃至上万年的的历史,而且还是引领人类文明进程的那种骚操作。这拨骚操作我给32个赞!

  能够将两百多年的历史拉扯成七八千年,我敢说,即便是起点中文网加上创世纪中文网等所有网络小说网站的所有玄幻小说作家也都不敢这么写。一方面是没这么大的胆子,另一方面,即便是脑洞大开的玄幻小说作家,人家也是有良知,有操守的!

  下面,我带领大家来一赏两河流域地区从"史前文化"到"最早的人类文明"吧: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根据目前考古界和历史界的主流观点,牛气冲天的两河流域史前中石器文化时期都已经突破上万年了。还亏得他们低调,新石器时期被压制在万年以内。要是不低调的话,我简直不敢想象两河流域的新石器时期会突破到一个什么境地。

  不过好在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文明社会,理智的西方考古人并没有沿着这条路一路自我放飞下去,而是保持了足够的理智,将两河流域的史前文化时期有计划地控制在九千多年前,这个可供追溯的陶器新石器时期被定为乌姆·达巴基亚文化时期。不过大部分有廉耻的人还是感到有点羞愧,所以这个文化时期避而不提。而是从后面一个文化时期开始,这就是两河流域早期的、著名的--哈苏纳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到文明的诞生,从扎格罗斯山麓不起眼的村庄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大型高度文明的苏美尔城市的转变,整个发展过程我们已经知晓,但了解得并不全面。根据目前掌握的大量考古资料,用放射性碳测年,两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

  哈苏纳时期:约公元前5800-前5500年
  萨迈拉时期:约公元前5600-前5000年
  哈拉夫时期:约公元前5500-前4500年
  欧贝德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750年
  乌鲁克时期:约公元前3750-前3150年
  杰姆代特奈斯尔时期:约公元前3150年-前2900年 p15-16

  --李海峰《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波斯等古文明探研》科学出版社 2014年3月第一版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一一呈现这串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吧:

  1、哈苏纳文化(约公元前5800-前5500年):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最早的一批村落和建筑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哈苏纳文化时期(公元前第6千年后半期),主要分布在北部底格里斯河两岸的摩苏尔地区和辛贾尔三角地带。这时已经开始了从游牧生活到定居的农业社团的转变,其主要遗址哈苏纳(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西面,1943-1944年由伊拉克文物局发现)就是一个定居的农业村落。

  早期的从村落遗址中,圆形和长方形的房屋鳞次栉比,有的还成组地围着院落布置。后期的村庄往往就压在早期的遗址上。房屋上部很可能就是今天人们在附近的村庄里还能看到的那种用木头和茅草做成的斜坡屋顶。土墙房舍取代了早期营地的那些用易腐烂的材料简称的茅屋,墙体通常由夯黏土构成,表面抹泥。早期还使用过形状不定的泥块,直到哈苏纳时代末期才出现用木模翻制的日晒砖坯。P27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多么熟悉的配方,如此熟悉的味道--木模翻制的日晒砖坯。

  这不正是我在《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文章中所讨论的板砖吗?我的个乖乖,这算是落到我的饭碗里来了。在那篇文章里,我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研究著作进行分析,得出板砖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同时,发现板砖西传的时间不早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那个时候,我认为两河流域的建筑不早于南北朝。这次写这篇文章我才发现,尽管以前对西方伪史有了足够认识,但跟事实真相相比,我依然还是太傻太天真。

  2、萨迈拉文化(约公元前5600-前5000年):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继哈苏纳文化之后,是同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萨迈拉文化时期。萨迈拉文化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为盛期。这一时期的遗址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区,年代约相当公元前第6千年后期至第5千年。这时已形成了规模宏大、有农业灌溉设施的定居村落和别具一格的泥砖建筑,同时还发现了精美的彩陶。

  这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两个,均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冲击平原的边缘;一是底格里斯河中游东岸的索万;一是接近伊朗边界的乔加马米。此外,还有幼发拉底河畔的巴古兹等。

  索万遗址(1964年由伊拉克学者苏夫主持发掘)、是早期(公元前5500-前5300年)的典型代表。索万(公元前5500年)居址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遗址内有用日晒砖简称的住宅和奇特的"T"形建筑三座。P28-30

  中期(公元前5300-前4800年)与前期相比,村落规模更加扩大。乔加马米遗址占地350米×150米,估计已有上千人口。索万遗址第已出现了神庙遗址……这种建筑方法在索万的聚居地里进一步得到了改进,采用了矩形砖,平均尺寸为80厘米×30厘米×8厘米。这种模制砖使人们有可能在建筑内部或墙角上系统地设置扶垛。P30

  后期(公元前4800-前4000年)仅乔加马米尚存,但提供的材料很少,其他遗址渐被废弃。P31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说到板砖,又是板砖,这是我最乐意看到的地方。但凡一看到西方某个建筑是板砖建筑和穹窿造型的话,我简直就像是苍蝇见到了血一样兴奋。像这种明晃晃、亮晶晶的足以击碎一万个谎言的证据,还不是我饭碗里的菜!

  3、哈拉夫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500年):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西亚同时并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伊拉克,叙利亚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的山区。最初发现于叙利亚北部哈布尔河畔的哈拉夫土丘,故名。此约形成于公元前第6千纪末,晚于哈苏纳文化。前4400-前4300年为欧贝德文化所取代。p527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3分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二版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哈拉夫文化的建筑很有特色,比哈逊纳文化建筑规模大而质量好。在阿帕契亚和雅瑞姆二号丘均发现了圆形建筑,类似后来希腊迈锡尼文化圆基房。阿帕契亚的底层先出现长方形泥房,后期出现了10座圆形房,位于村中央的二道墙东面地区。西区仍为长方形房。圆房由石基、厚实的墙和拱顶组成,并在前部增加了长方形前屋,室内无生活用具,表明这些圆房所在的东区为圣区,二道中央墙可能是圣区的围墙。p221

  --刘文鹏《世界文明大系: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在较深的层位上,出现了哈拉夫文化所特有的建筑:用夯土建在石基上的圆形房屋。在遗址丘岗的不同层位及遗址以外地段发现的这类圆室有10个之多(虽然同时存在的看来不超过两个)。在这里,建筑似乎又回归到更早的圆形住宅的形式,发掘者把他们称之为"Tholoi"(圆室)。最早的一个是个孤立的圆形结构,直径约4米;后期的直径5.5-10米不等,墙厚1.65-2.5米。较晚的圆房有矩形前室与之相连,颇似3000年以后希腊迈锡尼蜂房墓的墓道,其中之一为横向前室。P32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这些圆形房屋,考古专家的解读是圣区的建筑物,实际上就是宗教建筑。现在看来,这些圆形房屋实际上就是伊斯兰、东正教的建筑,说得直白点,就是:教堂、清真寺。只不过这些专家不肯承认罢了。如果承认的话,那么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真实年代就曝光了。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我们来看看目前尚存的基督教教堂结构图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早期的教堂就是这么修建的,在教堂的前面,还有一条通道。圆形房屋就是教堂,而我们看上图中教堂A的说明不难推测到,实际上,教堂建筑最初的原型是来自墓葬。所以,这座教堂又称之为"圣墓教堂"。看到墓葬,你们有没有想起坟包?就是我们所说的"坟",这些教堂之所以用圆形穹顶建筑,也不是没有来源的,他的来源就是坟包。你看上图耶路撒冷这座教堂叫做"圣墓教堂"就知道了。如果不是来源于坟包,谁会取这么一个晦气的名称啊!那么,这种教堂来源于哪里呢?它有两个来源。首先,我们只要看看印度那些遍地的佛塔就知道了: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对照这个圆顶,是不是如出一撤?

  说到墓葬,看到这些拱顶,让我想起《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中列举的诸多墓葬,基本上,中国古代的墓葬大多就是这个模式: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a、b: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1984年6月 p159
  c: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1984年6月 p161
  d:潘谷西《中国建筑史》1984年6月 p147

  比较一下,看是不是似曾相识?不要怀疑,就是这么来的。你看那个甬道,是不是跟教堂前的通道如出一撤?

  关于这个渊源,以后有空另外在写文章考证。这个教堂,你看那个圆顶,原本就是一个坟包,这个坟包,最早起源于中国,后来印度学了去,然后就是这个样。教堂,如果没有估计错误的话,最早应该是供奉先祖或者圣人的骨骸、牌位的地方,也就是坟墓。大家都在坟墓前面祭拜、祈祷,这是最早的起源。后来随着物质的丰富,灵魂安放的呼吁,就修建了的房子来祭拜。当时中国已经发明了穹顶建筑技术,像印度佛塔本身也是板砖砌成拱顶的方式修建。所以,修建房子的时候,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无限敬仰,房子也修建成拱顶的模样。再然后,随着宗教势力的扩大,作为祭拜先人的公共场所因为社交的便利性就转变成了传教的好地方。于是,这里就逐渐演变成了传教场所: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或者东正教的教堂。

  4、欧贝德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750年):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西亚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以20世纪初再乌尔附近发现的欧贝德遗址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3500年,晚于埃利都文化,早于乌鲁克文化。分布范围遍于美索不达米亚并远至沙特阿拉伯东部,典型遗址为埃利都遗址、欧贝德遗址等。p119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7分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二版

  但是有一个地方,在那里的发现非常丰富,最少是有关原始王朝时期的神庙外墙装饰,可以这样说。这个地方叫欧拜德,当神庙被毁时(原因不详),大量的外墙装饰掉落或被取走。平台铺设有经过烧制的砖,通过一个突出的石头台阶可达平台。P13

  --《世界建筑史丛书:远古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从一些苏美尔古代铭文可知,埃利都和其他一些苏美尔遗址的第一批主人原都是沼泽地的居民,住在和近代伊拉克的阿拉伯沼泽地差不多的环境中。因此,早期居民的主要住房形式就是芦苇棚,在遗址较深的层位上已发现了芦苇结构的确凿证据(作为黏土砖房的附属建筑)。这点同样可从流下来的苏美尔印章和浮雕中表现的早期建筑形象中得到证实,其中甚至连细部都和我们今天在当地见到的"客栈"非常相似。这些棚屋结构简单,内部划分为几个房间。有的墙以黏土筑成,仅厚13厘米。也有用砖坯砌成的住房。砖坯既大且重,有些体积达49厘米×26厘米×8厘米,常以草为掺合料。p40

  此外,在欧贝德和埃利都遗址中,还发现了属于欧贝德晚期的大量墓葬。在埃利都已发掘出的墓葬有200多座(连未发掘的在内估计有上千座),均为泥砖砌筑后覆土,随葬品有陶器和泥塑等。P43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o西亚古代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板砖又见板砖,只要看到板砖,我就忍不住兴奋。因为只要看到板砖,我就可以将这些遗址的年代上限钉死在南北朝以后。只要钉死了你这个遗址的年代上限,我看你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5、乌鲁克文化(约公元前3750-前3150年):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西亚同时并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伊拉克境内的古城乌鲁克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第4千纪后半叶,晚于欧贝德文化,约于前3200年为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所取代。主要遗址有乌鲁克遗址,埃利都遗址和尼普尔古城址等。p41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3分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二版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英]S·劳埃德 [德]H·W·米勒《远古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p15

  关于乌鲁克,各种资料如山一样海量的堆积,我都看花了眼,不知道摘抄哪里的才好。想必大家对这个很熟悉了,既然很熟悉,让我偷点懒吧。这里截取一张图片,你看看看这图片上的人穿的是什么?没猜错的话,他们的身上披的是芦苇叶编织成的服饰。都什么年代了,还披着芦苇叶当衣服,这地方之贫穷也可见一斑了。这种穷山恶水的地方还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之地,那些肆意吹捧的专家学者真是一个比一个坏。

  6、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约公元前3150-前2900年):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巴比伦古城西北25千米的杰姆代特奈斯尔遗址,故名。年代约公元前3200-前2900年。上接乌鲁克文化,下续苏美尔早王朝。主要遗址还有乌鲁克、阿格拉卜、奥海米尔、法拉和阿斯玛尔等。p468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3分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二版

  相比前面那些遗址,这个所谓的"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遗址所找的资料特别少,也许国外有不少吧。但我看到的这些书当中,一到"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就开始变得语焉不详,好几本书都是如此,有的甚至避而不提,从乌鲁克直接跨到苏美尔王朝,好像中间没有这个所谓的"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所以,我怀疑这是西方人硬划出这么一个断代出来凑数的。

  看完了这些,大家应该对这段所谓的"史前文化"有个粗浅的了解了吧。在这个了解的基础上,也应该对将这个只有200多年的沼泽平原所累积的文明有个清醒的认知了。能够将一段200多年的社会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吹嘘成七八千年乃至上万年历史,甚至包装成人类文明起源,被各种权威历史、考古书籍传播,被写进教科书教育下一代。说到幻想创作,没人比得上新崛起的玄幻小说了。玄幻小说以出奇的幻想程度和脑洞大开的玄幻情节成为这个时代最前沿的小说。但即便想象能力再夸张的玄幻小说都不敢这样写。他们写的玄幻小说系统设定中,建立一个文明,至少得有足够的时间积累。他们所设定的文明社会,至少是读者心中可接受的程度。没人敢像考古界一样,将一个200多年的社会打造成人类最早的文明。考古界以其科学的面孔,权威的地位,无中生有的创造能力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历史,使得我们全人类接受的都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历史。而这个虚构的历史又是建立在一个扭曲的历史观之上。他扭曲了历史的正常发展,扭曲了事物发展规律,扭曲了人们的生活常识,扭曲了人性的思考方式。扭曲了整个社会……

  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此冒天下大不违的作伪,这群人得有多无耻?

  我很好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形成到现在满打满除也才四五百年,在这座最多四五百年历史的平原上,那些专家学者们是怎么挖出七八千年前的文物来的?

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07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