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届家长太难了!这真的才一年级?

 昵称7726329 2021-01-03

自娃上了一年级,我看世界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

队友问:“怎么变的?”

“以前我觉得,生活很美好、充满正能量!”

“现在呢?”

“现在?现在我觉得这社会都、病、了!”

周末和一个丁克闺蜜聚会,我握着她的手诚挚表达羡慕之情:“不生孩子,可以避开这社会90%的毒打。”

“那剩下10%呢?”

“那当然是来自猪队友。”

我俩相视而笑,笑声里充满了故事。

首先,你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连作业本都要包书皮。
而且不是咱小时候的挂历纸,是一种自粘膜。

在奋力用尺子划拉掉气泡包了一晚上书皮以后,我产生了一种可以去摆摊手机贴膜的错觉

👇家长们在书皮评论区的吐槽

其次,你都无法想象,现在的学校要是没有微信,还能不能展开教学了。

班主任可以在1分钟内发6条微信说4件事:

  • 传达体育老师指示购买指定跳绳(+图1张)

  • 布置语文作业

  • 明天提早放学请记得接孩子

  •   购买指定教学用书(+图1张)

这几件事之间还没什么逻辑联系。老母亲一边吐槽学校为何不统一购买、为何不在开学前一次说完,一边找已断货的书耗时一小时,最后通过拍拍二手搞定。

有时,学校会在下午2点突然通知7点开腾讯会议;

有时,老师会问有没有会编排英语剧本的家长;
更多的时候,老师在作业里明确要求:“请家长帮助…”“请家长陪孩子…”“请家长参与…”
在某次开一小时会后打开手机划拉了几屏幕接龙才找到初始通知时,我感叹“家长”这个身份对于职场女性来说,是不那么友好的。
“最近上热搜的考上北大考古系的农村女孩,她爸妈应该不会用微信吧?”在跟队友、闺蜜、同事重复表达过3次类似困惑后,我突然醒悟到:
微信,是在我怀孕那年才蓬勃发展起来的产物!

当然,也有好的方面。比如,自从把我妈拉进班级群,她对二胎再也只字不提。

偶尔还会庆幸几句:“幸好你上小学时候,连电话都没有,呵呵。”

但,一年级的真正“毒打”,还是来自学科的暴击。

打开这份一年级文学常识(上),老母亲震惊到失语。

我发给我闺蜜:“你认识尤袤么?”

她说:“我是现在认识的。”
难以想象美好的南北宋,娃以后回忆起来却是痛苦地背人名。
我另一个一年级的朋友,则为娃写字而头秃。
她说娃每天只有几个字能被老师保留下来。

“一年级写这样还不能通过!?”

她发过来优秀作业展示,说老师要求学期末都达到这个标准。

我天,这莫不是印刷的吧!

可以想象这事儿最大的效果,应该是加快娃的近视速度。

周末参加校友聚会,我放狠话表示要自己教娃语文:“毕竟语文比咱这张餐桌上好的确实也不多!”
某师兄立刻劝我,千万不要想不开。
“你不要小看了现在的语文,到她二年级作文得分很低的时候,会说:‘妈妈,你不行啊!’”
一番话透露出许多老父亲的心酸……
等等,现在二年级就要开始写作文!?

二年级的事,老母亲暂时无暇顾及。因为摆在面前的还有英语这座大山。

早就听说魔都英语很鸡血,从帝都搬过来后,第一时间就给娃找补习班。
培训机构的老师问了娃几个问题,就把她支开,告诉我:“我们这儿没有适合她的班。”
What?老娘有钱都花不出去?
老师说:“是这样的。上海的孩子呢,6岁基本都会自然拼读了,然后也会读简单的绘本了。您家孩子的程度,可能要落后2年。我总不能让她跟4岁的孩子一起去上课吧?”
回家后我问我妈:“在魔都,没钱提前学英语的都还活得下去不?”
我妈顾左右而言他:“难怪上海生育率全国垫底。”

不死心的我又发微信问娃的英语老师:“入学前,都得会自然拼读吗?
老师很温柔:“没有哦,这些都是融合在课文里的。”
还没等我松口气,老师又发:“不过,以往入学的孩子,基本都会。”
周末参加同学聚餐,我又放狠话表示要自己给娃补拼读:“不就是26个字母么?”
我同学说:“你知道你娃为啥英语不行么?”
“为啥?”
“因为你居然还有时间参加同学聚会。”
……

我拿着两周的单词量在幼儿园群里哭诉,好想回帝都哦,毕竟帝都一周才2节英语课。
一个妈妈说,是哦,确实只有2节。但是,听说我们学校大部分在三年级前就考完了ket,五年级前考完pet。你说,这又是为啥呢?
什么什么,ket、pet又都是什么东东?
好巧不巧,刚好有公众号发来推文:《10秒被抢光的ket/pet,这群家长疯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