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赵云篇(上)

 金色年华554 2021-01-03

三国良将系列之赵云(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银盔银甲亮银枪,胯下坐骑白龙马,相貌英俊潇洒,为人忠肝义胆,一生从无败绩的常胜将军,这便是赵云深入人心的民间形象。这位《三国演义》中的“白马王子”历来是小说、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的宠儿,是三国众多英雄人物中尤其受欢迎的一位。

近年来随着普通大众对三国历史的阅读热潮,人们渐渐不满足于脸谱化的演义人物故事,转而希望了解真实历史上的三国人物。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各种演义与正史的不同逐渐被人了解,出现不少为历史人物“翻案”的文章。

然而,由于许多翻案文章本身只为博眼球,在带有强烈个人喜好的情况下误导读者,缺乏史料支撑甚至有选择地引用、解释史书,以赵云为典型案例,使得“历史上有五子良将而无五虎上将”、“赵云保镖论”、“演义赵云抢了正史陈到戏份”等逻辑混乱、不符史实的观点大为流行。

所以笔者开宗明义,自本篇文章起,将为感兴趣的读者们详细介绍历史上的赵云究竟是怎样的人,到底历史上有没有五虎将的说法,到底赵云是不是刘备的保镖,以及赵云到底有没有抢走“隐身神将”陈到的事迹,从本篇文章起,就请诸位跟随笔者的介绍一同走进那个战乱频仍、英雄辈出的汉末三国乱世。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赵云篇(上)

赵云重大事件之一——初随公孙瓒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国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据《云别传》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因此被本郡推举,带着招募的乡勇投奔公孙瓒。

不光现在的人喜欢帅哥,古代社会中长得帅的男子也同样更受欢迎。当然“颜姿雄伟”显然不属于奶油小生之列,而是充满雄性荷尔蒙的阳刚之美,否则也不会被郡中推举带兵。至于赵云被后来的文艺作品描述成“白马王子”般的偶像派人物,笔者认为,多半由“颜姿”二字引申,加上名“云”字“子龙”都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所以后世民间形象乐于把赵云想象成模样俊俏、骑着白马的少年英雄。

正如关公的红脸、张飞的环眼一样,赵云的清秀小生形象也是民间加工,正史上的赵云并未有如此记载。也正如同关张二人一样,赵云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千百年来历朝历代不断美化,承载着民间美好寄托的形象。古人最看重的品德是忠义,赵云之所以能够被后世所推崇,其品德自然有过人之处。与关张二人对刘备的无限忠诚略有不同的是,赵云被世人推崇的重点在于他不仅忠君,而且心系百姓。

初平二年(公元191),正值天下大乱,董卓与关东联军正在对峙,各地起义、叛乱风起云涌之际,朝廷无力控制局面,各郡县只能自行组织军队保卫家园,并选择依附更强大的军阀来自保。其中,常山国就推举赵云为首,带着本郡组织的乡勇义从投奔公孙瓒。

当时袁绍已经是冀州牧,又是联军盟主,河北大多数地方都选择支持袁绍,常山国属冀州管辖,按理也受袁绍号令。公孙瓒虽然实力不弱,但和袁绍比起来声望显然要差上一截。公孙瓒见赵云来投奔自己,高兴之余还不忘自嘲,问道:“我听说冀州的人都愿意归附袁氏,为何唯独你却选择我这边,迷途知返呢?”

赵云正色答道:“如今天下纷乱,尚且看不清谁是谁非,但百姓已经深受灾祸,投奔您是我们郡里商量的结果,要跟随仁政所在,并非只是由于我们疏远袁绍偏向将军您。”

《云别传》载:云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正史上的赵云甫一出场,就展现出超凡的大局观、是非观,在猛将无数的三国历史中也属凤毛麟角,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无论如何,有人主动投奔,公孙瓒当然很高兴,就将赵云留在军中跟随自己作战。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麾下,一来二去赵云与刘备便逐渐深交,与刘备结下深厚情谊。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赵云篇(上)

不久公孙瓒因堂弟公孙越死于与孙坚的战斗中,将此归咎于袁绍,双方爆发大战。战争初期公孙瓒占据上风,攻占青、冀、徐州多地,并任命田楷为青州刺史,刘备为平原相,驻扎在青州。赵云负责指挥刘备的骑兵部队,跟随进军青州。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赵云篇(上)

虽然公孙瓒此时声势颇盛,已然压过袁绍一头,但大局观强烈的赵云已经观察出公孙瓒其人并非明主,萌生去意。要知道当时幽州牧是刘虞,公孙瓒名义上是刘虞的部下。笔者认为,赵云投奔公孙瓒时提到的“仁政所在”实际指的是刘虞。随着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公孙瓒也越来越不服从刘虞的约束,穷兵黩武不仅没能实现仁政,反而暴露出公孙瓒野蛮暴力、缺乏头脑的缺点。

所以当兄长去世的消息传来,赵云请假回家时,刘备便察觉出赵云将不会回来,握着赵云的手依依不舍。而赵云也向刘备道出自己的心里话:“我终究不能背弃自己的德行啊。”

《云别传》载:“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

赵云的意思,是向刘备吐露心声:公孙瓒已然背叛刘虞,只知与袁绍对战,不顾百姓死活。这不是他加入的初衷,他不愿违背自己的德行为这种人继续效力。

刘备既是公孙瓒的同窗故交又是下属,赵云能够对刘备说出这句话,足见其对刘备的信任。有人认为后来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与关张有差距,是因为赵云曾离开过刘备。赵云的地位比关张确实略逊一筹,但原因比较复杂,单就公孙瓒时期的脱队行为,笔者认为并不构成原因。

很简单,这时的刘备还没有自立,是公孙瓒下属田楷的部下,而赵云投奔的也是公孙瓒,指挥刘备的骑兵也是公孙瓒的授意,严格来讲刘备与赵云并未形成君臣关系,两者都是公孙瓒的部下。至于后来刘备进入徐州,也是按照公孙瓒命令行事,此时的刘备与赵云都不可能预见,所以这时赵云只是脱离公孙瓒,并非脱离刘备。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赵云篇(上)

赵云重大事件之二——邺城重逢,暗募部曲

下次赵云再登场,已经是将近十年之后的建安五年(公元200)。这期间刘备经过脱离公孙瓒,接替陶谦掌管徐州,与袁术、吕布多次混战,再到投奔曹操,参与衣带诏,重返徐州被打垮,最后投奔袁绍的曲折经历。而赵云这些年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史料上一片空白。

《三国演义》中,赵云与刘备的重逢则被安排至更晚,直到刘备前往汝南才重聚。作为主要人物之一,赵云近十年的经历如果毫不提及,作为小说显然不太合理。于是罗贯中为赵云编排出重归公孙瓒,公孙败亡后归隐乡里,认为袁绍亦非明主而拒绝征召,想投奔徐州刘备又听闻徐州已失等等,辗转打听到张飞在古城才得投奔。

这毕竟是小说情节,并不是历史,甚至古城重聚本身也是虚构。历史上的赵云近十年来的经历确实已不可考。也许,正如演义中所表达的,赵云认为袁绍也非明主而拒绝侍奉,徐州局势混乱赵云欲投无门吧。也许,赵云始终在等待投奔刘备的机会,即便袁绍已经统一河北,赵云心中认同的明主也没有发生改变。

建安五年(公元200),被曹操击败的刘备来到邺城投奔袁绍。沉寂许久的赵云终于再次见到刘备,阔别多年的两人有说不完的话,刘备与赵云一直聊到深夜,最后干脆睡在一张床上。

《三国志·关羽传》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牀,恩若兄弟。

《云别传》载: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史书明确记载的刘备“睡过”的男人,便是关羽、张飞、赵云三人。至于有人认为诸葛亮也有这种经历,字里行间确实有这种可能,但不能确定。赵云能够在分别多年后还被刘备如此信任,简而言之可看得出刘备的成功使偶然中带着必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正是慧眼识人的伯乐,而且还具备非凡的人格魅力,使包括赵云在内的众多人才为力量尚弱的刘备效力。

正是赵云与刘备有过同床卧眠的经历,后世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常将其称为桃园三结义的四弟。

接续前面引用史料原文,刘备与赵云同床不仅为叙旧,而且在密谈要事。这件事必须秘密进行,不能让袁绍知道。不久,刘备身边突然多出数百名士兵,对外声称是左将军刘备的部曲,是原徐州打散的部队得知主公下落来投,袁绍听说果然信以为真。

实际上,这些人乃是赵云秘密招募得来,专门补充给刘备使用的亲信部队。这样,刘备就在袁绍眼皮底下,在袁绍的地盘上为自己征到一批士兵。人数虽然不多,但对刘备已经非常宝贵。

由此可见,赵云在当地仍然具有很大号召力,如果他想加入袁绍军,是能够获得机会的,可是他没有。笔者相信,赵云近十年来的沉寂就是在坚守自己的信念,他是真正为理想而战的人,而不是功名利禄。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赵云篇(上)

公平地讲,赵云也许并非只等待刘备,他等待的其实是符合自己道德观、价值观的君主出现,但这么多年过去,与刘备的重逢似乎冥冥中有天意,不会再有其他人与赵云如此志同道合。演义中的刘备满口仁义道德近乎虚伪,但笔者认为,历史上的刘备确实就是一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终生的人物。许多人评价,最初读三国,喜欢代表正义一方的刘备;后来读三国,讨厌虚情假意的刘备;再后读三国,发现刘备才是坚持理想、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大英雄。

各花入各眼,三国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许多三国迷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无论如何,像刘备与赵云这种分别多年情谊不受影响的,实在值得敬佩。后来随着刘备事业越做越大,一些事情上与赵云意见不同确实存在,但并不影响大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