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一的传世明代朝服:一套完整的朝服不止一件衣服而已

 历史探奇 2021-01-03

文|周渝

提及明代官服,很多人大概会想到头戴乌纱帽、身穿补子服,两个帽翅摇摇晃晃的芝麻官形象,以明朝为背景的古装剧中,官员也似乎一年四季只穿一身,品级大小全靠前胸后背的补子辨别。实际上明代官服体系之复杂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根据《大明会典》等典籍记载,文武官员服饰分为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吉服、素服、静忠冠服等几大类,外形差别巨大,而这次特展则可以一睹部分实物。

从山东博物馆二楼进入“衣冠大成”特展区,首先参观的就是“垂衣天下治”单元,这里通过十余套孔府旧藏的明代官员、命妇的服饰,集中展示明代官服体系。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套宽袍大袖的赤红色朝服,具体由梁冠、白纱中单(衬于朝服上衣之内)、赤色朝服上衣、赤色朝服下裙、红色缎绿镶边云头履、蓝素段玉带、雕龙纹玉佩、象牙笏板等八件套组成,组合起来就是一套明代朝服的完整形式。

所谓朝服,是明代官员最庄重的礼服。主要在帝王最隆重的典礼大祀庆成,或正旦、冬至、圣节等节日祭祀或百官朝贺、辞谢等重大场合穿着,配饰也非常复杂。明代官员朝服还维持着古朴的上衣下裳制,具有交领、右衽等特征,完整配套的还有敝膝、绶、大带等配件,穿着起来十分烦琐。明代朝服制定于洪武元年(1368),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作修订,最后在嘉靖三年(1524)修订后再未修改。这次展出的这套朝服为明后期款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见到的一套明代官员朝服实物。

与朝服一同展出的梁冠也非常值得细品。梁冠是搭配朝服的首服,又称进贤冠,由冠额(戴于额头部分)、冠顶(黑色有梁部分)和冠耳(冠后两侧凸起的蝴蝶状部分)组成。官员穿朝服之时,品级高低就通过冠顶上的冠梁数目来辨别: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和七品二梁,八品和九品一梁。特展上展出的这顶梁冠冠顶现存五道皮质梁,若无梁条遗失,可确定它是一顶三品官员穿朝服时所戴的首服。同时,它也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所存世的唯一一件明代梁冠传世实物。

公服套件中的象牙笏板非常珍贵,官员使用笏板是一种古老传统,据载商周时期就已存在,主要用途在于臣子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以用来记录需要向天子上疏的内容,相当于现在的会议记事本、备忘录。按明代的规定,官员穿朝服时所用之笏板材质也根据品级而异,象牙要公侯或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六品以下则用槐木。博物馆展出的这块象牙笏板上也记有重要信息,阴刻朱书“天启四年八月初三日皇上幸学”“钦赐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

通过这些信息,可知阴刻时间为1624年。而它的主人就是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胤植生活于明末清初,崇祯年间官至太子太傅,后又经历明清易代这一鼎革之变。在那场改朝换代的大风暴中,孔胤植的所作所为却引发极大争议。顺治元年(1644)九月初一,也就是多尔衮进入北京城仅三个多月后,孔胤植识时务地上《初进表文》,告知新主自己愿意归诚的意愿。这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明清易代时,先降闯后降清的明朝官员多如牛毛。

唯一的传世明代朝服:一套完整的朝服不止一件衣服而已

但问题出在顺治二年(1645)。这年夏季,多尔衮颁布“剃发令”,此为清前期一大恶政,毕竟剃发已不是易明朝一代之俗,而是一改汉人数千年束发之习俗,时人大多无法接受。果然此令一出,天下骚动,江南地区更是因反抗剃发令爆发惨烈的江阴八十一日保卫战,大江南北被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因剃发令而死难者不计其数。可这块象牙笏板的主人孔胤植却第一时间率领族人举行隆重的剃发典礼,一时间孔门中人从峨冠博带剃成“金钱鼠尾”,孔胤植既而又向清廷上奏《剃头奏折》,以响应多尔衮的剃发恶政。这也意味着孔胤植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身穿朝服,头戴梁冠。孔胤植不久后便死去,但人生最后两年的所作所为在当时就备受唾弃,也为后世所诟病。不过,孔府的明代衣冠能在清初剃发易服浩劫中得以幸存,也是不幸中的大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