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俗语:“头有‘三不磕’,话有‘三不说’”,是啥意思?

 胡侃社会百态 2021-01-04

“规矩”一词出自《礼记·经解》中,在该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

自从有了“规矩”一词后,民间便制定出了许多规矩,比如,吃饭要有规矩;睡觉要有规矩,与人交往要有规矩,甚至“磕头”和“说话”也需要有规矩。

在我们这里的农村,有这么一句俗语:“头有‘三不磕’,话有‘三不说’”。这句俗语说的就是“磕头”和“说话”的规矩。

那么,这句俗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头有“三不磕”

磕头又称为“叩首”或“叩头”,是一种礼仪形式,磕头会因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至于这种礼仪形式从何时兴起,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述。

一般情况下,磕头者多为晚辈或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这些人会给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磕头,而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则很少会给晚辈或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磕头的。其实,这就是磕头的规矩。

即便是磕头也有规矩,但是,如果遇到以下三种人,是不能够给他们磕头的。

1.狂妄自大之人

《荀子·强国》中称:“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所谓的“狂妄”是指那些放肆妄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的人。这一类人处处唯我独尊,把自己看的高于一切,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极端地骄横跋扈。

这一类人纵然是长辈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是不能够给他们磕头的。否则,就会助长他们狂妄自大的习气,就会使他们更加骄横无比,同时,也会使磕头者显得卑微和低贱。因此,不能给狂妄自大之人磕头。

2.鸡鸣狗盗之徒

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意思是指那些并没有什么本领,但却干一些偷偷摸摸勾当的人。

在这一类人的心目中,根本没有“道德”二字,他们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而去损害别人的利益,是一类不让人尊重的人。因此,不管他们的辈分或社会地位有多高,都是不能够给他们磕头的,否则,自己就变成了分不清是非的糊涂之人。

3.大逆不孝之辈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有重要的地位。《尔雅》中称:“善事父母为孝”。其意思是说:善于侍奉父母为孝。如果不善于侍奉父母,那就是大逆不孝之辈。

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长大成人,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子女理应该侍奉父母,用以报答养育之恩。然而,有些人却把父母的养育之恩弃之脑后,对父母极不孝顺。这样的人就成为了大逆不孝之辈。对于这一类人来讲,不论他们的辈分或社会地位有多高,也是不能够给他们磕头的,否则,就等于自己认同他们的行为,从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不能够明辨是非的人。

二、话有“三不说”

只要不是聋哑人或有语言障碍的人,人人都会说话。但是,话是不能够随便乱说的,在说话时一定要讲究艺术或技巧,否则,不但显得自己庸俗,而且,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说话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在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不说过头话

所谓的“过头话”是指超过分寸的话或夸口的话。明明自己没有某些方面的能力或办不成某些事情,但自己偏要“夸口”,其结果会导致自己“失言”,从而使自己失去在别人心目中的信任。因此,“过头话”是不能说的。

2.不说撒谎的话

撒谎又称为“说瞎话”。而“瞎话”是无法通过事实验证的,说不定在某一天就会被事实所“戳穿”,从而使自己失去信用。因此,撒谎的话是不能够说的。

3.不说伤人的话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和睦相处。一旦自己说了伤害别人的话,那么,别人就有可能记恨自己一辈子,从而在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而得不到别人的帮助。甚至还会因自己的“伤人话”而给自己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因此,伤人的话是不能够说的。

以上所言就是这句农村俗语的大概意思。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仔细想想,这句俗语还是蛮有意义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记住这句俗语,并切实遵守这句俗语中所道明的规矩。大家说是不是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