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山木梯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HANJIJI陈吉吉 2021-01-04

清明节的时候,我来到了日思夜念的武山木梯寺。

从武山县城至木梯寺颇为不便,小巴车在陇东南丘陵地带盘桓向前,一路颠簸劳苦,不必多述。小巴车把我们放在木梯寺的路口处便绝尘而去,而路口距离木梯寺第一窟入口处尚有三多公里。而这三公里都是向上攀爬的路程。我和二黑一路向前,等到了入寺处已然临近中午了。

不过来的很值。雨后的木梯寺烟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宫。“麦积烟雨”比起眼前此番景象也不过如此。在云雾之中一处处殿阁若隐若现,非常漂亮。我和二黑又加快了脚步,迫不及待的想近距离一睹“木梯烟雨”。事实上,我们是正确的,中午的时候,烟雨完全散去,仙宫终究回归凡间,少了很多难以书写的味道。

木梯寺的所长接待了我,并为我打开了久不开放的特窟,这也是此行最大的收获。我和二黑在木梯寺整整待到下午时分才挥手作别。他去陇西,自陇西至兰州。而我则回武山,走甘谷回秦州。相逢近两天,分别还是挺不舍的,这是我第一次和豆瓣上的朋友一起玩,感觉非常棒。

离开木梯寺的时候,看见寺门口的桃花正热烈的开放。突然就想到了白居寺的那首诗,非常符合此情此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于是,我写下了此文的题目。

木梯寺石窟位于武山县西南35公里、马力镇杨坪村北侧1.5公里柏林山上。石窟主要分布于柏林山山腰桐树湾和松树湾内,呈W形分布在崖壁上。石窟四周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殿堂建筑依崖而建,鳞次栉比,非常壮观。据传,寺庙原本无路可入,后人山门口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信众攀爬木梯而入寺,故名“木梯寺”。康熙四十八年冯同宪所著的《宁远县志》里中描述武山八景中,便有“木梯古寺”一景。木梯寺石窟现有大小窟龛20个,各类造像70余身,壁画约234幅,寺内还有玉皇阁、三官殿、魁星阁等精美的古建筑群,站在全寺最高处大佛殿阁楼之上,推窗远眺山谷平原,满山春色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顿觉心胸开阔。

木梯寺石窟的开凿年代已没有明确记载,根据第一窟明《重建木梯寺序》记载:“龙川东北有山曰林寺,又曰木梯寺,初建于汉,自唐迄今,历代经营,内有十殿,九洞,二砖塔,二塔已无迹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较伏羌大佛略小。明洪武初年,经林僧党郁刚重建,明万历十五年有平凉府隆德县居士任寅明捐资重修”。目前,现存遗迹中最早的为北朝时期所营建,造像皆为唐宋以后的作品,且多有重妆。

木梯寺现存窟龛有20个,各类造像70余身,壁画约130平方米。木梯寺石窟除唐代造像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宋塑。宋代是木梯寺开窟造像的一个高潮,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型的殿堂窟。到了元代,则只有一些少量的喇嘛塔遗存。至明清时期,木梯寺又迎来最后的辉煌,反映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各类造像题材大量出现,如药王殿(13窟),魁星阁(15窟),三官殿(16窟)、祖师殿(18窟)和灵祖殿(19窟)等,表明了儒道释三家的进一步融合。

木梯寺石窟的洞窟以窟龛和殿堂相结合的形式享誉丝绸之路,其价值集中的反映了佛教石窟建筑的特点。木梯寺石窟唐代大佛、宋代泥塑造像水平较高,宋代以后造像题材多变,体现了儒释道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相互结合的特点,为研究三教合流提供了实证。同时,木梯寺与其相距不远的大象山、仙人崖一起,共同代表了秦州一代晚期宗教信仰的深刻变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佛教传播路线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窟(接引佛殿)即山门

第一窟也即木梯寺的入口,在桐树湾最东端,又名朝阳洞或“接引佛殿”。原建明代,清代重修,属于前廊后堂式佛窟。该窟正壁现存立佛一身,明代作品,清代重修。泥塑圆雕,尖形螺髻,身披袈裟,上有沥粉贴金,下着长裙,系腰带,裙上彩绘田相纹,跣足立于莲台之上。此窟还有明代壁画数平方,后经清代重绘,内容为菩萨、天王、力士像。

5-9窟是木梯寺全寺的精华。尤其是第5.7.9三窟的特窟鲜为人知。

第九窟(特窟)

第九号窟为长方形殿堂窟,穹庐顶,虽规模不大,却在木梯寺中别有风度,独具一格。窟内正壁塑一佛二弟三尊像,左右分别塑有一佛二菩萨三尊像。正壁主佛高肉髻,左手施说法印,右手施降魔印,衣着飘逸,面部丰盈清秀,眼若纤月,眉作半弧,嘴角上翘,作微笑状,具有鲜明的北魏后期的造像风格。主尊两侧为二弟子,当为阿难和迦叶二尊者。

左壁主尊与正壁主尊风格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施禅定印,两侧为二胁侍菩萨,面容圆润,唐风浓郁。右壁主尊施说法印,两侧分立胁侍菩萨,与左壁菩萨均为唐代石胎泥塑作品,身姿丰腴,妩媚动人,一展大唐盛世荣光。

造像虽经重妆,但依然神采飞扬,窟顶为穹庐顶,隐约可见浮雕有天花藻井,这种风格布局具有典型的北魏后期特征。

第十三窟(玉皇阁)

第十三号窟位于松树湾右侧石嘴梁上方,又名玉皇阁。该窟开凿于明崇祯六年(1633),前殿民国年间重修,为典型的前殿后窟式结构。窟内造像均为明代原作,塑作精美,颇具神韵。窟内正壁主尊为玉皇大帝,左右侧各一身文神,左右壁后侧各一身武神。其中玉皇大帝高头戴高冠,长方脸,着冕服,双手交握于胸前,足穿云头屐,倚坐于方形座上。玉皇大帝彩塑服饰华美,仪表堂堂,庄重威严。玉皇大帝左右两侧为文神,均高戴花边帽,立于方形台上,一侧双手笼于袖中,一侧双手握笏板。文神两边为两尊武将。

左壁为三头六臂武将,塑像头发倒竖,长方脸,额部有一天眼,穿袍带甲,披帛搭肩绕腋下垂。六只手分别托火、持镜、握锤、托山、托印等,赤足而立。右壁的三头六臂神像造像特征与左壁大致相同,六只手分别托山、持镜、握锤或托法器等,赤足而立台座之上。

玉皇阁内绘有珍贵的明代壁画,面积约19平方米。壁画虽严重烟熏,表面风化,却神韵犹存,不失为明代壁画的精品。最为精美是阁楼左右两壁,内容为二身身穿宽袖长袍服饰,手持笏板、剑或金刚杵的神像。

第十四窟(大佛殿)

第十四号窟位于松树湾内南崖最下方,又名大佛殿。原建于唐,现代重修。窟龛系利用天然崖面在窟前重建有二层木阁楼。阁楼面阔三间,四屏式对开扇门,两边各设有一棂窗。室内有木梯直通二楼,楼上有围栏,雕饰有垂柱及几何图案。

窟内正壁崖面为一依坐大佛,佛高6.38米,低平肉髻,长圆脸,双耳垂肩,短颈端肩,跣足依坐于束腰叠涩方座上。左手抚左膝,右手施无畏印,内穿僧祇支,衣带与胸前打结,外穿垂领式袈裟,通体彩绘。

大佛虽历经后代重妆,但基本保持了原貌,是甘肃省十大佛像之一。大佛比例匀称,结构合理,大佛垂腿端坐,双目微含,凝视着远方,佛的慈善、恢弘大度给人以心灵上的洗礼。大佛两侧各有一观音坐像,塑作精美,和大佛构成了一佛二菩萨的格局。

第十五窟(魁星阁)

第十五号窟位于松树湾右侧的石嘴梁上,木构式建筑,又名魁星阁,左上方距大佛殿约50米。原建时代不详,民国时期重修。该建筑为单间式木构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殿门为对开式四屏格扇门,殿内正壁砌一高坛台,上塑一脚踩大鱼的魁星像。殿内正壁绘乌龙戏珠图案,左、右壁分别按四条屏形式绘有四幅字画图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