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机APP对学生学习帮助并不大,学校向学生和家长推荐当谨慎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家教智慧 第696期】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翻译成汉语就是“应用程序”,一般指能在手机上运行的各种软件,如手机上聊天软件,支付工具,手机游戏等,所有能在手机上运行的软件。

当下,不少公司针对孩子的学习也开发了不少的APP软件,比如解题神器、写作软件等。有些软件,对孩子的学习可能有帮助,但有些软件却是对孩子的学习甚至成长百害而无一利,比如,写作软件,输入关键词或要求,软件就能秒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样的“电子作文”, 不过是文字垃圾,不仅没有新意、创意,毫无意义,除了让孩子完成“数量意义”的作业之外,对孩子写作没有任何的帮助。

学生的学习、做题是需要独立思考,自我完成才有意义,作业APP对学生的帮助,无非就是通过APP搜索答案,以抄了之。这其实不是在帮助,而是在助长孩子的懒惰之心,让他们失去自主思考的动力、能力,当思维遇到阻碍或学习遇到困难之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深入思考,而是借助APP直接寻找答案,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地影响他们思维品质,使他们失去思考能力。

近年来,手机APP呈泛滥趋势,更有一些开发商看中了校园学生这块大蛋糕,以各种优惠条件通过学校、教师向学生极力推介。如有的APP软件商,开发的一种数学计算软件,一名老师注册后,可以组建班级建制,其名下人数达到50人/班,教师就可领到100元话费,两个班就是200元,以此类推……还有的免费给学校提供管理平台,平台可以签到、点名、作业布置、提交、成绩统计等功能,要求家长、学生安装,但是,免费的背后却是广告推广,甚至在使用期间,某些功能向家长和学生收费……

在当今这信息化时代,APP无处不在,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有害信息的无意引入,对视力的影响与损害等等。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尚未完全形成,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强,自我控制力特别是对网络的把控力更是不足,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吸瘾”特点,容易使他们产生依赖,过早让青少年儿童接触APP,并将其作为学习的重要载体与工具,虽然在理论上来讲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但在实践中,带来的却更多的是负面效应。更有近年来青少年因网络成瘾引发的各种恶性案件,不能不为我们敲响警钟。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通知》强调,要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要将涉嫌违法违规的APP、微信公众号报告当地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查处。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慎重安装使用面向中小学生的APP。

这是一件大好事,是对学校网络环境的净化,是对APP学习工具的再认识,是对信息技术的正本清源,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高度重视,一方面,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对待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科学使用是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的监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应用信息技术,而非是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奴隶。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