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双休节假送孩子上补习班,却抱怨学校教师布置作业多,这种矛盾心理真可笑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家教智慧 第739期】

寒假补习班刚刚结束,新学期补习班就开始报名了。

据2月17日长江日报载,2月14日—16日,武汉某培训机构开始春季报名。原本通知每天早上7:30开始“发号”,但有大批家长不顾春寒夜冷,提前一个晚上就赶到现场排队,甚至有人将帐篷、躺椅搬到现场,这是因为,补习班上课时是根据报名先后安排座位,报名越早座位越靠前,所以家长们都想着为孩子抢个“C位”。

如此火爆的培训班,价格肯定不菲,但为孩子学习,家长一个个都绝对是“不差钱”的。

2月11日浙江在线报道,杭州某中学做了一个家庭调查:养育一名初中生,每个家庭的平均支出竟高达88000元!这其中的“大头”当然是“扔进”了各种补习班,“费用超过5万元的人,一只手肯定数不过来,最多的一年要花20万元。”

家长花高价把孩子进行补习班,效果如何呢?

2月18日陕西科教频道报道,太原市林女士花了两万六千多元,把孩子送进一课外补习班,可年前期末考试成绩,孩子不但没升,反而下降了。原补习班当时承诺,孩子成绩达不到“线”就退款,并与家长签了合同。但现在家长找补习班负责人,负责人却推三阻四,让家长苦恼不已……

实际上,学校才是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师才是提升孩子成绩主力军。孩子上补习班虽然不能说一点作用不起,但成绩好不好,升不升,与补习班并无多大关联。家长把钱投进补习班,只是获取一种心理安慰罢了。孩子如果在学校学不好,或者说不学习,任何补习班,再高明的老师,也不会让孩子出现奇迹。分数和金钱并不成正比,金钱是堆不出分数来的!

按理说,家长如此重视孩子教育,应该与“免费”的学校教师积极配合才合情理。

但在当下,我们许多家长却正好相反,不是嫌老师布置作业多,就是嫌微信发作业增加了其负担;自己“陪娃”写作业可以陪到“心梗死”,却嫌老师让家长签字、批作业是“多事”;孩子完不成作业,自己可以“吼娃”,可以打,甚至逼得孩子“离家”出走,可是,老师让孩子“站一小会儿”就投诉老师体罚孩子,甚至还要“带到派出所去询问”……

俗话说,上赶着不是买卖,学校的“免费教育”家长不买帐,只有花了“亲钱”的补习,才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这种二律背反,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我想,当下种种教育问题,不能仅在学校、教师、孩子三者之间绕圈圈,因为,孩子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无论如何,孩子有“一半”时间是和家长在一起的,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正确,只把对孩子的教育交给学校、教师,只把对孩子成绩的提升寄希望于“金钱补习”,那我们的教育环境只能愈来愈恶劣——学校教师不敢管,补习班漫天要价,而孩子的学习却只会愈来愈差,家长经济负担愈来愈重,焦虑愈来愈严重……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