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从好习惯开始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平湖一柱 第1185期】

今年,疫情突发,延迟开学,孩子们不得不居家学习,在线听课。但家庭毕竟不是学校,家长毕竟不是老师,没有学校纪律的约束,没有教师面对面的管控,不少孩子,便自由散漫起来:早晨不起床,深夜不睡觉,视频不能专心看,作业潦草又拖拉,家长的话当作耳旁风……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其实都是自律性差的缘故。

所谓自律,是指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自觉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做好相应的事情。

自律不仅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自我督促,自觉学习,更是一种人格素养,是一个人核心素养不可或缺重要元素,成功成才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总需要“他律”——在他人监管下进行,离开“他律”便消积懒散,踯躅不前,那么他的学习就很难进步,人生就难以成功。

有人说,孩子自律性差,他们就是管不住自己,大人拧着耳朵说一万遍也没用?这可怎么办?

心理学上,自律属于内心信念范畴,其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单凭个人的一个决心或依靠他人的一两次谈话就可形成,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作为自律行为主体,当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时候,头脑中的“先天自由”往往会占上风,若要他们在“后天信念”和“先天自由”的博弈中做出正确选择,就需要“他律”来相助。换句话说,“他律”是“自律”形成的方向导引和重要保证。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终身的老师,对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至关重要。

一个人从自律到自觉,不仅是靠内心信念来维系,更要有良好习惯作基础,自律就是一个个良好习惯的累积。如按时起床,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每天六点起床的好习惯,即便是双休假日“到点”也会“自然醒”。

因此,面对孩子的不自律,我们大人不能仅是一味地抱怨,幻想着他们自已能觉醒,家长要有所作为。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要帮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首先,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要孩子自律,家长当先要自律,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不仅是口传,更要身授。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当个好学生,家长当先工作认真做个好员工;要求孩子不玩手机,家长当先不做手机的奴隶;要求孩子多读书,家长也当常看报……所谓“近朱者赤”,家长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凡事自觉,言出必行,孩子自然就会效仿!

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与他们商量,帮助他们制订要遵守的律令。孩子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他们不希望任人摆布。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在平等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制订他们自我认可的律令。如生活作息时间表、居家学习的作业、阅读、锻炼、参与家务劳动等计划书。同时,还要辅以相应的奖惩措施,如孩子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可以奖励他们想要的物品,要打的游戏,想看的电视等,反之,就要受到相应惩罚,如一天甚至几天不能再打游戏,不能再看电视等。

再次,帮助孩子提升自律能力,家长当作一个智慧的“他律者”。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一句恰当的赞美犹如银盘上的一个金苹果,使人陶醉,会激励其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重复这样的行为。因此,当孩子自觉完成每一个任务时,家长就要毫不吝惜地给予肯定、赞美和鼓励,让孩子在赞美的愉悦中,不断下定“这样真好,下次还如此”的决心,从而使自律观念不断得到强化。

同时,对于孩子完不成计划时的任性,家长要实行“零容忍”坚决按“原计划”实施惩罚,决不“心慈手软”。如孩子不能按规定时间起床,那么孩子就不能再吃上早饭,也没有零食可吃。“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个时候,家长唯有狠下心来做“后娘“,才是真正爱孩子。而事实上,一顿早餐饿不坏孩子,而家长对孩子“违律的怜悯”,则会使前功尽弃,让此前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当然,智慧的家长都会以包容的心态、寻美的眼光,尽可能多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对孩子多表扬少批评,多赞美少指责,多奖励少惩罚,激起孩子的向好、向美之心,让孩子的正能量不断得到积蓄,好习惯不断累积,渐次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升华。

此外,自律作为一种人格素养,是一项综合工程,表现在如生活自理、衣着得体,讲究卫生、待人接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的家长仅想着让孩子在学习方面自律、其他方面则放任自流的“一厢自律”想法是狭隘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自律是全方位的,唯有让孩子衣食住行事事自律,他们的学习才会自觉!

(本文已发表在2020年《家长》第5期上,作者,李玉柱,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