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总有高低潮 不畏将来 不念过往 如此甚好

 老羊铲史 2021-01-04

昨天六一,看到一句话:

无论是身体还是年龄,总有一样要过一下六一。

这段故事是几年前写的,写的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不是现在,也不是具体的哪里,所以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题目叫《高低潮》

高潮、低潮这两个词的含义比较多,在不同的场合能有不同的解释。

这里说的高低潮,是一个人的外号。

这个人是老师,当时是民办老师。

几十年前,很多人都进城了,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孩子就更少,凑乎着成立了一个小学,十几名学生,分成三个年级,一般来说是一、三、五年级,这样隔年就是二、四年级,这就有了往后退的学生,

比如,三年级的学生当年考试没能升级,需要留级,可是新的一个学年已经没有三年级了,他只好退回到二年级。

整个学校只有一个教师,还是民办的,

三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一年级学拼音,三年级学算数,五年级写作文,老师就像弹钢琴一样,操作着三个年级,有时还要抽出一个班上堂体育课。

学校坐落在半山腰上,离村庄比较远,但离村支书家比较近,课间时,老师还能到支书家喝杯水,再回到教室还不耽误上课。

没有微信的时候,说全国人民都在麻,还是有道理的,很多孩子最早认识的字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万”。

小学一年级上课,老师问:9加4得几呀?学生们一起说:

九四十三,两把抓干。

都是麻将术语。

话扯的有点远了,回来接着说,村支书家经常来乡里和县里的干部,那个时候没有八项规定,县乡干部来了安排完工作后就是打麻将,所以麻将桌经常就支着,开始的时候,老师来支书家喝水,看到乡里县里各部门来的人打麻将,就是在边上看几眼,时间长了,有时人不凑手,支书就招呼着他也摸两把,一来二去的就上了瘾,开始还想着学生们上课,后来孩子们上自习的时间就多了起来。

老师打麻将有个习惯,和不是文化人的村干部们不一样的,就是说话比较文雅。

这麻将也怪,你胡牌时经常连着胡,连自己提再别人点加杠泚,没完没了,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称它为高潮来了。

有时麻将不是放炮就是不上停,反正好长时间也不胡牌,总是掏钱。

老师把这种情况叫低潮了。

一天上午,老师把学生们的自习课都安排好后,又去了支书家,牌打的开始很顺,很高潮,但后半截就低潮了,打牌的人都知道,越输越恋战,不知不觉的都快到中午放学了,还战斗正酣。

山里的孩子们都野惯了,老师在的时候稍微还收敛点,老师刚一出教室,谁还自习呀,全是疯炸。

这一天,带头大哥说了,咱们看看老师做什么去了,于是十几个孩子全趴在支书家的窗户前看老师打麻将。

老师正在着急之中,低潮时间太长了不免有些急,一边往外打牌,一边磨叨:“这高潮怎么还不来呢,怎么总是在低潮呢?这高潮怎么还不来呢,怎么总是在低潮呢?”

孩子们也讨厌,哦,老师叫“高低潮”。

后来,连庄里的大人们也知道了“高低潮”。

再后来,因为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学校终于撤销了,村里仅有的几个孩子去了乡里附近的一个小学去寄宿住校了,最小的8岁。

以上故事都是演绎,请不要对号入座。

事实上,当年很多乡村代课教师都非常辛苦,劳苦一生,最后也不一定能转正,

年老时的生活竟不如普通农民。

而当年山里的孩子求学更苦...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