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刷术:坑了一个苏东坡,却繁荣了一个大宋朝

 老羊铲史 2021-01-04

1.

在中国古代私塾蒙学课本里,有一部书叫《袁氏世范》,作者是宋朝的袁采。

袁采是信安检人(现在的浙江),隆兴元年进士。他在担任乐清县令的时候,廉政刚明,政声颇佳,地方淳正风俗,化导人伦。孝宗五年,他把他的治世之道写成了一本书,书名为《世范》,分为睦亲、处己、治家三部分,教人们如何做人做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这本书:虽家塾训蒙之书,意求通俗,词句不免于鄙浅,然大要明白切要,使览者易知易从,故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

意思是说这本书通俗易懂,易教易学,仅仅比《颜氏家训》差一点。

比如他针对家庭矛盾时说:

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 ...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

因为中国社会太需要和谐社会了,所以,这本书一出来,就“远近争相抄录,假而录之者颇多,不能遍应”,这才开始刻版印刷。

这是宋朝,印刷术普及之前,人们还是传统的手抄书,因为想看书的人太多,于是才有了印刷成书。

中国印刷术,改变了世界。

然而,就在印刷术普及之初,因为印刷出书而倒了霉的,第一个却是苏轼。

2.

优秀的文人总要有些心高气傲,看不惯的事情就要说,不知不觉的就得罪了人。

祸从口出,因为文章而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不绝于史书。

黄庭坚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给他的外甥洪驹父的信中说:

“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苏轼的“好骂”,与后来的鲁迅先生还不一样,苏轼是文骂。他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不断的在诗中讽刺王安石的政策。

比如,他在《山村五绝》这样讽刺王安石的青苗法:

杖藜里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苏轼惹恼了变法派中的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他们在出版的苏轼的书籍里摭其表语,罗织罪名,指控以文字讪谤君相,于八月十八日逮赴台狱,这就是历史上改变了苏轼命运的乌台诗案。

当时,家中被州吏围船搜书,长幼几乎吓死。

妻子埋怨苏轼说:

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烧之(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就是从已经出版了的苏轼文集里,搜罗对苏轼不利的言论,作为证据的。

然而,很多已经在市场上流行的苏轼文集,却不是苏轼自己编辑校对出版的,有些非常畅销的苏轼文集,苏轼自己却不知道。

所以《哈佛中国史》说:

就像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一样,新技术的诞生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印刷品的出现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靠手抄经书为生的学者,他们的抄本逐渐被印刷经书取代,因此反对尤其强烈。多才多艺的作家苏轼(1037——1101)担心学术质量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叶梦得(1077——1148)抱怨印刷文本即使印得错漏百出,也会被人认作正确无误,这会使文本的质量下降。朱熹——虽然其新儒学哲学传播主要受益于这一新媒介——抱怨人们读书不细心,粗枝大叶,不再用心读书;而且人们开始认为手抄书卷是过分的要求,朱嘉对此也不以为然。

3.

然而,由手抄书卷,到雕版印刷和后来的活字印刷,这毕竟是一场革命。

中国的雕版印刷初见于唐代,但在宋朝见到了实效。

965年,宋太祖平定后蜀,太祖在一堆书籍里发现了毋昭裔的名字,这个人是中国最早的出版家。

据王明清《挥麈录》记载,毋昭裔贫贱时,尝借《文选》、《初学记》等书籍,其人面有难色。这件事对他印象很深,他叹道“恨余贫不能力致,他日少达,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学者。”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寒门学子借书挨白眼的事,毋昭裔也是。

他发誓:“异日若贵,当版以镂之,以遗学者。”后来他仕蜀为相,遂践其言,薪俸有余之后,感慨道“今可酬宿愿矣。”

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有志者,事竟成”。

他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等人刻成《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九经》、诸史等书。这些书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从而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动作用。显得中,又印行《史记》、《汉书》、《后汉书》诸史。

他开创了私人刻印图书之始。

宋太祖喜欢毋昭裔印刷的书籍,于是,毋昭裔就成了后蜀唯一一位没有受到惩罚的官员,财产也没有被没收。他去世之后,其子孙还因其所刻之书版而加官晋爵。

从太祖、太宗到真宗、仁宗,都非常重视书籍的整理印刷和出版工作。

980年,200卷本的《太平寰宇记》完成;

984年,1000卷的《太平御览》问世;

1001年,165卷的《七经义疏》完成;

1011年《十三经注疏》完成。

官家主持的这些鸿篇巨制,使两宋文化达到了顶峰。

而且,这还都是在与外族战火不断的情况下完成的。

4.

在白纸上印上文字,就能卖钱,这简直就和印钞票没有什么两样。

商人逐利,在皇帝极力支持出版业的大的前提下,出版商的热情就极大的被激发了出来。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出版中心。

宋人叶梦得说:“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那个时候估计也没有版权意识,以至于像苏东坡这样的人人都喜爱的文人的作品屡屡见于市面。

1089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苏轼的诗集《眉山集》才刚刚刊印不久,苏辙在奉使途中,便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眉山集》。当苏辙住进驿馆后,一抬头又看到墙壁上也题有苏轼的诗文,着实让他吃惊。

印刷使文化传播的速度达到了空前,为此,苏辙也发感慨,他给苏轼写信说了这里的情况:

谁将家集过燕都?峰见胡人问大苏。

莫把声名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

文化跨出国界,都会促进民族融合。

5.

成规模的雕版印刷,使书籍的价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降低,最直接的变化,是穷人也能读的起书了。

有专家就晚唐时期相近之抄本与印本书籍价值的比较,和宋明两代关于该二者之概括的文献,可知印刷术的发明,令书籍的价格减下去十分之九左右。

廉价使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也能享用,间接地影响到社会阶级的消融,其在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钱存训在《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中指出:

“尤其在宋代,考生人数大增,在政府中具有进士身份的官员为唐代的两倍,宋季进士的数目为宋初的四倍,两宋的进士凡四万余人。在十二世纪,举人的数目即有二十万人,在十三世纪更增达40万人。加上各高等学府、地方学校和私人书院中在学的学生,宋代知识分子的人数是十分可观的。”

印刷书籍的流行、书籍数量增多,促使宋代的教育很快的普及,不光是数量增多,而且一大批的农民、工人、商人的子弟开始走进学校,通过科举进入官场,有的还进入了高层,改变了唐朝时“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

苏轼对此有喜有忧: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书太多、书得到的太容易了,也会有人将书束之高阁,非借不能读也。

6.

书籍传播知识,启发思想、开阔眼界、点亮智慧。

因为印刷术的普及推广,使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

教育改变中国,从蒙童到书院,全国各地星罗棋布,遍布城乡。

苏轼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

耐得翁“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遇大比之岁,间有登第补中舍选者。”

小学教育普及率已经非常高。

除了这些普及型的小学教育外,属于现代大学类的书院也风生水起,

《续文献通考》说:宋自白鹿、石鼓、应天、岳麓四书院后,日增月益。宁宗开禧中,则衡山有南岳书院,掌教有官,育土有田,略仿四书院之制。嘉定宁宗中,则涪州有北岩书院。至理宗时尤伙,其得请于朝、或赐额或赐御书及间有设官者,应天有明道书院,苏州有鹤山书院,丹阳有丹阳书院,太平有天门书院,徽州有紫阳书院,建阳有考亭书院庐峰书院,崇安有武夷书院,金华有丽泽书院,宁波有甬东书院,衝州有柯山书院,绍兴有嵇山书院,黄州有河东书院,丹徒有淮海书院,道州有濂溪书院,兴化有涵江书院,桂州有宣成书院,全州有清湘书院。度宗朝,则淳安有石峡书院;衢州有清献书院。其他名贤戾止,士大夫讲学之所,自为建置者,不与焉。

高宗南渡,首先复建的是太、武、宗三学于杭都,绍兴年间太学生员额三百人,后增置一千员。

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出现在了这个朝代,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

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最重要的是,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贫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华燕检测感谢您关注  老羊铲史

验车到华燕   快捷又方便

地址:承德市开发区东西营(鸡冠山地质博物馆对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