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说: 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 1. 在中国历史上,康熙皇帝主持的多伦会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清初,我国蒙古族分为内蒙古(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厄鲁特蒙古(漠西蒙古)。 1687年,厄鲁特蒙古的噶尔丹发动叛乱,迫使喀尔喀蒙古三部的数十万人全部迁到内蒙古。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皇帝亲自巡视漠北,在滦河上游的闪电河畔,与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哲布尊丹巴等35名喀尔喀蒙古王公贵族在多伦诺尔会盟,最终达成约定: 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廷的法令; 令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 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 依49旗例编族,分左中右三路,并实行盟旗制度(见《清圣祖实录》)。 短时间看,多伦会盟加强了对喀尔喀的管理,孤立了噶尔丹叛军,遏制了沙俄侵略势力,巩固了北部边防。 从长远看,康熙皇帝恩威并施,为蒙古草原的长久稳定,做出了制度上的设计,其影响久远。 会盟分召见、宴会、会盟、阅兵、修庙等几个步骤,而在融洽关系上,宴会在化解矛盾、沟通感情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嘉庆等人在北京和承德避暑山庄,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时,宴请,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 尤其是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也搭制大幄,演绎了无尽的历史风云。 2. 法国神甫张诚跟随皇帝前往,他在日记里记录了康熙皇帝在多伦会盟时宴请蒙古各部的过程:
张诚的叙述中,康熙皇帝威严有加,多伦会盟所有的程序井然有序,即便是喝酒,也是肃穆庄严。 3. 其实,多伦会盟只是稳固北方的开始,接下来的广施仁政,才是北部边疆稳固的根本。 会盟结束,康熙在返京的路上说:
恩威并施,施恩更重要,这是康熙皇帝的一贯主张。 早在康熙初年,他就有过这样的论述,《东华录》里这样记载: 圣祖即位之初,敕谕安南国王黎维祺约:朕唯修德来远,盛代之宏谟。 意思是说,勤修德政,使远人归向,这才是盛世的宏伟国策。 康熙二十二年,他在经过古北口的时候,看见长城躺在那里,也发出同样的感慨: 断山逾古北,石壁开峻远。 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康熙·古北口》) 作为一位大国皇帝,在解决一千多年以来一直都没有解决好的边疆问题,他要统筹规划,广施德政。 4. 平定北方多年来隐患,是一个系统工程,清史专家袁森坡对多伦会盟做这样的总结: 一、多伦会盟时,康熙皇帝首先是从内蒙古“给地安插”,严定各旗牧地界线,严格审定登记各旗人丁户口,严禁各旗互相兼并,从而消除了草原各部的纷争,创造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 二、三部南下时,财物被叛军掠夺一空,人民生活困难,康熙令发归化城、张家口、独石口仓储以赈其乏,且足其食。“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 三、清政府对蒙政策的成功,进一步孤立了沙俄的侵略势力,在中俄边境中段未定之前,粉碎了鲸吞喀尔喀蒙古地区的阴谋; 四、多伦会盟彻底孤立了噶尔丹势力,加速了他的覆灭; 五、通过多伦会盟,初步加强了对黄教的控制。兴建多伦庆宁寺、多伦善因寺、总管京师、盛京、热河、甘肃、五台山等地黄教寺院,有利于贯彻清政府“佛法两施”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力量; 六、多伦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业都市,沟通了塞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和政治文化联系。 5. 把酒言欢,是中国多年的传统,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很多的大的难题都能在酒中化解。 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里,在木兰秋狝和避暑山庄,清朝的皇帝与蒙古王公各部亲热有加,宴饮酣畅,蒙古各部成为朝廷最有力的同盟。 所以,康熙皇帝说:“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 。 言下之意,使漠北蒙古取代了长城,成为清朝在北疆新的“屏障”。 秦皇汉武都没有解决好的北方民族问题,在万树园的大幄里,刀光剑影变成了轻歌曼舞。 这就是康熙皇帝的伟大之处,由康熙制定下来的民族政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足以彪炳史册。 然而,不是所有的宴请都能得到回报。 与康熙皇帝相比,历史上也还有“宴请”后关系更糟糕的,这是隋炀帝杨广。 6.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出塞,在榆林城召见突厥启民可汗。 为接待好突厥首领,显示隋朝之实力,他为此特别制作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帐篷内盛设酒宴,演出百戏,以款待可汗及其部落3500人,还赠与大批礼物。 随行的光禄大夫贺若弼、礼部尚书宇文弼和太常卿高颖,私下里议论隋炀帝太过奢华,对突厥人恩礼太过。 本来私下里议论发发牢骚的话,不知道被谁告密到皇帝那里了,隋炀帝当即处死三人,家属流放边远地方。 这件事也被称作隋朝的文字狱,宇文弼等人身为大臣,功高望重,竟无罪被杀,令天下士子寒心。 可隋炀帝自己却一意孤行,迁都城,造宫殿、修长城、开运河、南巡江都、东征高丽,穷极奢华,丝毫不怜惜民力,致使民怨沸腾。 大业十一年八月,他又巡视北部边塞,车驾被几十万骑兵偷袭,偷袭者正是他几年前在巨幄里宴请过的突厥骑兵。 没有德行的恩惠,终究不能得到人心。 7. 康熙皇帝肯定知道了这件事。 康熙十一年,康熙皇帝谕曰: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与民休养生息,正确的方法就是不扰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前代君臣做事情,喜欢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紊乱旧章,虚耗元气,上下争权夺利,民生日益艰难,值得借鉴呀! 大臣熊赐履说:皇上此谕,诚千古为治之要道也!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才是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