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口落子《琢悦村》主人公张文丽的故事,宽城老百姓都知道

 老羊铲史 2021-01-04

    大口落子《琢悦村》主人公张文丽的故事,宽城老百姓都知道   

  姜 浩

“今天,咱们去南沟门看大口落子,都说最近的戏好看。”广场晨练的一位姐妹提议。

“我有好些年没看评剧了,以前没少看,有的我都会唱。”刘姐边说边唱了起来“父女情最重,相依草堂中,除夕年货少,只因咱家穷~”

姐妹都聚拢过来,刘姐却戛然而止,“不唱了不唱了,想起以前的日子伤心,一进宽城门,稀粥两大盆,宽城不宽,这头坐着,那头点烟,磕一把瓜子能把宽城转两圈……”刘姐比我们年长几岁,老家是亮甲台的,小时候家里穷,刘姐上了两年小学。

“刘姐,我前几天回老家正赶上老家唱戏,唱的是现代大口落子,叫,叫《琢悦村》,对了,就是这个戏名。这出戏在宽城可火了,十几个乡镇演了将近40场了。你们知道剧中主人公张文丽原型是谁吗?”

“张文丽?没听过呀?”

“那你们知道酒厂的张雅丽吗?”我把张雅丽三个字一字一板地说出来。

“琢酒集团的张雅丽谁不知道啊,那可是大好人!”

“你咋不早说呀!要知道唱的是这出戏,我早就去看看了!”刘姐有些迫不及待。

“今年中秋节我们家喝的就是琢酒。”

“就是给我们村送种子、化肥、农药,让我们种高粱,收完的高粱她再高价收购酿酒那个人。”

这下姐妹们的兴致来了,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她们的所见所闻。

我闺女在外地上大学,一年只有寒暑假才回家。她说,在外地只要看见“南茅北琢”、“北派酱香源于琢酒”这样的字样,就像看见了家乡,看见了亲人一样,尤其是到北京,坐上回家的车,看着路上关于琢酒的广告牌,就满心欢喜,有种荣归故里的感觉。

提起琢酒集团,人们不仅知道酒好,还知道人好。2016年,42岁的张雅丽,成为琢酒集团的总经理,接管了这家虽然历史悠久,但多年一直不见起色的酿酒企业。挑起这副重担,就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经过三四年的不懈努力,琢酒集团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白酒酿造企业,与南方的茅台遥相呼应,成为酱香型白酒中的佼佼者。

能够让老百姓认可和记住琢酒集团的原因,除了琢酒的品质,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总经理张雅丽近年来在助力脱贫攻坚中,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的口碑。用老百姓的话说:“琢酒的女老板张雅丽,她的好,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底!”

前些天回娘家,遇见了好几年没见过面的邻家大哥,他们家原来的老房子不见了,眼前是宽敞的大房子,院墙上爬满了绿油油的丝瓜秧,鲜嫩的丝瓜在瓜秧下探出头,像细长的绿宝石,砖红色的油漆大门上贴着大大的福字。以前大哥家的日子过得可不宽裕。父母年纪大,又有病,孩子们都在上学,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几年不见,大哥比以前还年轻还精神了。我问大哥现在在干啥,他说现在在酒厂上班。我当时挺惊奇的,大哥没多少文化,以前经常出外打工,听说都是搬搬扛扛的体力活,每次打工回家都累得黑瘦。我关切地问大哥酒厂累不累,能不能按时发工资,他说,酒厂的活在他眼里都是轻快活,工资待遇都挺好,没想到干一辈子苦力,年纪大了还能找到这样的好差事。我又问他是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他告诉我,那年出去打工,没赶上车,一同去外地打工的人都走了,我只能回家等下次机会。本来路费就紧张,想走着回家,走到神仙岭就看见酒厂了,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想进去找点活干,赚个路费也是好的。正巧看见几个人,就听旁边的人说这就是酒厂的总经理,我上前说明了情况,没想到当时就把我留下了。说话间大哥还抑制不住的欣喜。

去年在满族“颁金节”节目演出之后,我见到承办方琢酒集团总经理张雅丽,提起了我大哥的名字,张雅丽跟我说:“酒厂现在一年的产量只有1000吨,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员工,可眼下这220名员工中,有好多人都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个家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你大哥的情况你了解,我要是不录用他,他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都成问题,更别说供孩子上大学了,你说他来找工作,我能不收下吗?”听张总这样一说我就理解那天大哥给我讲他酒厂同事的事了。大哥告诉我,和他一起干活的还有老陈,50多岁,是一个曾经立过三等功的退伍老兵,在部队受过伤。家里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他退伍以后回家务农,文化不高还没有手艺,50多岁的人,体力活干不动,日子过得挺艰难。张雅丽了解情况后,原来打算帮他在家搞养殖,养殖业也是体力活,看他身体吃不消,就安排到酒厂上班,在车间翻翻高粱,小麦。每月3000元的工资,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还给他上了养老保险,因为他是退伍军人,加上当兵时候的军龄,退休之后就可以领养老金。听说他是落实“千企帮千村”过程中酒厂招来的第一个贫困户工人。还有老张,现在在车间做辅助工作,他的情况和老陈差不多,也是贫困户,几乎不认字,常年吃药住院,成了村里脱贫攻坚的老大难。县扶贫工作组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找到张雅丽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情况。张雅丽二话没说,当即拍板,对扶贫工作组的干部说,都是父老乡亲,也是我的衣食父母,我现在有这个能力帮他,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也是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明天就让他来酒厂上班,酒厂不拖欠工资,保证他衣食无忧。

大哥以前不爱说话,那天却跟我打开了话匣子。大哥津津有味地讲,我认认真真地听,感受着大哥以及他的同事们从贫困变小康的喜悦心情。

前些天,和“琢悦跑团”的跑友去爬山,路过亮甲台,看见大片大片的红高粱,长势喜人。村里热热闹闹的以为是赶大集,走近一看,原来是村里正准备举行庆祝丰收的“开镰仪式”。远远就能听见村民们开怀大笑的声音,个个喜笑颜开,换谁都得笑呀,那可是500亩红通通的大红高粱已经成熟了。亮甲台是琢酒集团“千亩高粱基地”的其中一个。之前,在“琢韵翰墨 诗酒文章”采风活动中就听总经理张雅丽说过这样的话:“我也是农村娃,小时候的日子过得也很苦,所以我了解百姓的苦日子不好过。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走过来,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我不会忘记家乡的父老,我会竭尽全力挖掘利用好农村的土地资源,争取让我们的土地有最大的收益。她真的做到了。

亮甲台村民老蒋见我不是本村人,就走到我面前给我介绍说,他们的土地种高粱比以前种玉米收入高多了。以前种的玉米除了换大米白面,就是加工饲料,有时候也直接卖掉,可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一亩地一年下来剩不了几百块钱。现在种高粱,酒厂送种子化肥农药,还专门配了农机具,等秋收以后,这些高粱再被酒厂高价收购去酿酒,现在每亩地一年纯收入1800块钱。他一边说一边流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我在旁边也被他激动的情绪感染了,再抬头看看地里的高粱,红通通,漫山遍野,一阵风吹过,地里的高粱穗此起彼伏,像海浪,像红绸,更像村民们的张张笑脸,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琢酒集团在开始筹划建立“千亩高粱基地”的时候,担心老百姓不愿意改变传统的耕种习惯,因为之前大部分土地都种玉米,虽然收益不高,但是习惯了,感觉省力。没想到建高粱基地的这两年,通过实践,得到了种植户的认可。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吕主任这样说,张雅丽有一股力量感染了我。她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我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强项,想方设法减少种植户的人工成本,还要保障粮食产量。做到从春种到秋收再到酒厂回收全程把关,有了这样的保障,老百姓当然愿意把土地集中起来种高粱了。”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薛博士也曾参与了“千亩高粱基地”的筹划。当他了解到张总要求使用有机化肥和无公害农药,确保琢酒的高品质原料,同时还要保障通过科学管理达到亩产1200斤,以确保农户的收益。为了兼顾琢酒原料品质和种植户收益,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筛选,最后推荐了红缨子高粱品种。

这是一笔一举多得的良心帐,农民在土地上实现了高收入,企业有了好原料,政府的脱贫指标有了保障,是互惠互利,产业帮扶的具体事例。在这个产业链中,琢酒集团投入了30万元的资金才确保了良性循环。

张雅丽作为一名企业家,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时刻想着那些身陷困境的百姓。现在国家政策好,大部分人家都摆脱贫困,奔上了小康,可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因为不同的原因仍然徘徊在贫困与小康的分界线上。

大石柱子乡大闫杖子村的赵家,他家70年代的老房子按危房改造政策,领到了建房补贴,盖起了三间新瓦房,但是安门窗和取暖设施的钱不够了,几千块钱的缺口让一家好几口人只能挤在院子里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张雅丽听说后,立刻派人了解情况,当老赵接过琢酒领导送来的10000元现金时感动得眼圈儿发红。

亮甲台镇团山子村一位姓刘的老人见人就说琢酒集团总经理张雅丽的好,他说,他家在张雅丽的帮扶下才没散。他儿子小刘说出了他家的情况,小刘母亲前几年得了脑梗,父亲岁数大,他自己又患有糖尿病,而且还很严重,一年到头家里的收入就是卖苹果的那8000多块钱,两个病人加上一个老人,每天都得花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担惊受怕。琢酒集团的张总知道他家的情况后,给他和他母亲争取到了签约家庭医生并减免了常年门诊药费,还给他们母子俩缴纳了商业保险。为了保障一家人的生活,又给小刘找了离家很近的护林员工作,方便家人互相照顾。现在的小刘每天都信心满满,他说,有张总的帮扶,有党和政府做后盾,我们一定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张雅丽是一个女企业家,也是集女儿妻子母亲于一身的女性,她具有所有女性的善良和大爱。她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家庭最美好的希望,养育孩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2016年3月,苇子沟乡杨家沟村的殷女士生了四胞胎,这个消息轰动了整个县城,生四胞胎的几率太少了。20多岁的90后小夫妻小殷和小钟欣喜若狂,可看见四张小嘴嗷嗷待哺,奶粉钱就是一笔大开支,还有这四个孩子得用尿不湿啊?再想想万一有个头疼脑热,发烧感冒的呢?靠打工的小两口闭上了哈哈大笑的嘴,发愁了。说到这,我透漏一下张雅丽的个人信息,她自己也生了一对龙凤胎,她知道养孩子不容易,何况是四胞胎。当人们把这个消息说给她听的时候,她说,我一听见这个消息,就开始关注这个家庭了,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照顾孩子,孩子一出生每月就花3000元给他们请了爱心妈妈,逢年过节再派酒厂工会把米、面、油送到他家,尽量减少生活开支,让他们全力扶养孩子,别因为生四个孩子陷入贫困。听孩子的母亲小殷说,四年来,张总为她家的四个孩子帮助了十几万元。为了让孩子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又给四个孩子联系了县城的幼儿园。孩子们虽小,但是他们都知道有个人一直在默默的扶养着他们,每次见到张总就会张开双臂,像四只张开翅膀的小鸟,边跑边喊张妈妈,张妈妈,然后争先恐后扑到她的怀里。

见过张总的人都知道,她虽然生的秀气,看着温柔优雅,但走起路来一般人跟不上。她总有忙不完的事,连走路也能看见需要她帮助的人,假如视而不见,她说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那是2017年12月,天气寒冷,张雅丽在下班的路上,经过罗家沟小学的时候,看见个个小脸通红的孩子们背着书包从学校走出来,她摇下车窗玻璃,看得更清楚了,于是赶忙停下车询问情况。原来这座小学还没有供暖,她主动联系村里,得知村里也在筹集取暖费时,立刻通知琢酒集团财务部门给罗家沟村送去15000元,解决了学校的取暖问题。通过这件事,她联想到会不会还有更多的孩子正在面临教育中遇见的困难?于是她又开始更加关注和支持县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张总做过老师,每个孩子都像是自己的学生,又都像是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孩子们的潜力无限,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2018年,张雅丽先后出资12.5万元为宽城第三小学、孟子岭小学建设了琢阅书屋;同年2月,给承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助20万元,用于该组织的“圆梦微心愿,精准助力脱贫攻坚”暖冬行动;同年9月又花了18万元为宽城第二小学修建了琢梦广场,为建设书香校园和美丽校园做出了贡献。

张雅丽用她的实际行动感染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琢酒集团在张雅丽的带领下,短短三四年时间,就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厂一跃发展成为与茅台酒相媲美的北方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如今提起琢酒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纯正的酒品就像琢酒人一样,厚重而日久弥新。作为琢酒的领头雁,总经理张雅丽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她这样定义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女企业家,企业永远与家国共命运、共成长、共鉴证,助力脱贫攻坚,我们就要发自内心的去做好!”

《琢悦村》上演的这些真实故事其实早被宽城人口口相传。舞台上大戏拉开帷幕,虽然上演了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故事,但是类似的故事还在现实中不断上演,可能在更大的城市,也可能在更偏僻的山村;可能在学校里,马路上,亦或在田间地头。让我们拭目以待,一定会好戏连连。今天的张文丽在戏台上,明天后天的张雅丽又在她的岗位上为家乡父老排忧解难。

宽城盛丰,我们永远的回忆

姜浩的散文:特别的母亲节

姜浩的散文:谷雨时节梨花香

姜浩:过年包饺子的那些事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