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思考

 快乐英平 2021-01-05
当下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机整合,切实满足老人就医和养老的双重需求。本文从发展新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前景进行阐述,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着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等四个方面提出来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世界长寿乡,水绘金如皋。随着如皋市老龄、高龄人口的快速增加,且遭遇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对健康需求意识发生了转变,对于传统的养老模式来说,人们更迫切地需要能提供医疗、康复、养老、救护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方式。在如皋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办医院,绝大部分没有针对老年人康养的专门病房,而在养老机构又缺少专业的医疗保障团队。针对老年人养老、医疗衔接不充分而导致资源无法优化整合的社会问题,探索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当前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


一、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

所谓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相比传统的养老模式而言。百善孝为先,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目前在我市范围内主要存在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三种模式。其中居家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养老的方式;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提供服务为辅的一种模式,老人除了能得到家人的关怀还能接受到社区从业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由社会福利机构为老人提供从日常生活起居到健康咨询到适量的文体活动等服务,但是不能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则是在以上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借助于体制机制、参与力量、科技支持等各种合力,由专业护理团队、全科医生、康复医生及医疗机构共同参与,为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有病治病、无病康养”的养老模式。在新型的模式中,具体包含“医”、“康”、“养”、“护”四个方面的内容,“医”是指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冶服务;“康”是指大病康复服务;“养”是指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护”是指护理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总之新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以“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为主线,对入住老人按需要护理的级别有针对性地进行照料和健康管理,为入住老人提供便利、有效的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全面服务的一种模式。


二、如皋市发展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背景

1.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作为世界第六长寿乡的如皋,人口老龄化现象尤为明显,截止到2019年年底,如皋户籍人口142万,出生率6.36‰,死亡率8.53‰,60岁以上人口达39.17万,占总人口比重27.6%,80岁以上人口达6.52万人,90岁以上人口达0.92万人,100岁以上人口达524人,老龄化、高龄化程度远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日渐增多,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及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都造成很大影响,也改变了许多人的观念。现在人们更多关注个人及家庭,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对自己身体、心理健康方面的追求,尤其是高龄、失能或空巢的老年人群,他们对养老的需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衣食住行的简单要求,而向更高品质的生活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追求。传统的养老机构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要求也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生活料理服务、精神疏导、文化娱乐、社会参与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多元化的方向,在这种形势下适时建立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很有必要。

2.目前我市主要家庭模式仍然是“421”倒金字塔结构,即一对夫妇赡养两对老人和一个子女,一个家庭里劳力人口与无劳力人口比例为1:3,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老年抚养比逐年提高,而医疗保健、生活服务需求也逐年增加,子女负担越来越重,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弱化,养老模式也将改变,家庭养老更多转变成社会养老,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了为老人服务的能力,使老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大大减轻老人亲属及子女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3.过去的养老模式形式过于单一,一般只负责“养护”,“医疗”还需要老人跑到医院去,而老人看病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因行走不便每次看病都需要家属陪护,且将生病的老人从机构护送到医院几经周转,不仅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不适,还会贻误病情。因此,较多老人及家属将专业性医疗机构当成养老场所,一住就是几个月,造成医院床位紧张,资源不能得到很好利用。“医养结合”新型模式的机构中增加了医疗功能,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得到护理服务,生病了还有专业医生看管,病人得到及时诊治,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还可以在专业医护人员的管理下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在时效上也对老人的健康给予了有力保障。在“医养结合”新型模式的机构中边养老边医疗,由此还可以把医院更多的床位让出来,让更需要的人去住。通过资源的合作互补,使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得到最大地利用。


三、如皋市发展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问题

目前医养融合发展的机制还不健全,医养结合机构运行管理的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运行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找出对策进行完善。具体表现为:

1.医疗机构的康复管理理念有待于转变和提高。目前医疗机构对需要康养的人员收治理念滞后,方法不科学,还存在等、靠、要现象,主动掌控周边辐射地区老年人信息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主动上门服务意识有待增强。除此之外,医疗机构对目标市场定位为高收入人群,没有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群众的整体消费水平,使得低收入人群及部分极需要医养结合照护的孤寡老人不能真正得到医养结合护理,导致入住率低,限制了新型医养结合政策的推行和实施。

2.专业性服务人员紧缺。护理院收入结构远远不及医院,投入成本比较高,回报率低,导致员工的工资水平比不上综合医院,同时在护理院的医务人员职称评聘也受到限制,因此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于到护理院工作兴趣不高;而护理员作为专业护士的助手,从事的是又脏又累的活,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年老的人又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再加上工资待遇等问题护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强。因此造成医养结合机构中服务人员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服务需求,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壮大。

3.护理员总体素质有待于提高。新型医养结合养老与传统的养老最大的区别点就是养老和医疗服务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既能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还能对老人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的监护。而在各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护理人员本身就欠缺且年龄普遍偏大,要从中选出真正具有护理能力和医疗知识的人更是困难;另一方面各家医养结合机构对护理员的培训也没有形成常态化管理,培训流于表面,不能形成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团队。

4.政府配套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对于长期生病的失能失智老人,国家政策出台了长期照护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但护理院的运行成本高,医保支付及社会公益性服务政策方面对养老服务业扶持力度不足,医保不能在养老机构中进行结算,反而增加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的支出负担,这样,老人另可选择住院长期占用病床也不选择“医养结合”机构,导致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缓慢。


四、建立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融合了失能老人的康复医疗护理服务及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服务理念,是今后健康养老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医疗结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相互独立、自成系统为时已久,推行“医养结合”,使两者有效协调运作起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进行最优化整合,使各方面资源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在看到“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从有益的视角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着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着力对医护人员、养老从业人员以及建档立卡户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通过政策扶持将有关部门如民政、卫健委、残联、医院、养老机构、社会培训机构联合起来,培训内容包括老年人心理、老年人生理、老年照护理论和实际操作等,对培训合格者发放证书及一定的培训津贴,这既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兴趣,还给建档立卡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还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二是面向社会人员扩招百万高职生,其中在招生计划、招生专业中增设了老年保健、康复医学等涉老专业,和国家政策接轨,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加大高校老年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高校老年护理的科研工作。比如我市主动与职业学校联合,积极打造“政府、行业、实体、学校、协会”五方联运的农村老年养老基地,通过校企联合,面向全市的中职应届毕业生和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进行学历培训,通过全日制和业余两种形式进行系统学习,培养出专业的医养结合方面医护人员,这既能够让中职学生在文凭上得到提高,又为养老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后备力量,同时,也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还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

2.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一是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大对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的护理院和护理型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实施“公建民营”改变管理方式,并建立内设“医务室”,拓展资源优势开展医养融合发展,在原有医疗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策应当前养老需求。二是鼓励乡镇医院以转型、改建等方式发展康复养老服务,推动其向医养结合型机构发展。乡镇医院的医务人员专业化程度高,且直接和社区居民接触,能够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病号源,有利于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保证医院的经营效益的同时,专业医疗有机地融入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医养结合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专业性、长期性的养老护理服务。三是鼓励医疗机构利用有效资源拓展服务功能,为住院患者提供老年照护服务,设立专门科室、专门老年照护病房、专门康复医学科和康复病区。

3.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保障经济困难及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生活,将他们的养老服务纳入社保管理体系。要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护理服务补贴制度,健全养老服务发展的保障机制。通过长期照护险的使用大大缓解这类老人的经济负担,优化医疗养老资源配置,提高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健全医疗保险机制。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就医的住养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执行;对在养老机构内长期卧床老人可按规定申请家庭病床并享受相应待遇。推进农村新农合与城市居民医保并轨,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积极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增强老年人接受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4.积极引入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一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养老机构。二是鼓励符合条件的医院、学校、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三是在市场运作上重新进行规划,让社会力量更多地成为发展养老服务的主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领域,扶持他们与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鼓励更多的医疗机构利用闲置资源开设养老病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经费扶持,从而促进医养结合型健康养老机构的发展。

来源:中国养老网【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