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把手教你鉴定明代瓷器

 睫毛上的风尘 2021-01-05

本期笔者讲的是明代瓷器的鉴定。明代瓷器往往给人粗大明的不良印象,其实不然,明代不但有大量的精品细路瓷器的存在,更有着创新的制瓷工艺及装饰手法。

明代颜色釉中最著名永乐的翠青釉和甜白釉;宣德的红釉;弘治的浇黄釉等。装饰技法则是成化的斗彩;创烧于宣德普及于晚明的五彩;晚明的素三彩等。读者很容易发现所谓创新最为突出的则是瓷器釉水的创新。

永乐甜白

永乐翠青

▲弘治浇黄釉

那么釉水由于助融剂的不同,总体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低温彩)。高温釉水代表为甜白釉、红釉、翠青等等。低温釉有矾红彩,浇黄釉,绿釉等等。釉水之所以显色是因为其中参入了显色元素,如:钴、铁、铜、锰等。这些金属元素对不同的光波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从而显示不同的色彩。在鉴定古瓷实践中,釉的显色并不在鉴定范畴中,只是因为釉中的金属元素不同,关键观测的是釉水老化生成的皮壳和外界物质包裹形成的包浆,两者共同作用产生的老化特征及老化光泽特征。

明代瓷器鉴定和之前的其他年代的古瓷鉴定一样,看其釉面的皮壳和包浆,但是该代瓷器中出现了釉上彩(低温釉)的装饰工艺给其鉴定带来一种新的方式。由于釉上彩的烧造温度低,玻璃化程度低,导致结构松散,容易老化,又由于结构松散,容易风化产生缝隙和微小的空洞,更容易富集环境物质产生包浆。综上所诉,釉上彩的老化特征及其产生的老化特征比同时代的高温釉更为明显,即只要釉上彩老整器一定是老的。

▲成化斗彩

▲万历素三彩

▲天启五彩

上图几张明代釉上彩的古瓷照片先请读者从视觉上感受。釉上彩表面皮壳层与包浆产生光泽紧密,坚硬,内敛。纵向对比观察,从成化到万历的釉上彩包浆厚度及光泽收敛程度也是递减的。总结概括为:

    1、釉上彩包浆比釉面厚。

    2、釉上彩皮壳和包浆产生的光泽比釉面更坚挺,收敛。

    3、釉上彩老化所产生的细小坑洼比釉面更为明显。

    4、瓷龄越大,釉上彩的老化光泽特征越明显,即反射光泽越坚挺、越收敛。 

这里谈一谈矾红彩与其他釉上彩的区别。由于矾红彩类似粘附的方式与釉面结合,究其原因是彩料中没有硅酸盐,而其他彩料中含有大比例的硅酸盐。彩料的老化光泽是由于皮壳和包浆共同作用产生,矾红彩没有硅酸盐产生的皮壳光泽,只有矾红彩包浆光泽,使其老化特征光泽并没有其他彩料明显。所以鉴定实践中,矾红彩不建议作为鉴定依据观察,某些环境好的并且到明中期左右的矾红彩才具有较明显的老化特征光泽。

▲成化矾红彩与万历矾红彩对比图

接下来谈谈釉水新老的鉴定。在没有釉上彩的明代古瓷,只能从釉水的角度鉴定。釉水有高温釉和低温釉,低温釉的老化特征及其皮壳和包浆产生的老光较高温釉更为明显。因为低温釉的玻璃化程度低,容易老化产生皮壳也容易包裹富集包浆。对于釉面鉴定古瓷的原理及其方法在前几期文中已经详细介绍。这里重复下鉴定手法的最佳实践“看其极小点反射光的坚挺程度”,坚挺程度大于顺治康熙的瓷就是明朝的,一次类推笔者不多赘述。

▲极小点的反射光泽

 文章如下,敬请参考

极小点的反射光古瓷鉴定法

古瓷看胎还是看釉

    这期明代瓷器的鉴定讲述到这里,如果读者看文本文只能记住一点我希望是:古瓷的鉴定依据必须遵循物质的老化规律,釉上彩瓷只要彩老整器一定是老的,釉水老整器一定是老的,符合“一点老全部老”的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下期笔者谈谈清代的瓷器鉴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