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蔡乐群作品 | 西部助学日记

 梅雨墨香 2021-01-05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散文平台


去年在云贵大山里看孩子,觉得他们虽然很贫困,但很懂事,很有礼貌。那次,分别时,他们的小手握住我不放,我许下承诺:“我还会来看你们的。”我从他们的眼神中找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他们的眼神如同他们头顶的蓝天,清纯而充满渴望。他们的笑容如同他们脚下的红土,淳朴温暖。同在一片蓝天下,他们如同一颗颗向日葵的种子,只要有阳光和雨露,定会绽放出他们健康而快乐的花朵。这次富阳滴水公益在西部助学帮困,我的心也随之跟了去,心里念着这些贫困而懂事的孩子们。看到东哥和文子微信里发布的一张张孩子纯真的脸,实在坐不住了,大胆地向局、馆请了假,打算赶往西部。

九月日记

上午7:00,由何大成用车来接,同去的还有佳瑜、琦雯两名滴水公益的义工,一行赶往萧山国际机场。9:20,我们坐浙江长龙航空GJ8869次航班离开杭州,在安顺黄果树机场,加油后,再次起飞向西。下午2:10,飞机在丽江降落。也许是刚下过雨,从机窗看出去,机坪一片湿润,这里的天空比我们江南要立体得多,各色的云彩相映在一起,形态万象,云团间露出一潭潭如碧湖般的蓝天,天景既丰厚又通透。

下了飞机明显感觉凉了,这儿的秋比江南早了一些。从机场赶往丽江城的路上,两边的杨树泛出一抹抹亮亮的暖黄,玉米已经收起,只剩下一片片黄褐色的玉米秸秆,大地的色彩丰富而厚重。

我们在丽江古城边的一个叫“云之轩”的小客栈住了下来。17:00时分,富阳滴水公益的王旭东、文子、江燕青三人一路风尘仆仆,从怒江助学赶过来,在客栈与我们会合。晚上,由当地一个叫“江畔山狼”的公益组织首领杨先生请我们吃饭。席间,他谈及了扶贫在当地的一些成效和弊端:

1.有些大山里的小学,中午饭是国家扶贫政策下的营养午餐,孩子相对有菜有饭吃,但早餐和晚餐就不在政策内了,只能啃土豆。

2.扶贫不能搞点、搞搬迁,国家或企业裁团,利用统一收购,如何使山民们的生产资料如土豆、玉米、烟草及畜牧转换成经济利益,使他们劳有所值。

3.山民们虽然穷,勉强还能供孩子把小学读下来,到了初中、高中、大学更甚,家中就很难有经济能力去供养这些孩子读书了,但扶贫助学一般只关注贫困小学,一些高中,或考取大学的大山的孩子们其实更需要帮助。

4.有些贫困地区,由于国家扶贫搞点,大额的扶贫款放下去,经济、教育都不见成效,反而养成了当地人“等、拿、要”的惰性习惯,这一定是工作方向和方法上有问题……

扯远了。饭后,大伙去丽江古城体验了一下摩踵擦肩、风情撩人的迷人夜景。

2017年9月22日

上午8:00,汽车离开丽江,前往永胜县方向。因为是周六,学校没有学生,我们的任务是走访贫困学生家庭。云南的西部,群山高路盘曲入云,深壑俯不见底,村庄零零散散地坐落在大山腹地的一些缓坡地上。虽然也能看到山坡的绿意,但植被不厚。我们的车子盘旋在山路上,越盘越高,越盘越高,风景一幕幕地闯入窗内,我们索性找了个稍稍宽敞的地方停下车来欣赏风景,远望群山,山际线高低起伏如波似浪,山如海,一望无际。在群山的断崖里,弯出一段黄黄的金沙江。我们在路边的崖顶上高呼着:“大山,我来了!”

收起激动的心情,我们开始下山,从车窗外往下看,山脚有一大片平畴,青黄相间的稻田如锦似绣,阡陌间,村庄如棋,散落其间。四面群山拱围,形成盆地。车上有人说,这原来是个大湖泊,因为水干涸了,湖底就成了平原。真假如何,在此不究。

汽车不断盘山而下,来到了贫困的永胜县城。在永胜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好长的名字)旁边的一家小餐馆简单地吃了午饭,买了些牛奶、食用油等慰问品,再继续上路。到了羊坪镇,接上了在那里等我们的张楠老师。张老师是当地扶贫教育工作的协调负责人。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继续翻山。这段路很难走,窄窄的山路边、断崖处都是塌方或滚落的巨石,溪水或瀑布还常常会横断泥路。别克商务车底盘低,路况危险,车子难开。

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山村,红泥墙筑成的低矮房屋掩映在门前的树荫中,木篱边开满了一簇簇如同薰衣草一般的紫花,肆意疯长的异花杂草给这个小部落渲染成一种原始的生态。这里没几户人家,青壮年都出去打工谋食了,村中便留下了老人与孩子相依为命。坡上的土地,圈里的牲口留给了老人们辛作,由于身处深山,各种病痛侵扰着老人们的身体,老人们显得更苍老。

由于这里人少,见到了我们这一波陌生人,周围的孩子和老人也赶来看新鲜、凑热闹。我们进入了孩子的院子。孩子的家是一座一层建筑,矮矮的房屋都有高高的屋基,上台阶有檐廊,檐廊前晒着一长串旧衣服,昏暗的屋内,有几丝阳光从木板缝隙中钻照进来,落地火膛中冒着烤土豆的香气。膛架上的铁壶煮着为客人准备的茶水。被家访的小女孩叫马宁胜,7岁,是云南省永胜县羊坪乡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大圆脸,大眼睛,笑得很暖甜(孩子的贫困状况,文子家访有记录,在此不表)。她很懂事,读书成绩也好,上学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

离开了马宁胜家,经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了也是在羊坪乡中小就读的二年级学生卢晓艳家。小姑娘8岁,很懂事,她拿来一张张矮木凳,用抹布一张张地擦干净,给我们坐下。小姑娘还有个弟弟,她俩由奶奶带着生活。67岁的奶奶焦红色的脸上布满着风霜的皱纹,显得如同90岁的老人。由于长期的劳动风湿,使老人的手指关节都隆起而弯曲。家徒四壁,实在找不出像样的家什。在暗暗的屋角,我看到了两个围囤,里面装着快要满出来的土豆,这大概就是他们的主粮了。

听说有个孩子在海拔2600多米高的山顶村庄,张楠说,再上山顶时间可能有点紧,要不不去了,改成近一点的一户。东哥说:“不行,得去!”于是,我们车子停在一个旁湖泊的山路边,开始徒步登山。这是一座丛林茂密的山峰,松林、蓝天、白云,还有远方的大山,我们边走边歇,忘记了劳累。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攀登,终于来到了山坡上的一个小村庄。村庄的状况又穷又脏,猪栏、牛棚、驴圈紧挨着他们简陋破旧的主屋。孩子们穿得很破旧,而且脏,但很懂事。他们拿凳子,倒茶水,腼腆地招呼着客人。男孩叫陈海,也是羊坪乡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9岁。我无法想像,他是如何下山去乡里上学的。这里的人基本是抽旱烟的,既木纳又热情的主人从内屋去变出了一包不知什么名的卷烟,递给我们,一个劲地说:“谢谢你们,麻烦你们了……”

下得半山腰,到汽车边已是下午16:00多了,急急忙忙我们上车继续翻山,赶往顺州。途中,发现山下有一个湖泊,很大,很眼熟,车上的东哥说:“这叫程海湖,也叫黑伍海,去年我们助学,你我曾经途径过此,还拍过许多的照片。”我要求再下车看看。于是,我们拍了几张与上次一样动作的照片。到顺州镇,已是晚19:50了,简单进食之后一宿无话。

2017年9月24日

因为是周日,我们继续家访。

上午7:00许,我们离开旅馆,先在顺州镇顺板村附近的一个孩子家进行家访。这里离镇上不远,山坡上错落着低矮的红土墙黑瓦房,这种土墙的颜色,映衬在青山与蓝天之间,特别的美。这种在我看来很美的房子,它的结构是十分简陋的,由于低,也很暗,好在有院子,有树,还有几枝娇嫩的格桑花,给院子增添了家的宁静和平安感。孩子的奶奶见我们的到来,从边屋里去找出了一块小木板,用抹布擦了擦干净,放于院子中间的平地上,周围放上一排又小又矮的草墩,在小木板上面添置了他们自家产的葵花籽和茶水,款待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孩子叫子鹏飞,永胜县顺州镇团街小学四年级学生,10岁,孩子学习和睡觉的地方很暗、很脏、很破旧,但屋顶的天很蓝,云很白,阳光很透亮。

9:00,我们又进入一个大山,今天的路比昨天还差,窄窄的黄泥山路上,两车相会十分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加之乱石磥砢,坎沟相间,汽车触底盘的“嘎嘎”声,车轮原地打滑和汽车的油门声此起彼伏。无奈,大伙只有下得车来,垫石块、削土堆,推车过障碍。向导张先生说:好在没下雨,下雨就更糟了。是啊!我们还是有运气的。翻过了一个岗,看见一片梯状的土地,有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小孩在地里刨挖马铃薯,可见村庄不远了。11点半,汽车到达一个叫和睦地的山村。山村在海拔3610的高山之上,比较大,有80余户,是属于纳西族。土墙黑瓦夹着原木搭建的民居依山错落而建,整个寨子原始而古朴。

村前有一坪,如祭坛,远有四面群山拱拥,近有古树荫郁如华盖。一侧有古树枯桩、旗杆架等遗存。据说,原来这里还有一神庙。可以想象纳西族人在此围着篝火,群歌群舞,祭天祭地,以祈丰收的热闹而神圣的景象。在村中,一位妇女见我们这些远道客人的到来,特意回家,换上只有在节日时才穿的纳西民族服装,让我们欣赏。

走进和华宏同学家中,和别的同学家一样,简陋而幽暗,火膛边围着两个地铺般的床,床头挂着祖宗神位,这是纳西人的风俗。据说,纳西族人男女分床而息。和华宏是顺州镇团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8岁,孩子没了母亲,靠父亲照顾,父亲每个星期天下午,用摩托车送他到山下的学校里读书,来回要四个多小时。为了孩子,父亲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大山里跟老人们耕种度日,种土豆、燕麦、荞子、麻精,采松果、掇松油枝,过着原始的生活。

孩子没有肯德基,有土豆,没有电影游戏,有看不尽的大山和蓝天,没有玩具,有驴、马和农具,还有课本。但今天在院子里,我惊奇地发现了几条可爱的小金鱼,用透明的方盆子养着挂在晒衣绳上,小金鱼在蓝天的衬托下,有一种特别的欢悦感,这是和华宏的宠物。他说,他生日时,是他爸从镇上买来送他的,可见天下孩子都一样,善良、天真、好奇、贪玩。从和睦地村寨下来途中,我们走访了九进慧同学,她就读于顺州镇马场小学,五年级,11岁,是一个很懂事的女孩,无父母,靠贫穷的姑婶照顾,姑婶向家访者文子诉说着九进慧的生活境遇,边说边哭,害得我们大家都落泪了,我们的何大成,这么一个铁汉子,也被感染了,逃出院子,躲在树下,怕我们看到他泛红的眼圈。

我们下得山来,已是下午15:00多了。在一个小吃店里吃了中饭,4:20,继续进山。开车上山的路较之上午更陡,更崎岖。我们来到石沙左村小女孩和晓凤家中,她是顺州镇上恩浦小学二年级的学生,8岁,孩子的母亲是傈僳族的,16岁生了她。年轻的母亲,大概因为嫌弃丈夫精神上有问题,生下小姑娘一年半后就离家出走了。不久和晓凤又死了奶奶,家中主要生活负担落在她的父亲和年老的爷爷身上。我发现她家的正门上方,贴着一条横批“母逝父担”,房屋的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看了让人伤心,“儿念母想想念念,孙思奶念念想想”,横批“父女同悲”。虽然如此境遇,孩子还是很自强,心里还是很阳光。我在她的课书本上无意间看到了几行用铅笔写下的话:“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我喜欢的玩具是毽子,它就像一只长着漂亮的羽毛的小鸟,下课的时候,它就在我和同学的两边飞来飞去,快乐极了!”“好多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努力,坏事也能成好事。”“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

从和晓凤同学家出来快下午17:00了。我以为要下山。向导说还有一户在更高的山顶上,汽车已无法再上了。我们又要登山了,登吧!大伙走进了一片黑松林,在喀斯特地貌的石丛中穿行,这里除了湿滑的石头,牵裾的藤刺,枯朽的大栎树,无名的小花,根本没有路。左扶石,右牵藤,跌跌撞撞,艰辛上行。由于海拔高,滴水公益的两位年轻女志愿者有了高原反应,缺氧头晕了,后来脚也抽筋了。好在大家相互帮衬救治,解决了一些困难。由于我个子小,平时腿脚也不安分,肌肉协调性在爬山时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是由于高海拔,抬脚有些重,气比平常更喘。大伙说:“这是城市尝不到的味道。”

不知走了多少山路,忽然,有人说“到了!”我们来到一片比较平坦的烟叶地,举头望去,隐约有几间土房“镶嵌”在山腰的陡坡上……

仅仅几户人家的小寨子,是属于石沙左自然村的。这里牛棚、马圈、猪栏,基本挨在一块。小男孩姓谷,叫金平,11岁,是顺州镇团街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每个星期上学都要其父亲用摩托车带他下山或自己抄近路步行下山。因为明天上学,谷金平就于今天与我们一同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在大人都走得很艰难的山坡上,他非常的敏捷。我们一路跌滑,他却如小狼崽在山野里一般,自由而欢快!我们回到山腰停车处,已是晚19:00了,下山的路要开车灯了。车子继续小心地在崎岖山路上盘旋而下。晚上吃饭时,一位当地陪同的老师说:“一天中,我一直在担心,人会不会有问题,车会不会有问题,路会不会有问题,汽车下山直到水泥路了,我才放下心来。”是啊!我还是那句话:好在没下雨,我们运气好!

2017年9月25日

今天是周一,我们要进学校了。

8点上车出发,9点,来到了永胜县顺州镇阳和小学。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清纯而淳朴的眼神。从富阳运过去的爱心课桌椅还没有换上去,正在安装成套。孩子们用的还是破旧的课桌凳,所以,教室看上去还很破旧。其中

其中一个教室的后墙黑板上写着“一年级-我们的约定:上课认真听,下课不打闹,举止要文明”和“惜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勉励语句。孩子们都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其中有一位后座的小朋友,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苍蝇在他露出来的半截小屁腰上取暖,他全然不知,仍然睡得很香。我问老师,为何不叫醒他。老师说:“一般的同学都昨日下午就下山到校了,大概是家长忙,这个孩子是清晨5:00起床,才由家长送下山赶往学校的。可能是累了,孩子正在长身体,我不忍心叫醒他……”听着老师温暖的话,我的喉咙不知不觉哽塞了,眼眶湿了起来……

时间紧迫,今天要跑几所学校,于是富阳滴水公益的志愿者一起忙乎起来,为新课桌椅装配,并把爱心姓名牌贴在每张新课桌上。我在给新课桌标号时,看到了好多熟悉的名字,李冬生、俞丽娜、杨红英,还有新联会的陈平、洪文明、羊明坤、卢成钢、李文德、王刚、徐军、王益庸……,你们的爱心已经走出富阳,走出浙江,来到了云南的大山里,你们的爱心将伴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成长。这儿的人们感谢你们,这儿的大山感谢你们!

我们装配好的课桌椅整齐地放在操场上。当下课后的学生们看到整齐而漂亮的新课桌时,一脸的欣喜和羡慕,摸着桌子看椅子,有的迫不及待坐在课桌间,脸上一如蓝天下的阳光,幸福而温暖。东哥问孩子们:“喜欢吗?”孩子用天真而稚嫩可爱的嗓门一齐喊:“喜欢!”东哥告诉他们:“这是富阳的爱心叔叔阿姨们,特别是滴水公益、新联会的爱心人士从很远的地方送来给你们的,你们要好好珍惜这份爱心,努力学习,将来不负大家的希望!”大家在新课桌旁拍照留念,而后,孩子们像蚂蚁搬家一般,欢快地把新课桌ᄱᄱ了自己的教室里。

至中午11:00点,我们离开阳和小学,到12:12,我们来到了顺州镇上恩浦小学。学校座落的位置风景殊胜,三面环着高山,山崖有瀑布湲湲而下,校门前有空旷的玉米地和山坡梯田,远有群山起伏如屏,周遭尽是绿色。我们到学校正值中饭时间,孩子们东一簇,西一群地正捧着搪瓷碗吃饭,人小碗大,十分可爱。经过我们身边的孩子们,都会躬身点头:“老师好!”、“老师好!!!”这么多的学生,让我们领受了多少个“老师好!”啊!我的小心情不免产生了一种快慰感。

因为有些饿了,看到孩子们碗中的饭菜,不免有些馋。他们碗里的饭和菜还是不错的,这是国家扶贫政策中的免费营养午餐。听说只有中午一顿,到了晚上,孩子们不知是吃什么了。在一个教室里黑板上看见的几句话“①学习;②学会做人;③感恩”。这里的新课桌椅已经进入教室在使用了,从爱心捐赠桌签上看,这一批都是新登中心小学捐赠的,孩子捐给孩子,爱心从小培养,爱心相互传递。向新登中小的同学们致敬!

上课了,我在一个班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简短的美术课。上完课,学校组织全体同学老师在操场上和富阳滴水公益成员拍照留念。13:30离开上恩沛小学,14:00到达板桥一贯制学校。这是一个中学、小学连在一起的学校,学校新区条件不错,是中学生校区,老校舍小学生在用,仍然旧破不堪。去年我与东哥、文子来过这里,当时与他们接洽扶贫助学事宜,校方还不怎么相信我。

熟悉了,我们在这个学校里与老师们一共吃中饭,饭后去看爱心课桌椅的落实和使用情况。这批课桌椅是富阳区新联会的爱心人士捐赠的,它们被安排在小学破旧的教室里,给小学生使用。在孩子们坐的新课桌上又看到了富阳区新联会熟悉的名签:祝亚林、陈根法、余泽亚、王健林、程明、方国庆、朱蓉莲……等等。15:50我们离开学校,16:00来到老板桥小学,这也是我去年来过的学校,上一次看到学生们用小板凳坐在教室外的院子花坛间上课。这次,条件好些了,但上下课的铃声还是以敲击挂在树上的机械铁块替用……学校放学了,孩子们背着重重的书包离开学校。家远一些的小学生在校门口的路边等家长用摩托车来接。因为是周一,他们穿的校服还算鲜亮。快17:00点了,我们离开老板桥小学,赶回顺州镇,17:30我们来到顺州中学,转了一下。18:00我们来到顺州中心小学,将寄放在这里打算捐送僻边山村曲依村的十套课桌椅装于“江畔山狼”杨先生的皮卡车后,一起回到旅社。晚饭后,我又回到顺州中心小学,为大伙写了一些字,一天下来累得实在不行了,洗洗睡吧!

2017年9月26日

上午,我们又来到顺州中心小学,帮学校装配了一些捐过去的课桌椅和讲台。学校集合了所有的师生,在操场上为我们的爱心圆梦课桌捐赠举行了隆重的

答谢仪式。

校方领导、学生代表和富阳滴水公益代表王旭东分别作了讲话。我为同学们写下了“共沐阳光”“同在蓝天下”两幅字以之勉之。从顺州中小出来,又来到顺州中学,中学的全体师生早早列队在等候着我们,他们庄重地为我们的爱心圆梦课桌捐赠举行了答谢仪式,中学校长、滴水公益王旭东分别在仪式上赠旗授旗并讲话。我为中学写下了“志存高远”“志在八方”“路在脚下”“高瞻远瞩”等题词。中午11:00,我们离开中学,一路尘土,赶往羊坪镇。12:30,一行在中途的一个高山湖泊边用餐,然后继续赶路。至下午13:30,我们来到了羊坪乡中心小学。学校很美,四周开满娇艳的格桑花,五星红旗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鲜艳夺目。孩子们黝黑的脸庞、土豆般朴实的笑脸在白云蓝天下特别有幸福温度。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我为他们拍照,在国旗下摆出各种快乐的姿势,绽放着幸福的笑脸,这时的我也享受着他们的快乐和幸福。14:00,爱心圆梦课桌捐赠答谢仪式正式开始。这里的新课桌椅,大部分是富阳滴水公益义工江燕青女士私人捐赠的。校方为富阳滴水公益、富阳日报社、越位少年组织江燕青赠送答谢锦旗。校方与富阳滴水公益代表作了发言。我为孩子们写下了“滴水润花”“阳光下的花朵”等题词。仪式结束,已是14:30,我们离开永胜县羊坪乡中小。开始穿越群山,赶往丽江……

从永胜羊坪乡回丽江的这条路,似乎都是熟悉的风景,金沙江、程海湖、高原、深谷、梯田、村庄,还有弯曲如肠的盘山路……我们上山下山、下山上山,翻了关丫口、老虎山、金鸡山。每到一些至高点,我们停车赏景,感受“一览众山小”的群山气慨。站在山顶的路岸边回望我们在谷底上来的路,是那么的远和渺小。危险总是与美景共存的,我们的艰辛换来了快乐,换来了平时享受不到的感受。17:40,我们的车子到达丽江古镇。

大家是否记得,在爱心课桌椅从富阳即将运往云南突然又急征集十套课桌椅,好在新联会的几位同志的慷慨爱心,一下子就认捐完成。

现在已是晚18:00了,我们打算找旅馆住下来,东哥和“江畔山狼”公益的杨先生顾不上吃晚饭,马不停蹄地带着这十套课桌椅和其他物品赶往80多公里外的宁蒗县鸣音镇,打算宿在那里。明天一早带着这些物件摆渡,再用马帮驮着物品,步行登山五个多小时去曲依村看访只有七个孩子的高山小学。东哥考虑到辛苦与危险,不让文子和江燕青两位女士一行同往,他一个人同“山狼”公益的志愿者一起前行……

我们呢,在丽江一家清真饭馆吃了晚饭,就宿在丽江淼航客栈。已经是晚21:00多了,东哥却还在赶路,他还没吃晚饭……

2017年9月27日

文子与江燕青在客栈休息,打算等待东哥从宁蒗曲依村回来,然后一起回富阳。我与何大成、琦雯、佳瑜于上午10点离开客栈,前往丽江机场(途中在观音谷小作停留)。本来是下午16:00多的飞机,由于天气原因不能按时起飞,等回到萧山机场已是深夜23:00多了。

感恩为贫困山区儿童的付出,向您表示真诚的感谢!


作者简介:蔡乐群,男,1961年出生,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人。现为浙江省美协会员,杭州市美协理事,富阳区美协名誉主席,富阳政协书画院院长,黄公望国画院院长。供职于杭州市富阳区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