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脐疗在疑难疾病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沙澧闲人个人馆 2021-01-05

  1、中医脐疗的发展历史

  中医外治的历史悠久,而脐疗作为一种中医的外治法,亦源远流长,早在《五十二病方》记载脐疗。药物敷脐疗法是从古代药熨、敷贴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故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

  脐曰神阙,位于任脉;《灵枢-营卫篇》曰:'足厥阴肝脉……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指出了脐与督脉的关系;《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言明了脐与冲脉的关系;《灵枢-经别》:'当十四椎,出属带脉。'阐述了脐与带脉的关系;《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认为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为经气之汇海,五脏六腑之本。《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会元针灸学》:'神阙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灵枢-肠胃》:'小肠后附脊,左环迥叠积,其注于迥肠者,外附于脐上。'心与小肠相表里为络属关系,故脐与心脏、小肠相通;《灵枢-营气》:'上行至肝……其支别者,上颌,循颠,下项中,循脊如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脐属任脉,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督脉贯脐中央,督脉会足少阳于大椎,即脐与肝、胆相关;《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脾与胃表里络属,脾胃为后天之本,而脐为后天之气舍,即脐与脾、胃相关联;《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入脐中,上循腹里,如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脐之深部直接与大肠连接,《幼科大全论脐》'脐之窍属大肠。'又肺脉属肺,络大肠,故脐与肺大肠直接相连;《灵枢-经别》曰:'足太阳之正……属于膀胱,散之肾,……足少阴之正,至中别走太阳,而合上止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而带脉过脐,故肾和膀胱可通过带脉通脐;《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故脐与三焦相通。这些都说明了脐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并为后世敷脐疗法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脐部用药物治疗疾病最早见于晋代葛弘《肘后备急方》,书中提出'灸脐上十四壮,名太仓,可治卒得霍乱腹痛',此阶段为脐疗的萌芽时期。

  到了唐代,脐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已有很多关于敷脐疗法的记载。如:《千金要方》:'治虚寒腹痛、上吐、下泻,以吴茱萸纳脐,帛布封之。'《千金翼方》记载:'治霍乱吐泻,筋脉挛急……此病朝发夕死,以急救暖脐散填脐。' 此外,孙思邈还用东壁土敷脐,用苍耳子烧灰敷脐,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疗脐中流水,用杏仁捣如泥与猪髓搅和均匀后敷脐以治脐红肿。王焘的《外台秘要》也有数多脐疗方法的记录,如用盐和苦酒涂脐治疗二便不通等。

  宋元时期,脐疗得到丰富,常应用于治疗急症,可见其推广程度和人民的认可程度,如《太平圣惠方》治卒中,'附子研末置脐上,再灸之,可活人。'《三因方》治中暑,'蘸热汤敷脐上'。《万病回春》治疗小儿泄泻不止,以'五倍子、陈醋稀熬成膏,贴脐上'。还有《圣济总录》中记有'腹中寒冷,泄泻久不愈,暖脐膏贴脐,则病已'、'治膀胱积滞,风毒气胀,小便不通,取葱津―蛤蜊壳许,入腻粉调如液,封脐内,以裹肚系定,热手熨,须臾即通'。《南阳活人书》用葱白烘热敷脐治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者。

  明清时代,敷脐疗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涉及到的治疗领域也进一步扩大,可以说是到了成熟时期,已用于治疗很多疑难杂症或奇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麝香)贴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以治疗自汗、盗汗,用黑牵牛为末,水调敷脐上治疗小儿夜啼'等。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用麝香、樟脑、莴苣子及叶捣为膏敷脐治疗缩阳症。《类经图翼》用甘遂、黑白丑研末热敷脐上治湿气肿胀。《本草纲目》用赤根捣烂,入元寸贴脐心,以帛束之,治大腹水肿。《医宗必读》提出用独活、栀子、青盐捣末填脐并固封治疗小便不通。此外,《景岳全书》、《古今医统》、《简易普济良方》等均有脐疗的内容记载,使后世脐疗更趋成熟。清代医家赵学敏在《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两书中均记载有不少民间药物贴脐的验方,其中有'治水肿病,小便不通,以甘遂末涂脐上,甘草梢煎汤液服之'。此外还有治疗腰痛以生姜、水胶共煎成膏,用厚纸摊贴脐眼,治疗痢疾用绿豆、胡椒、麝香、胶枣共捣烂贴脐上等。所载方简单且效验,迄今仍被临床所沿用。清官御医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说:'阴阳熨脐葱白麝,冷热互熨水自行。'本法是用葱白捣烂,加入麝香少许,敷脐上,并以冷热刺激,治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可见当时药物贴脐法的应用,不仅流行民间,而且宫廷太医也吸收应用了。至晚清,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到:'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又说'对上下焦之病,也可应用敷脐而上下相应',提出敷脐法可治'风寒、霍乱、痢疾、疟疾、黄疸、食积、呕吐等……此法无论何病,无论何方,皆可照用',《理瀹骈文》是其论述外治法的专著,书中记载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掺脐、灸脐等法的验方达300种之多。治疗病种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而且对贴脐疗法的作用机制、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辨证施治方面,都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使脐疗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同时指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其对脐疗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到了近现代,脐疗越来越受到现代医家的重视,无论是在临床应用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认识,是脐疗的提高时期。现在,敷脐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涉及呼吸、消化、心血管、泌尿、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过敏、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养生保健。

  2、脐疗的作用机理

  (1)中医机理

  肚脐,位于腹部正中凹陷处,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属中医经络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取'如门之阙,神通先天。'之意,名为'神阙'。《经穴名的考察》称'神'是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神厥穴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乃主一身之阴,有充养和总调阴经脉气的功能,对诸阴经有主导统率作用,神厥穴通过任脉与五脏六腑及十二经相通。使药物不断刺激局部腧穴,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使人体可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稳态。具体而言,其机理有:

  a、局部药物吸收作用: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的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作用最弱;而且脐下脂肪组织缺如,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部皮肤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另外,脐部是一凹陷隐窝,乃天然药穴,最适宜置药,药物敷贴后形成自然闭合状态,可较长时间存放,这些均有利于药物穿透皮肤弥散,从而被人体吸收。敷脐后,药物通过脐中皮肤的渗透和吸收,经脉的循行,输布全身,直达病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b、腧穴经络传递作用:脐(神阙)与经脉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与奇经八脉的任脉、督脉、冲脉和带脉直接关联。根据中医理论,神阙穴隶属任脉,任脉与冲脉相交会,与督脉相表里。任脉、督脉、冲脉'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同时,任脉与督脉周循全身,分别总督阳脉与阴脉,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能'总督诸阴',对全身阴经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因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故脐可通过任脉与全身的阴脉相连通。督脉为'阳脉之海',能'总督诸阳',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督脉又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故脐又可通过督脉与诸阳经相联系。冲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参入三阴。故脐可通过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带脉横行腰腹之间,能'约束诸经',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又由于带脉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气所发之处。故脐可通过带脉与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以及冲督相联系。

  c、系统调节作用:脐中部位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药物敷贴于脐部,不断刺激脐部皮肤,使局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通过神经反射和传导作用,藉以激发神经-内分泌-体液调节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状态,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和防御能力,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脐部组织学结构

  人在胎龄3个月时,脐带就形成了。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联结的纽带,是胎儿生命的桥梁,它一端联结于胎儿的脐轮,另一端连接于胎盘。脐带由两根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以及包裹于它们表面的胶冻状组织组成。各种营养物质和氧通过脐带源源不断地进入胎儿体内,同时胎儿代谢的废物又通过脐带运输出去,这就是胎盘循环。其中脐静脉流动的是从母体而来的富含氧气和养分的动脉血,通过脐静脉,胎儿从母亲获得氧气及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脐动脉是从胎儿流向母亲的静脉血,将胎儿的代谢废物传至胎盘通过母体而排出体外。胎盘循环保证了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皮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静脉网,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这些组织结构有益于药物吸收转输,即使脐疗药物为大分子物质脐部也其它部位容易吸收转输。药物敷脐后,其有效成分通过脐部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 药物通过脐中皮肤的渗透和吸收,经脉的循行,输布全身,直达病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现代有学者研究认为:敷脐疗法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过敏、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3、脐疗的方法和功能

  自古以来,脐不可针刺,但可以外敷药物和艾灸,目前用得最多的也是这两种方法。药物敷脐疗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可大致分为以下七种:温通阳气、回阳固脱,如食盐敷脐再加上艾灸,可用于中风、晕厥、虚脱等证;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使脾胃气机协调,用于脾胃不和诸证;通调三焦、利湿消肿,激发三焦气化功能,促使气机通畅,经络隧道疏通,用于腹水、水肿、小便不利等证;行气和血、舒经活络,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可用于痹证、诸痛证、手足麻木等;调和冲任、温补下元,临床上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及男子阳痿、早泄等;敛汗安神、涩精止带,可用治自汗、盗汗、梦遗、惊悸、失眠等证;强壮保健、养生延年,可补脾肾,益精气,用于虚劳诸证、神经衰弱以及预防保健。

  4、脐疗在杂病中应用

  脐疗在杂病中应用甚广,下面介绍我常用的几种有效方法:

  (1)尿频:丁香、吴茱萸、肉桂、五倍子等份研末,研细末,取适量,敷脐。

  (2)汗出:五倍子(炒黑)10g、郁金10g、冰片10g,研细末,取适量,敷脐。

  (3)顽固性呃逆:白胡椒40g、芒硝10g、朱砂0.5g,研细末,取适量,敷脐。

  (4)便秘:大黄30g、芒硝20g、炒莱菔子15g、芦荟30g, 研细末,取适量,敷脐。

  (5)腹胀痛:白胡椒5研末治腹胀痛。

  (6)顽固性咳嗽:麻黄、白芍、半夏、桔梗、杏仁、百部各10g,桂枝、炙甘草各6g,干姜、细辛、五味子各3g,研细末,取适量,敷脐。

  (7)过敏性鼻炎:白芷、苍耳子、细辛、辛夷、荆芥各等份,研细末,取适量,敷脐。

  5、脐疗在肿瘤中应用

  应用脐疗治疗肿瘤及其并发症,取得良好疗效,同时使用方便易学,现介绍如下:

  (1)腹盆腔肿瘤及肿瘤外压肠管引起的肠梗阻

  肉桂末90g(单包)、麝香1g(单包)、川乌90g、草乌90g、海浮石120g、海藻120g、壁虎90g、山慈姑90g、蜈蚣30g、猫爪草90g、夏枯草120g等。非腹腔可加青皮90g、乳香90g。肉桂研细末,过筛,留极细末与麝香混匀备用;其余药煎2次,去渣,留汁浓缩成稠膏,如蜂蜜状(药汁可用微波炉去水分),药冷却后加肉桂、麝香,混匀,备用。每次取少许,涂在大块橡皮膏上,敷在肿瘤体表部位或脐部,每次4-24小时,每日1次。应用此方可明显抑制肿瘤、减少胃肠分泌物,促进肠蠕动。

  (2)肿瘤化疗引起的腹泻

  治疗方法:艾灸脐部神阙穴,一般半小时后起效。

  (3)癌性腹水

  治疗方法:川椒目、生黄芪、龙葵、桂枝各10g,细辛3g,共研细末,取适量,敷于脐部神阙穴,用艾灸神阙穴药物,第1次2小时,而后每次可以1小时,5天为一疗程。

  (4)癌性疼痛

  治疗方法:蜈蚣2条,白屈菜、徐长卿、元胡各15克,麝香3克。以上诸药粉碎后研末,过筛,黄酒调匀成膏,敷于脐部,外以伤湿止痛膏封闭固定,24小时一换,7天为一疗程。

  (5)肿瘤引起的便秘

  治疗方法:生大黄、芒硝、枳实、炙甘草各等份,粉碎研末,每次取3克药末,敷于脐部,外覆胶布固定,每日一次,每次24小时。

  (6)肿瘤引起的厌食症

  治疗方法:丁香、砂仁、厚朴各10克;肉桂、鸡内金各20克,诸药粉碎研细后过筛拌匀备用。每次取药末适量敷于脐部,24小时更换一次。

  (7)非肿瘤引起的不全肠梗阻

  治疗方法:用肉桂、川椒目、吴茱萸、枳壳、厚朴、清半夏各10克,冰片3克。上药粉碎成细末,过筛后混匀,每次取3克药末置脐上,再用伤湿止痛膏外封固定,24小时一换。此法治疗术后、或肠动力差引起的不全肠梗阻,效果很好。

  (8)化疗引起的呕吐

  治疗方法:丁香、厚朴、郁金、苏梗、枳实等份,研细末,取适量敷脐,每日一次,每次24小时。该方治疗化疗引起的呕吐、食欲减退、厌油腻等症。

  (9)放化疗后骨髓抑制

  治疗方法:当归10g、血竭4.5g、附片10g、干姜10g、冰片3g,研细末,取适量敷脐,每日一次,每次24小时;或灸关元、足三里、气海,每次2小时以上,2天后白细胞就能恢复正常。艾灸肾俞、脾俞、关元、膈俞、血海穴,每次2小时以上,可以升红细胞;艾灸肾俞、肝俞、脾俞、中脘、足三里,每次2小时以上,可以升血小板。

  (10)肿瘤引起的喘憋甚

  治疗方法:灸关元、气海、神阙即可,效如桴鼓。

  (11)。肿瘤晚期出现昏迷

  灸法完全可胜任,往往半小时后可苏醒。

  (12)放化疗后疲劳

  在血色素正常情况下,可灸百会、大椎、关元、神阙等穴,每次1小时,一般1次即能缓解。

  (13)脑水肿

  原发性肿瘤和脑转移癌会引起脑水肿,脑水肿治疗较困难,用艾灸神阙穴、关元穴、百会穴1月后就会明显减轻。

  (14)心包积液

  小细胞肺癌、淋巴瘤最容易心包转移,用艾灸虚里、神阙、关元等穴既可减少心包积液。

  (15)发热

  无论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地下还是肿瘤引起的发热,皆可灸百会、大椎、神阙以退热。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