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三)

 远山星际 2021-01-05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三)


六、纸
般若寺正式开始营业了,这在当时的三湘地区,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开业典礼之后,各项弘法经营活动陆续展开。
一般情况下,万事开头难,但般若寺并没有出现那样的情况,他们一开始生意就好得一塌糊涂。
相比较慧思的开业仪式,他头天晚上施法治水更富有传奇色彩,几乎很快就在衡山镇传开了,接着是衡阳、长沙乃至传遍了整个三湘地区。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坊间就出现了六个版本以上的慧思传记和不计其数关于慧思的文章和评论,而且销量极好,致使长沙的纸张价钱一时间上涨了百分之三十以上,比西晋那位左思写完《三都赋》造成的洛阳纸贵毫不逊色。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所以,传播保存文字的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石头、甲骨,到伟大的青铜器,都是刻刀时代的载体;然后是竹简、木牍、缣帛这些个载体启动了毛笔时代,直到东汉纸张的发明,让毛笔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特色的文化象征。
晚清以后出现的硬笔、甚至今天我们在电脑前敲打的键盘,似乎还远远达不到硬笔时代或者键盘时代的说法。硬笔同样是写在纸上的,写法和毛笔基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差距,(谁要不会几下毛笔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大体只能算毛笔的变种或者经济适用版;而键盘敲出来的东西,虽然也能在电脑中看到,但大部分人们还是愿意在纸质的书籍去看的,尤其是官员,他们一直只在纸张上阅读和批复文件,让无数的信息化无纸办公系统沦为低端工具。
从不能脱离纸张这个角度说,所谓的信息时代,其实还远远没有真正到来。
硬笔和键盘,尤其是现在电脑中的复制和粘贴,让书写的难度大为降低,搞得现在的人们动不动就要写书,动不动就千言万语,使用纸张也就越来越狠。我总是把这类人称为“纸老虎”。但我们都知道,不管什么东西,一旦多了,精度总是持续下降。
虽然我本人也算个不大不小的“纸老虎”(但主要是因为公务),但考虑造纸都是用树木,用纸过度终究和当前风起云涌的植树造林环保活动有悖,所以我还是劝诫过各类“纸老虎”的,有诗为证:
白纸写他三五筐。
尚无一字有光芒。
打磨有待千千遍,
少伤树者早登堂。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和纸有关,一个是东汉蔡伦的造纸术,一个是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
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在绝大部分人心目中一直是个正面形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厮是个阉人,而且是个非常成功的阉人。
我曾经把司马迁、蔡伦以及郑和命名为历史上最成功的三大阉人,而在这三人中,蔡伦名列第一。就是这个家伙,是开创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先河的核心人物(他对这件事情的得意程度肯定远远高过发明造纸术)。
我说蔡伦在三大阉人中名列第一是有道理的。胡说八道的司马迁虽然靠《史记》扬名,但仕途根本就不顺,当太史令是接老爹司马谈的班,成为阉人(算么?)却是得罪了皇帝,不能算是成功人士,唯一的是他有后代而已;郑和虽然勉强算得上成功人士,但靠皇帝发小身份起家的他,虽然干出了后世喋喋不休夸赞的七下西洋,但终究不是朝廷重臣,对国家大事没有任何发言权;而毫无出身的蔡伦,却是自愿投入到太监这个极有前途的行业中去的(而郑和则是幼年被进攻云南的明军所掳,强迫阉割而当的太监),他从小黄门干起,一直做到了中常侍(地位相当于九卿)、长乐太仆(用现代话解释就是长乐宫也就是太后的指定首席代理官),并且被封为龙庭侯。
当然,正面人物蔡伦的成长史却不那么正面。
蔡伦是东汉第二个皇帝汉明帝刘庄去世、第三个皇帝汉章帝刘旭即位那一年(永平十八年,也就是公元七十五年)进宫的,第二年(建初元年),因为聪明伶俐、读书识字,就做了小黄门(皇帝诸多小秘书)之一,后因为工作出色,接连被提升为大黄门(工作秘书)、黄门侍郎(秘书局局长)。
汉章帝的正宫窦皇后没有儿子,一开始定的太子是宋贵人儿子刘庆。控制欲望极强的窦皇后对这个局面极不满意,就在建初七年前后,连续动作:先是指使蔡伦一干人等诬告宋贵人,致使宋贵人死,太子刘庆被贬;接着弄死了养子刘肇的生母梁贵人以及她的整个家族,对当时只有四岁的刘肇谎称他是自己亲生的;最后立了刘肇为太子。
公元八十八年,十岁的汉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执政的是他的养母窦太后(汉朝的窦太后似乎都蛮厉害)。窦太后执政以后,在让他的娘家人全面占据朝廷要位的同时,大肆培植宫内势力。她大力提升太监的参政议政权,从刘肇四岁就开始陪伴他的蔡伦、郑众等被提拔为中常侍,俸禄两千石。中常侍这个官职,本来是个虚职,就是皇帝身边高级顾问的角色。太后掌权,这个角色只能是太监当了,那么,中常侍就从过去顾得上才问变成了只顾着问了,成为国家机密大事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的滥觞。
永元四年,也就是公元九十二年,十四岁的汉和帝依靠郑众和前废太子刘庆甚至可能包括阴丽华、邓禹的后代等力量干掉了窦太后的弟弟窦宪(这个人很了不起,后面要说到的)及其族人,成功地夺回政权。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上没有蔡伦行动的记载,但考虑他同太后、皇帝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不知道是绝对不可能的,参与反倒是应该的。



从永元九年窦太后去世,梁贵人身份昭示之后,当初窦太后之外的首恶蔡伦仍然身居高位的情况,我料定:在永元四年的时候,汉和帝就应该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世了,他虽然非常感激窦太后的抚养之恩(他的谥号是孝和,这个和字,谥法云:不刚不柔曰和,恐怕就因为他没处理已无反抗能力的窦太后),但对不是自己亲舅舅的窦宪诸人自然不会客气,而能够及时改换门庭的蔡伦是肯定要将功折罪的。但跟杀母之仇相关的罪该用多大的功来折呢?所以我认为,永元四年宫廷斗争内廷方面的主持人实际是蔡伦,首先,他想办法把他从梁贵人之死的事件中摘了出来(说跟他没关,打死都不信),把自己跟梁贵人之死从直接相关变成间接相关甚至是无意识过错,从而取得汉和帝的谅解和信任;接着他使劲麻痹窦太后一党,让窦氏集团毫无察觉危险局面的来临,还在欣慰皇帝的老实本分和蔡伦的忠心耿耿;与此同时,蔡伦让当时实际地位还不如自己的郑众出入宫廷,联络刘庆和邓氏集团,终于一举成功,以谋逆之罪灭了窦氏外戚集团;最后,蔡伦把首功让给了郑众,郑众再升一级,成为相当于内务总理的太长秋(长秋宫是皇后寝宫),并且封了侯,蔡伦自己退为宦官之中的二号人物,终于算是把罪给折完了。
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个皇后阴丽华的曾侄孙女那一年进皇宫当了贵人,郑众蔡伦等自然和老阴家关系极好。四年后,郑众奏请立后,东汉第二次出现了阴皇后,同时,阴皇后的亲姨妈也是邓禹的孙女邓绥(比刘肇小两岁,比阴皇后小一岁,实际上,邓绥的母亲还是阴丽华的堂侄女)也进宫当了贵人。相比较郑众的相对低调老实,蔡伦一直就不安分,他觉得这个邓贵人是个人物,就暗地里死心塌地支持邓绥,很快,皇帝极度宠幸邓贵人,让阴皇后大吃其醋,搞得宫内鸡飞狗跳。永元十四年,汉和帝废阴皇后,立邓绥为皇后。这件事情里,毫无疑问,功劳第一的自然是蔡伦。
三年后,汉和帝改元元兴,也就是那年年底,二十七岁的汉和帝病死。也许是过于重用宦官的缘故,刘肇实际上可能无后。唯一活了些年头的孩子刘胜(不是刘备祖宗的那个)长期病恹恹的,不可能做皇帝。而在汉和帝死之前,邓皇后忽然说她和皇帝生有个孩子寄养在宫外(可疑得狠),就把刘隆给抱了回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登基年纪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汉殇帝。
刘隆登基的那一天刚好出生一百天,邓太后抱着刘隆,在蔡伦的搀扶下,出席了在金銮殿举行的史上最牛百日庆典,改元延平,顺便宣称自己也就是邓太后从现在起临朝称制,据说还用了皇帝“朕”来自称。八个月之后,和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同名的汉殇帝崩。
这回麻烦比较大,刘胜已经是平原王,肯定不能再上了(这个也难说,后来就有以迎立刘胜为由头的谋逆发生),皇帝又没有其他的儿子,于是,前太子刘庆的儿子,十三岁的刘祜就成了这个幸运儿,这就是汉安帝。


汉安帝即位,改元元初,当然朝政依然是雄才大略的邓太后把持。而且一把持就是十六年不肯归政,并且谁要说归就杀谁,直到她死去,(邓太后的事情这里就不多谈了)。在这个期间,蔡伦依然还是太后的宠臣和皇帝早期的伴当,和双方的关系都很不错,所以先是封了侯,后来还当了长乐太仆。
终于,二十九岁的汉安帝刘祜等来了邓太后归政—太后归天了,郁闷了最少有十几年的刘祜几乎对与邓太后有关的任何人都厌恶之至,于是,相对安分的外戚邓氏几乎全军覆没。作为邓太后近臣的蔡伦,虽然在刘祜当皇帝这件事上出过大力(蔡伦和刘庆可是搞掉窦氏的生死之交,而蔡伦又是邓太后的首席谋士),当皇帝后也是尽心扶持(计划中的新主子嘛),但同样没什么好果子吃,当然,他的罪名却还是开始那本老账—蔡伦帮窦太后搞掉了刘祜亲奶奶的性命和父亲的皇位。
侍奉了四位少帝、两位专权太后的蔡伦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辉煌发达、富有传奇但有可能稍带肮脏的一生。而搞掉了对自己有大恩的蔡伦的汉安帝,也在三年后死去了。
刚才还提到邓禹和云台二十八将,实际上,邓禹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而刘隆仅排名十六。
所谓云台二十八将,是东汉明帝刘庄搞的一个秀,号称为了追忆光武帝刘秀麾下那批助其统一天下、重兴汉室的开国大将,就按照二十八宿的数目,精心挑选了二十八个人,在洛阳南宫的云台给他们绘上画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后世传说这二十八个人就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下凡。
 


回头再说说这个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最早是用于天文学的,中国的古人们夜观天象,选择了二十八个星官(一个、几个甚至几十个恒星的组合体合称为星官)作为观测坐标,这二十八个星官一般说来大约就分布在天球赤道和黄道带这个区域一带。
所谓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而黄道带是指天球上黄道南北两边各八到九度宽的环形区域,黄道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基本也就是太阳周年视运动在天球上的路径。
天文学的这些个东西实在复杂,要不我们换换说法,简单解释一下。
我们知道,在哥白尼以前,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们就把宇宙想象成和地球同心的无限大的圆,所有的天体都附着在这个圆球上,好了,这个想象中的圆球就是天球。为了理解方便,我们有时得把这个球再想象成一个纸张般的平面,认为所有的天体都平面布置在这个纸面上。(晕吧?!)
赤道是地球的南北分界线,那么,天球的南北分界线也就延着地球赤道垂直向天空无限扩展,这个就是天球赤道,也叫天赤道。
黄道的问题要复杂一些。
首先,从地球上看,太阳每天从东到西,(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路线似乎差不多,但仔细一对照,差别其实还蛮大,尤其是以那些据说不动的恒星群作为参照物。实际上,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使得地球上的人看起来是太阳每年从西到东在恒星群中溜达了一圈,人们就把这个叫做太阳周年运动,后来由于地心说的崩溃,这个词就被修订为太阳周年视运动,而太阳移动的这个路线便是黄道(太阳一直是个大神,他经过的地方自然金碧辉煌,故名黄道)。换句话说,黄道就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每年绕地球所经过的轨迹。天文学家为了忽悠人,就搞了个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的说法,一会日心,一会地心,搞得人家云里雾里的。
黄道和天赤道相交,并成二十三度二十六分的角,那两个交点就是春分点和秋分点。
除了太阳以外,月亮和其他的一些主要大行星视运动的轨迹也离得不是太远,于是,人们就在那条虚拟的黄道线两边扩展个八到九度,把那些个轨迹都包罗在内,这个区域就叫做黄道带。
可能是巴比伦人最早把绕天球一周的黄道或者黄道带等分为十二份,这个就是著名的黄道十二宫。而巴比伦人搞那个东西的时候,正好每一宫里有一个星座,它们分别是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处女、天枰、天蝎、人马、魔蝎、宝瓶、双鱼。希腊神话和西方星相学就在这十二个星座上发展出无数的玩意来,也毫不顾忌由于岁差(这个以后再说)的原因,今天黄道十二宫的位置已经和那些星座有了不小的差距。
而我们国家对应的搞法通常来说要比巴比伦人要晚一些,我们的名称有些逗,叫十二次,而且我们似乎一开始就把黄道和天球赤道那一带都包括进去了,开头有可能不是等分的,后来慢慢变成绝对等分,自西向东的十二次名称依次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好了,还是回到二十八宿上来。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谈论黄道的问题,主要是为了下面和以后说明二十八宿的问题做些铺垫。关于二十八宿来历等等话题,争论和争论点一直就很多,比如:二十八宿的划分依据真的是因为月躔?它们到底是沿黄道还是天球赤道?这个体系是国产还是外来?大体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还有很多很多问题,就这些个问题,成就几十上百个天文学家或者教授什么的似乎没有任何问题。
(所谓月躔,其实就是月亮在天球上运转一周—称作月亮恒星周期或恒星月—的线路,也就是月亮的视运动线路,通常,我们叫它白道。白道和黄道比较接近,自然和天球赤道有夹角。月躔这个名字来自《吕氏春秋》,说因月躔周期为二十八天—实际只有二十七天多一点—故有二十八宿。)
 


由于我肯定不想靠这个话题去干个天文学家或者教授什么的(说实话,我每次夜观天象就头晕脑胀),所以不准备和任何人争论,只说我的意见。
二十八宿体系自然不是一次性形成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才最后定型,但它自开始就基本具备了最终的主体结构。这个主体结构就是我们多次提到是四象。
第一个为比较日、月甚至还包括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而搞出二十八宿或者类似二十八宿体系的人,似乎应该是某一任炎帝或者他的臣子(是神农本人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不是没有)。他们这么干实际是为了搞好农业。
虽然我们长期不带黄帝之前的那些伟大的人们玩,但天文历法确实很有可能是从伏羲到炎帝他们那个时期或者更早搞出来的。他们干了一天的农活或者狩猎、渔业,晚上又没有娱乐活动和学习任务,甚至连电视都没得看,就只好每天天黑到晚上前对着南中天发呆,他们发现,天上的星星位置并不每天晚上都一样,但隔一段时间又似乎一样。炎帝他们(先这么说着)那个时候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只有只有在某些个情况下,才是最有利于春耕播种的。于是,在春天的那段时间,他们会更细致地观察天空,并以那个时候看到的天象作为基点来记录天象的变化,他们把初春黄昏的星空分为四方,并寻到鸟、火、虚、昴四星作为四方的中心,(这就是四象的开始,)然后他们结合日、月、五星以及其他星系的运行开始制定包括年、月、日、四季、二十四节气等等方面内容的历法(详细的情况以后再说)。于是,天文和历法这两门极高端的学科从那个时候就在那些家族口传心授、世代遗传中懵里懵懂的开始了。
(很多人对此表示不可理解,认为那该是多么浩大的工作量,伏羲、炎帝甚至到黄帝那个时候的古人肯定无法完成,这样认为似乎过于小瞧了坚持和专注的力量,要知道,当一个或一群人专注于某件事情并长期坚持,他或他们没有失败的理由和机会。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事情的不那么成功,是因为我们有多种成功的可能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或者经受不住越来越多的诱惑。)
而黄帝则比较系统的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并付诸文字,而且逐步从单独的农业应用转为政治军事甚至各方各面,但依然以农业为主,而主管此事的则是我们开始提到的最早上衡山的火神祝融。(火与天文的问题,我们回头再论。)
在炎帝、黄帝和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帝王工作范围内,天文历法都是名义上的第一大事。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帝王,必须管天的事情,却几乎可以不用管天以外的事情,夜观天象则变成了皇家专用品,只能由帝王甚至帝王指派的人去看去说明,而那些懂得天文历法的巫师,则往往充当帝师的高位,(而这些人,才是道教的前身,只可惜他们的后代过于没有出息,才把他们最重要的业务给缩小了),而商朝的帝王甚至直接做了传天数者,成为天命的代言人兼人间的管理者。这些人不断扩展、不断完善这个体系,大致在西周早期、商末甚至更早一些的时候,二十八宿及三垣基本成型。在周以及之后的春秋战国和秦汉那段道教还没有正式设立的期间,天命的问题不好说,但其他包含天文、历法、宗教、文学、占卜、算卦、风水、择吉等等在内的三桓、四象、五行、八卦、二十八宿术数系列就已经整得风起云涌、气象万千了,等到中华道教无限公司正式设立,二十八宿就慢慢成为道教乃至中华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标。
先到这里。
 


实际上,所谓二十八宿,就是把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恒星分为四组二十八群,开始,人们根据它们的出没和中天时刻以定四时,为农业服务。我们前面已经多次涉及到,这四组也就是所谓四灵或四象各占一方,而每一方又分为七组,是为宿,并自西向东各以“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这二十八个字来命名。
而后,四象二十八宿逐步神化,青龙、玄武、白虎、朱雀分别成为孟章神君、执明神君、监兵神君、陵光神君等四方护卫神(玄武大帝后来升官则另有故事,回头再说),而二十八宿则分别加上七曜(五大行星和日月)和一种动物成了三个字的全名,它们分别是: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再后来,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二十八宿似乎越来越厉害,虽然那三个字的名字不动了,但人们又给每一宿添了个星君名字,和四方护卫神一并成为神仙,并有各自不同的主管范围,它们分别是:
(青龙)角宿天门星君角木蛟、亢宿庭庭星君亢金龙、氐宿天府星君氐土貉、房宿天驷星君房日兔、心宿天王星君心月狐、尾宿天鸡星君尾火虎、箕宿天律星君箕水豹;
(白虎)奎宿天将星君奎木狼、娄宿天狱星君娄金狗、胃宿天仓星君胃土彘、昂宿天目星君昴日鸡、毕宿天耳星君毕月乌、觜宿天屏星君觜火猴、参宿天水星君参水猿;
(朱雀)井宿天井星君井木犴、鬼宿天匮星君鬼金羊、柳宿天厨星君柳土獐、星宿天库星君星日马、张宿天秤星君张月鹿、翼宿天都星君翼火蛇、轸宿天街星君轸水蚓;
(玄武)斗宿天庙星君斗木獬、牛宿天机星君牛金牛、女宿天女星君女土蝠、虚宿天卿星君虚日鼠、危宿天钱星君危月燕、室宿天廪星君室火猪、壁宿天市星君壁水獝。
(但在二十八宿排序的时候,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按照青龙、玄武、白虎、朱雀依次而来这样的次序,和通常四灵的排序并不一致。)
在二十八宿的发展过程中,云台二十八将和二十八宿的对应是产生过巨大的相互推动作用的,他们的对照关系是:
太傅高密侯邓禹对应角木蛟、大司马广平侯吴汉对应亢金龙、左将军胶东侯贾复对应氐土貉、建威大将军耿弇对应房日兔、执金吾雍奴侯寇恂对应心月狐、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对应尾火虎、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对应箕水豹;
建义大将军鬲侯朱祐对应斗木獬、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对应牛金牛、骠骑大将军栎阳侯景丹对应女土蝠、虎牙大将军安平侯盖延对应虚日鼠、卫尉安成侯铫期对应危月燕、东郡太守东光侯耿纯对应室火猪、城门校尉朗陵侯臧宫对应壁水獝;
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对应奎木狼、骠骑将军慎侯刘隆对应娄金狗、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对应胃土彘、河南尹阜成侯王梁对应昴日鸡、琅邪太守祝阿侯陈俊对应毕月乌、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对应觜火猴、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对应参水猿;
左曹合肥侯坚镡对应井木犴、上谷太守淮陵侯王霸对应鬼金羊、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对应柳土獐、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对应星日马、右将军槐里侯万脩对应张月鹿、太常灵寿侯邳彤对应翼火蛇、骁骑将军昌成侯刘植对应轸水蚓。
 


刘庄这么一搞,弄得后来的人们总动不动就把一些人物变成了二十八宿,但似乎都不是太成气候,和天象中的二十八宿赫赫威名的身份地位完全不配。就连姜子牙的封神榜里,这二十八个星君封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似乎都没折腾出什么大浪来。
而《水浒》则更为过分,辽国统军元帅兀颜光麾下的那个什么二十八星宿将军,虽然也跟二十八宿一一对应了的,但居然就让梁山泊里一百单八将大获全胜并且全数去征讨方腊了。我想,方腊手下那些没什么来历的明教将领,就可以把来自北斗丛星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下凡的一百单八将干掉了七十二个,加上死的、跑的,宋江手下都够不上二十八宿这个数目了。所以,再怎么惨,有二十八宿出场,完全可以和天罡地煞杀得个不亦乐乎(按照道教的说法,他们实际上经常联手,而且二十八宿位置在前),怎么都不至于搞成二十八比零的一边倒局面。出现这种局面,我总觉得一方面是作者(施耐庵或者罗贯中)在拍当朝马屁,毕竟,明朝跟明教有着莫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作者的天文知识具有严重的缺陷(他的地理也非常不好,小说里就经常搞错地方、线路和远近),完全搞不清二十八宿的地位。
说到蔡伦发明造纸术,是根据《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来的,但这个有些误差。实际上,在西汉后期到东汉早期,最原始的造纸术(用麻和石灰水等做原料)已经出现,纸张已经作为竹简、缣帛之类的一种补充替代品了(这个在《后汉书》里同样能够找到证据),但产量太少,质量奇差。蔡伦在兼任尚方令期间,改进了造纸的工艺,并于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一百零五年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可大量制造的优质纸(后世称蔡侯纸)进献给汉和帝和邓皇后。于是,纸张迅速取代了过去所有类型的文字载体,得到大规模广泛应用,纸质书籍使中国文明得到了迅猛发展。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大体是捣碎树皮等原料,加入草木灰等蒸煮后,置于向阳处日晒雨淋并不断翻覆,等树皮自然变白后再碾碎、浸泡、发酵、打浆,加入树糊调和成浆,最后用抄纸器将捣好的纸浆抄成纸张,晒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这个工艺流程至今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动。
蔡伦确实不是一般的聪明和勤奋,作为一个优秀的权谋家,在终日关心国家大事、内廷大事和皇家大事的同时,还保持了自己的业余爱好,并且让业余爱好促进了他的主业。蔡伦是个喜欢折腾小玩意的人,鬼点子特多,所以他一直兼任着专门制造刀剑等各种宫廷御用器具的尚方主官,只有太后和皇帝不需要,就整日呆在尚方里,并且亲自上手参与科研创新、研究试验等一系列折腾活动。他亲自参与制造的刀剑、器械,莫不精工坚密,在很多年以后都是经典产品和效仿的榜样,东汉的军事力量也因为蔡伦得到较大提升。
当了,除了刀剑意外,但凡太后、皇帝喜欢的东西,蔡伦都琢磨着制造出来。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其动因就是因为喜欢文史和纸墨等文化用品的邓绥有意找一些人整理一批经史书籍。当然,不管蔡伦当时的目的有多龌龊,这个“发明”终究是伟大得一塌糊涂的。
旷古之功德。
或因谋稻粱。
当知蔡侯纸,
只许邓娘娘。
探究本源很多时候没有任何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