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楚明撰饶平名胜联

 远山星际 2021-01-05
陈楚明撰饶平名胜联
饶平是我的故乡,所谓子不嫌母丑,母不嫌子贫,不管饶平的现状如何,我一直以自己的家乡为骄傲。当然,作为饶平人,作点饶平事,也是我的本分。太阳的光能照耀大半个地球,但是蜡烛就只能照明一个房间了。 作为蜡烛,我愿意努力照亮“饶平”二字,这便是我撰写这些对联的初衷。
——写在前面


一、饶平嵌首联
饶邑民安泰;
平畴物竞生。


【阅读链接】
此联是2009年现佛山书协副主席邱健彬回饶平举办书法展,应邀所写。当时健彬兄要求有三:一是他准备写成大字,宜短。第二是要嵌饶平二字。第三要正能量。此联不但如约嵌入饶平二字,还把饶平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两个人——詹安泰、张竞生的名字嵌入了。
詹安泰广东省饶平人,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尤其精于诗词的研究、创作。他在词坛有较大影响,人称“岭南词宗”,日本学者有“南詹北夏,一代词宗”的评誉。
张竞生,广东饶平人,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国)博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1921至192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大学课堂讲授“逻辑学”和“美治”思想;他在中国最早提出和确立风俗学;最早翻译卢梭的《忏悔录》;最早发表人体裸体研究论文;率先提出计划生育。鲁迅和林语堂都与他有过交集。(部分资料来自百度)


二、汾水关
闽粤乡风,一关分水 ;
东南形势,二省连天。


【阅读链接】
汾水关,地处闽粤两省分界处。明天启年间筑城,旧城今不复存。关隘处有一石牌坊,横梁之东镌“功覃闽粤”,西刻“声震华夷”。其下石匾两面均镌刻有“福建广东乡缙绅士民同为大总戍都督郑芝龙立”字样。明末清初,郑成功曾屯兵汾水关,抗击清兵。至于今日,两地也要共同面对东南的形势。
据说,昔年闽粤边因山界引发纠纷,朝廷遂派员查勘,以龙潭山为分水岭,并选择刮大风之日,约定以岭脊猫毛草倒伏方向确定山界。故汾水关周边流传着 “茸茸猫毛草,风吹两边倒,山阳属闽诏,岭背为粤饶”的民谚。二十几年前,福建某商人在两省交界处建设一个私人庄园,占用不少饶平土地。现地界竟然不按古代划分,汾水关便完全落入福建地域了。然而民间仍然以汾水关一边为福建,一边为广东。有意思的是,闽粤两省的民风民俗乃至语言,于此也判然分界。
饶平昔有“粤首”之称,这里依山傍海,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这些硬件都有,甚至有比汕头港更优良的深水港。然而多年来经济一直徘徊不前。三十年前是诏安看饶平,三十年后是饶平看诏安。前年“闽粤经济合作区”启动,汾水关周围许多静寂多年的土地,似乎迎来一点希望。作为饶平人说起家乡,总希望饶平快点跑起来。免得汾水关那边已经天光,这边还是“ 乌天暗地 ”,生活在昨天。
三、拟饶平雷音寺山门
看山还是山,何物留人?峻岭高台胜石壁;
来路即归路,回头到此,泉声鸟语尽雷音。


【阅读链接】
    雷音禅寺在饶平县城北栖云山麓,始建於嘉靖二十八年, 後几度兴废,清嘉庆五年(1850年)童真和尚主持该寺,中兴雷音,并亲题“雷音禅寺”石刻匾额嵌於寺门顶上,至今犹存。 雷音寺因大雄宝殿以天然石壁为后墙,俗称“石壁庵” 。是以栖云山多称“石壁山”。
    石壁山有古寺老榕,有危岩甘泉,风物幽胜。近年于山上又兴建了长亭高台。山顶高台名“纳海楼”,春秋佳日,登临而望,海色江光,都来壮人怀抱。

     

四、汤溪水库(集句)
满泛金船,无风水面琉璃滑;
遍装琼树,沐雨春山翡翠深。


【注】四句皆集自宋人。
1、(宋卢炳《一剪梅》)
2。(宋欧阳修《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3、(宋黄庭坚《满庭芳 风力驱寒》)
4 、(宋史弥宁《鹭鸶林》)


【阅读链接】
汤溪水库,从这个名字看就知道饶平人民太质朴了。水库就是水库,一点也不骗人。也不管这里高峡出平湖,二十多万平方的水面,比个西湖,比个鼎湖,都阔绰多少。身段放低一点吧 人家水库改什么千鸟湖,万绿湖,仙鸟湖,咱们汤溪水库就是硬骨头,老子站不改姓,坐不改名。
库区我来过两次,第一次是和几个画画的朋友前来寻梅写生。第二次也是外地来的画家,买舟游湖。 汤溪水库是潮汕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湖面波光粼粼,原72座山峰,如今尽为岛屿,浮坐湖上,千姿百态,景色妖娆。春天则烟水迷茫,万山隐约;夏天则水涨堤低,波光浩渺;秋天水净沙白,眼界澄清;秋天寒水萧瑟,山青不改。值得一提的是库区旁的青竹径村,有大片的老树梅林,每年花期,香雪如海,附近汕头潮州各地的游客喜欢趁着花开,前来赏梅,写生,拍婚纱照。
不过总体来说,汤溪水库的综合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对比其它同类项目,简直就是零开发。如果能建几个度假村,弄几处有特色的樱花林,杜鹃林,再开发汤溪原有的温泉概念,来个环湖公路,修建自行车绿道,或者再来个漂流。也许,这个破地方能成为饶平人大产鸡蛋的母鸡。


五、观海寺
心海也同观,海不扬波,心如止水;
是非原一念,非所有相,是诸善根。


【阅读链接】
《观海寺的前世今生》文/陈楚明
1
如是我闻。
南普陀有一老和尚,脾气古怪,寺中无一人交往。老和尚体衰多病,脾气愈发阴戾,寺中无一人愿近之。
时佛学院一 小沙弥,闻之,愿往奉侍。数年,老和尚将往生极乐。临终指示小沙弥于床下翻出一油布包。道:吾将去矣,此物留之或有用。
出而视之,乃一观音画像,复包妥,收于住所柜中。
后小沙弥识一书画藏家,念及老和尚所赠,携来共观。藏家大异,言此为大千真迹,沙弥何得此物。因告之。藏家道,不可轻易出手。
复几年, 沙弥主持粤东一古刹。古寺草创于宋,近代湮没,唯一观音殿及一禅房,香火萧条。 沙弥发愿欲重振正教,化缘扩其大殿香院,奔走四方,仍不得其十一。忽记老和尚所赠大千画作,念此画出手也其时矣。鬻而得三十馀万,古寺由是基兴矣。
这小沙弥就是现在的释达明法师,古寺乃粤东古刹,名唤“观海寺”。 



[百度百科] 
观海寺,位于广东潮州饶平县黄冈之东,碧岗村后2公里远的炮台山麓。创建于宋代(960—1279),自1980年由释弘舜尼师(1923—1998)修葺,1983年起由释弘肇法师再修并开通大道,今由释达明法师重兴。
认识观海寺是从达明师起,认识达明师却是从这个故事开始。
观海寺创于宋时,初由僧人结茅蓬自修,名为“定光岩”。元时毁于兵灾,仅剩下茅蓬后面的岩洞(即小洞天)。明朝年间(1368—1644),迁址于岩洞西南侧,重建寺宇,始得“观海寺”之名。
几经兴废,寺中原址仅观音殿及内院外院,依山而筑,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沿山路而上,可到外院门口。门口刻有对联,文字俚俗且不着边际。进入内院,可见观音殿前有一石匾,题着“观海寺”三字,按书法看就是民国以前之物。殿中供奉观音,旁列十八罗汉。观音殿里悬有一木匾,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在旧址之前,是一片较开阔的平地,估计是后来机械工具上山平整的。新的大殿就建在这里。
第一次到观海寺,大殿已经建好,飞檐叠瓦,金碧辉煌。殿中塑有三方佛像,庄严静穆。大殿右侧是新建的接待室和禅房。穿过禅房,来到寺里的伙房。伙房上面是一处相当于会议室之类的大厅,这里每年都有兴办公益的《弟子规》诵读班。朝外的部分分隔成十来个小房间,里面唯置一矮几,可盘膝而坐,适合静虑冥想。
寺的前称“定光岩”其实是一个山洞,位于寺东北面,也称下岩。山顶还有一洞,几块巨石互抵形成,称七宝岩,又称顶岩。达明师曾经带我拔草寻路,探访过石洞。
下岩宽敞,为日常修持之地。上岩较小, 岩内天生石床、石几、石桌, 为僧人闭关之处。达明师说,大约当时涨潮,下岩不适合行住时,即居顶岩。这个是可能的, 观海寺所在的炮台山脚,宋代时应为海岸。据说寺中建设,可以挖到好多贝壳。宋代时,海水一直可以涨到联饶的黄歧山脚下,何况这个离海更近的地方。
人在岩前,周围古树茂盛,萝藤长绕,鸟雀共语。想当年身在洞中,人迹不到,可听波涛拍岸;可观天海一空,实是体悟妙境。至于今日,潮声是听不到了,海还是可以远观的。然而望见山下檐角挑云,重楼叠阁,观海寺还是重兴了。
俗世说,英雄造时势。天下由一人而兴,寺也会因一人而兴。我听说达明师自幼不能食鱼肉,食则又吐又泻。后来送至庵堂寄养,用佛门的说法,这是有慧根的。他能发弘愿重兴观海寺也是有前缘的吧。



这几年间,观海寺到过好几次。蒙达明师错爱,前年他让人送一座白瓷观音给我,我回赠过一首诗,曰:
不是我爱此山碧,只为山中出尘客。
闲云堆石湿山根,蔬蔌未篱自绕宅。
上人坐对南海波,洞府知是前代辟。
我生嗔爱障碍多,来聆清音脱谢屐。
日高路长眼不清,幸有座前一茶席。
清茶三过洗尘埃,别来又在尘埃隙。
传人见赠意非轻,渡海观音如玉白。
白玉尘埃两相和,得从空明澄心魄。
从此汲汲与攘攘,未使中肠生寸积。
前日我道种松好,莫忘亦种二三柏。
廿年扶杖访碧山,好期松柏高千尺。
《诗三百》说“得之桃李,报以琼瑶”,于是发愿在寺里募种几棵松树,这件事也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春节我到寺里抄经,和达明师说了,他也十分高兴。松树苗都看好了,等季节合适,就移栽过来。想到几十年后,扶杖访山,松高百十丈,岂不乐哉? 这大约也是我与观海寺的因缘罢。


2015年3月21日于广州明在堂初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