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八)

 远山星际 2021-01-05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八)



李鸿章在上海兼署五口通商大臣期间,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从此,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李鸿章于苏州杀降前后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两年后,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将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这就是大名鼎鼎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其后,他还主持了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的创办。近代四大军工企业,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督办创立中国第一家了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二十年间,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他认为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但是讽刺的是,在签订逼迫中国出让利益的不平等条约时,李鸿章是列强最喜欢的谈判对象(确实只有李能够懂他们),常常是列强指定李鸿章去谈判,李鸿章一生签订了三十多个条约,不平等条约大体有: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中日《天津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日《辽南条约》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中日《辽南条约》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中俄密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日吞琉球,法占越南,都让李鸿章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直隶总督任上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光绪十一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八百八十五年,鉴于中法战争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二十五艘,官兵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北洋海军的建设一直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九年后,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之后两日,完成运兵任务的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实际上是被有大量日奸通风报信的日本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进行了一场长达个小时的海上会战,中国军舰沉没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而退,其实大体平手(我更倾向残胜),但在两方高层眼中却是中方大败于是,真正的大败迅速来临,很快,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耻辱性失守,北洋水师覆灭。李鸿章终于输掉了这场他一人对一国的战争。
次年,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李鸿章以血泪为清政府省下亿白银据说在马关条约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换乘轮船,他一看是日本船摆渡,就坚决不上,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让这位七十五岁高龄老人慢慢挪过去。
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李鸿章做了清朝丧权辱国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
 
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一千九百年,由于义和团运动,一向精明睿智的慈禧太后不知何故犯晕了,居然听信谗言和狂言,宣布向列强宣战,而东南地区的实力派疆臣倡导东南互保,即不遵从朝廷的宣战诏书,以保东南半壁不陷入混乱中,时任粤督李鸿章更是以将朝廷诏书蔑称为乱命。但英、法等国还是组成八国联军,慈禧携光绪逃至西安,北方局势一片混乱,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李鸿章,终于在国都城沦陷之后到达北京并且真的一病不起,在病榻上在不割地前提下把十亿两白银的赔款降到四亿五千万也就是国民人均一两。翻过年去,这位伟大的卖国者用他的生命忍辱负重地接受了《辛丑条约》,签字后大口吐血,随后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很多人都说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而其曾作出过不少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都祸国殃民,再加上镇压太平天国杀人过多,均是万恶不赦之罪
而我却总是想起菜市口千刀万剐、被人争啖其肉的袁崇焕来。
因为听说上海世博会要占用江南造船厂旧址,未来仅仅只保留一面墙,就专门去了一趟这个坚守了一百多年的厂子。出来后一个人默默走在古老静谧的制造局路上,更是敬仰其守困才识之大。遂为一诗:
过江南造船厂有怀
四百余年失海航。重兴制造始鸿章。
图强梦破明臣黯,工业薪传古国炀。
唾口安能埋厚绩,丹心自不畏轻狂。
来年此地成袁庙,世博园中碑旧墙。

 

周公在之后的年头里,逐步颁布了他那一套礼乐制度,使自己的声望达到顶点,然后在他称王后的第七个年头再次在洛邑举行盛大仪式归政成王。也有说那是狠狠斗争一番后双方再次达成协议后做的秀,反正历史中也零散遗留着一些和通常说法不太一致的记载,到底真相如何,我也不得而知。
 
周公归政之后,还是继续以被托孤人的身份多次教育可怜的说是二十实际应该是快四十岁的周成王,但终究还是回到了丰京(离镐京不远的文王故都),直到在那里老死。(从这里,我们知道,如果有归政前的斗争,姬旦肯定也是不落下风的,但似乎也没占到多大的便宜)。
当然,也有另外的版本,比如周公旦被周成王追杀逃到鲁国或者楚国之类的,我总觉得不太符合那帮人的政治天赋,但有人认为那或者就是真相。

 

我们动不动就要探求什么真相,搞得比探求真理还要神圣。
其实,所谓真相,不过是符合某人意志的一个版本罢了。

 

说到周公,还有两个似乎普天下都知道的事情也跟他有关,而且大体是在同一个地方甚至大体相同时间开始并以相同的名字出现但不可能同时做的,一个是“周公之礼”,另一个则是“见周公”,它们又都可以被人说成“睡觉”。
 
先说周公之礼。
据说,西周初年,民间婚俗之风颇为混乱(真的乱不乱谁也说不清楚,但各地不大一致倒是肯定的),和后来那位周公差不多,姬旦也是个事无巨细都要拿意见甚至决定的人,所以他也准备管管这个事情了。周公制订了一整套的程序(可能就是在那本最早版本的《士礼》里),把男女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为了七个环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并且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细化,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这些合称婚义七礼
这个东西基本还真基本原封不动的保存到了今天仅仅在部分农村。
第七礼“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实际就是让人家新婚夫妇过性生活,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夫妻之间的性行为叫做行周公之礼,刚刚说到唐叔虞故事时周武王和姜后就行过此礼。
(不过,这个周公之礼的说法似乎应该是夫妻专用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人们似乎不那么注意了,乱搞男女关系居然也可以用这词,实在有负英明神武的周公本意了。)
 
相比较而言,见周公这个说法就简单一些,它的来历出自孔老二。
被当做国宝迎回鲁国的孔子,年纪大了,也没有先前的雄心壮志,为了向当权者表明自己不再折腾的态度,他说了一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要知道,过去的孔子可是以周公代言人自居,动不动就梦中接到周公的指示或者解释的。
孔子的这句话被记载在《论语述而》里,后人便把以休息为目的的睡觉叫做“梦周公”或者“见周公”。
想想也蛮有意思。

 

周公和大家的日常生活联系如此紧密,睡觉的事情都搞出两样了,经常连在一起说的吃饭这个问题自然也不能少了他。《史记》中记载,周公非常礼贤下士,但凡有人求见,他都会亲自接待,就算是正在嚼着牛筋猪蹄这样费牙的食物,也毫不犹豫的吐出来(实在不好想象等客人走了之后的情形),据周公自己说,他平均每顿饭都要这样干个两三回的,这就是“周公吐哺”的典故。

 

我把这几个事情联系起来,开过一次不太雅的玩笑:
周公多吐哺,
见易礼何繁。
一榻分荤素,
子衰荤益难。

 

周公旦的事情初步告一段落,我们回头再说说刘秀,当然是那个本来极为出名的大学问家刘秀,也就是前面多次提到的刘歆。
 
刘歆之所以不那么有名,除了和光武大帝重名外,自然就是因为和王莽有关系,他一度基本可以算是王莽的死党,位列四辅之一,但最后又说是因为图谋造王莽的反而至罪被杀,大体就被人们归为反复小人一类了。
实际上,西汉末年的学者,能够被我认可的只有三个,稍早的一个是刘歆的父亲刘向,后面那两个则是刘歆和扬雄,(刘歆地位可能要高出一些),而这两个人都是因为和王莽有关系而被后人诟病。但扬雄好赖入过《三字经》,是到朱熹之后才逐渐臭名昭著的,而刘歆,往往直接就被一般人忽略。

 

刘歆的年纪比扬雄(公元前五十三年公元十八年)应该略小一些,可能和王莽(公元前四十五年公元二十三年)差不多或者略大一些,(后世认为他大概生于公元前五十年左右,死得比王莽早一些,但还是在一年之内,)但由于他是宗室出身,所以在扬雄还没到长安发展时就已经是名动天下的学界领袖了。
光武帝刘秀声称他的六世祖是汉景帝刘启,虽然写进了历史,但还是有些可疑,(不过比刘备那个靠谱多了),就算是,庶出了六回,也没多少正宗血统了。而刘歆则毫无疑问是楚王刘交的嫡系六世孙。
楚王刘交是刘邦的异母弟弟,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就一直屁颠屁颠跟在刘邦屁股后面混,后来就封了王。刘交的孙子刘戊当楚王时作为主持人之一参加了吴楚七国之乱,后来兵败自杀,但刘交的另外一个儿子刘富反对叛乱,事前就跑到长安,保存了这一枝的力量。刘富的儿子刘辟强坚决不出来做官,但孙子刘德没抗住,当了河间王,再下来就是刘向了。
这么说起来,两个刘秀要是见了面,皇帝要叫学者爷爷。

 

说刘歆,必须先大张旗鼓的说说刘向。

 


提供图片:  王迎发  姜福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