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四)

 远山星际 2021-01-05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四)


老刘家依靠我独门学问的研究成果似乎就这么把他们家来路不正的事情摆平了,但终究还是给后世留下了无穷无尽摆不平的后患。因为谶谣这种东西一旦形成体系,制作成本就几乎接近为零了,有心人便可以附会或者制造。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谶谣流传的高潮期,在这一时期,自皇帝而下,君臣相与传谶,社会上谶谣蜂起,大行其道。而那个阶段的史官,也紧跟太史公的步伐,在史书中大量记载这些狗扯羊肠、真真假假的谶谣之事。
两汉期间,西汉开此风气自不必说,后面两个开国皇帝王莽和刘秀都是儒家出身,对此自然也是深信不疑(说王莽自己伪造谶谣的说法其实在当时根本站不住脚),也因此得利。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位伟大的皇帝也跟谶谣有关,史书记载,汉昭帝刘弗陵时候,有虫子树叶吃成五个字:公孙病己立,不久后,霍光找到刘病已,等到汉昭帝死后,霍光很快便废除了那个可能并不出格的小皇帝刘贺,贬之为海昏侯,同时把刘病已推上前台,最终成就了汉宣帝
到了三国时期,这事情也越发乱乎起来,除了那个著名的“代汉者,当涂高也”在折腾外,还有各类谶谣也掺和在历史事件中,一千多年后的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毫不费力地找出来历分明的一些,比如:
白盖小车何延延,河间来和谐灵帝登基);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十常侍之乱);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卓之死);
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年无孑遗刘表将亡);
阿童复阿童,衔刀游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小名阿童的王濬平吴)。
实际上,曹魏就已经开始对谶纬之学加以限制,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谶谣依然持续流行。
东晋元帝司马睿称帝,有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之谶,这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条谶谣。小名棘奴冉闵杀胡(这事以后再细说),据说多年前,佛图澄也曾做出过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将坏人衣的谶语。


南北朝时,皇帝们似乎有些把谶谣玩坏了的架势(我以为这也是南朝沦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南朝刘宋明帝刘彧怕自己死后贵戚将帅谋反,乃制谶谣一士不可杀,弓长射杀人,指外戚王景文和累经军旅的张永,并因此夺了二人的权,明帝临死前赐景文死。齐武帝萧赜担心名将张敬儿做大,非说小名猪儿张恭儿小名狗儿张敬儿兄弟二人想造反,因家宅前有地名曰赤谷,遂作谶谣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顺利干掉了这个忠心耿耿的猛将。
作战的对方也照方抓药,开始玩这一手了。北齐斛律光一代名将,北周大将韦孝宽畏其英勇,遂使人作谶云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一斛,而斛律光字明月),又曰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北齐皇帝姓高,槲最终,斛律光被处死
而隋文帝杨坚则可能是第一个玩谶玩出特色的帝王,他的谶谣几乎都是金石刻文,(不免让我怀疑杨坚的业余爱好),极富艺术特征。随便说几样,比如一块上字下八方天心的石头,有一块剖开来则是配有花纹黄根紫叶杨树;一个刻天子延千年,大吉字样大石龟,以及与之相配一只肚子上有天卜杨兴四字活乌龟;雕刻的底材中居然还有一块大铁板,上写着皇始天年,赉杨铁券,王兴
伟大的隋炀帝杨广精通三教,他认识到纬学的危害,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禁毁谶纬之学,甚至发使四方,搜取与谶纬有关的图书而焚之,致使纬书基本上荡然无存终于谶谣乱飞的时代结束了至此,从西汉开始流行的谶纬之学,似乎灰飞烟灭,彻底寿终正寝了。与之相应的,谶谣也随之受到禁止。
事情没有完,纬书虽然几乎不存了,但谶谣却如同幽灵更适应黑暗一般,继续暗地里滋生和蔓延。
小名阿客汉王杨谅反,有一张纸,两张纸,客量小儿做天子之谣杨玄感造反,就着太白入于南斗天象,又有太白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之谣
 
当然,隋朝最有名的谶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谶谣之一,莫过于《旧唐书》里记载那个桃李子洪水绕杨山了,这是在隋朝末年流传的一条谶谣,版本也有很多,最少还有《隋书》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谁道许、以及《资治通鉴》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两个版本。
史书记载,当初隋文帝总是做噩梦,梦见洪水演了都城,迁都大兴。后来到了炀帝时,又方士告诉了炀帝谶谣说明李氏应为天子,建议杀光天下姓李的,炀帝是就对姓李的人进行了一番排查筛选,最后上了郕国公李浑,因为李浑名字中又有三点水,而且李浑侄儿李敏小名恰好叫洪儿。此时宇文述正好与之不和,乘机诬告李浑谋反,就把他灭了族。谁知道,传遍天下的桃李子,洪水绕杨山最终是应在夹着尾巴做人的隋炀帝嫡亲姨表弟李渊头上。
还有一个竹篮打水的著名冒牌货,关陇贵族八大柱国之一的李密李密字法主,也是个有三点水的主,大名早就朝野皆知。杨玄感反,李密是其谋主,杨玄感失败后,李密逃亡天下,开始在中原一带各路义军中奔走游说。有一个叫李玄英的人去一个山寨一个山寨走访,要找一个叫李密的人,说这个人是真命天子,要取代隋朝的。那些草莽英雄们问起理由,李玄英就把另外一条谶谣搬出来,并向大家解释: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也;宛转花园里,谓天子在扬州无还日,将转于沟壑也;莫浪语,谁道许,密也。就这样,李密成了瓦岗甚至中原义军的老大,并且击败了大隋第一名将张须陀,基本断送了伟大的隋朝。
但是,史书告诉我们,冒牌就是冒牌,做出了偌大事业李密那么辛辛苦苦,到头来依旧一场空,最后是闷声大发财的李渊爷仨笑到了最后,说明天命之不可违我却总是从中嗅到李唐遍修(改)史书的阴险气味。
 
经过隋朝的整顿,再往后的谶谣官方影响力大为减弱,尤其是中唐以后,很多皇帝明确不信谶谣
徐敬业造反,骆宾王为其拉拢中书令裴炎,制作谶谣云一片火,两片火,非衣小儿当庭坐,裴炎闻之大喜,据说就和徐敬业合谋了。而到了唐敬宗时,李逢吉与裴度不和,于是散布谶谣曰非衣小儿坦其腹年少的唐敬宗李湛付之一笑,奖度之意不衰
宋太祖赵匡胤见到《推背图》,也不认为这是一部了不得的书,反而认为它祸乱了民心,于是下令错乱其顺序,糅杂其内容,以消除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也不信谶,有人在建昌做歌,曰龙盘虎踞势岹峣,赤帝重兴胜六朝。八百年终王气复,重华从此继唐尧大臣奏之,以事涉妖妄不之信。
皇帝对谶谣的态度如此,那么其他人对谶谣的敬畏,自然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谶谣之事便愈发幽灵了。
 
但在初唐,因为两个人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一则谶谣,实际上让谶谣再次大摇大摆走进历史,甚至谶至今犹存也多半就因为他们。
那两个人是妖孽级的,名叫袁天罡和李淳风,而那则谶谣是预言武则天称帝的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这谶谣最早出现在太宗之时,我觉得很有可能就是袁天罡闹出来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书里是这么记载的:以相术闻名天下(实际上是袁天罡第一个把相术真正做成了专业)的袁老道见到武则天母杨氏,说她法生贵子,杨氏马上把孩子们喊来老道,看到两个儿子,袁天罡鉴定是官三品保家主而已(也不小了,平时他看个三品官会大呼小叫的,但这回有点不够),接着鉴定了日后的韩国夫人也就是武则天的姐姐结论是此女贵而不利夫后果然早寡),还是不够,杨氏不死心(老道恐怕也不死心),就把尚在襁褓中服饰似男儿的武则天抱出,老道仔细观察她的耳目,大惊小怪地下了个结论: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当作天子。
好吧,就算袁天罡当时看不出男女,(这事不稀罕,高手偶尔会玩的噱头,伯乐孙阳向秦穆公推荐的接班人九方皋就在第一次出差寻找千里马时把一匹黑色的公马说成黄色的母马,让伯乐跟暴跳如雷的秦穆公解释半天,说这正是九方皋高明所在,好在那匹马确确实实是上好的千里马。)但遇到这么个奇怪的事情,就算不写进工作总结、工作笔记或者日记本,但跟踪一下应该是自然的,应该很快就知道人家那个二姑娘的性别。所以说,武则天要当皇帝这事,袁天罡肯定是知道的。
李淳风和袁天罡之间的关系,大体有师徒和道友两种,最广泛的传言是中华第一预言奇书《推背图》就是这两个神棍合作整出来(这事稍后再说),所以,李淳风知道武娘子的事情也天经地义。
李淳风在史书里是有传的,根据《旧唐书》记载,这厮在李世民面前其实并不那么老实。(怕泄露天机?他泄露的还少么?)这事的结果是造成了一个重大的冤假错案。
当时,并不那么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忽然看到一本叫做《秘记》的谶书,(也许就是袁天罡写的笔记整理出来的?)里面有那句“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言,就把李淳风找来查访。但十有八九什么都知道的李道士说得很含糊,他说这人应该在皇宫内,不超过三十年就会得有天下,并且会干掉大部分李唐子孙。
很偶然,某天皇帝赐宴请武将们喝酒,行酒令时,无聊的李世民要各位将军报上自己的小名,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小名居然叫五娘子。李世民听得,不由大惊。李君羡,武安人,官封左武卫将军,爵封武连郡公,值守玄武门(这地儿可是李世民敏感的地儿,恰好还扣了宫内),小名又叫五娘子(五、武同音,算出多少武了?何况娘子二字又紧扣女主二字),点点滴滴都和谶谣相对应,直接让李世民出了一头冷汗,认定忠心耿耿的李君羡就是这个谶主,遂下决心除掉。于是指使人诬告李君羡欲为不轨而定罪杀之。
这是贞观二十二年的事情。而在七年后,真正的女主才开始崭露头角,二十六年后称天后,四十二年后称帝
 
就算有这件女皇帝的谶谣兜底,但这玩意毕竟没落了,甚至二十四史中最为浩繁的《宋史》中记载的谶谣寥寥无几,和《后汉书》、《晋书》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复当年盛况了。当然,由于历史的惯性,民间对神秘的谶谣的敬畏,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红巾军起义时韩山童、刘福通他们就搞出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类没有文采的货色来,但怎么看这路东西假冒伪劣的痕迹过于明显,也就能偶尔糊弄糊弄普通老百姓。
也别说儒家没用处,谶谣在儒家手里就风起云涌,到了道家,怎么看都是小打小闹的感觉。

 

回过来再说说老道袁天罡,这人我很小就知道,还相当熟悉,因为他搞出来的事是《西游记》的起头(所谓大闹天宫那段实际上只能算前传)。在我孩童时代的印象里,就是这个著名道士葬送了道家的无上地位。我从鼓书艺人和那本当时还算稀罕的残破《西游记》里得到的信息大体是这样的:
这个算卦的道士先是在长安城里故弄玄虚,引得爱惜水族生命的泾河龙王上来探虚实,接着采取激将法用下雨的事情和龙王打了一个赌,然后很不地道地偷偷走后门让天庭按照自己说的时间数量给泾河龙王下了一道下雨旨意(什么地方怎么下雨都要下旨意,天庭公务员管得够宽够细,工作人员估计也够多),而蒙在鼓里的泾河龙王终于没有完全执行上天旨意以至于违反天条,按律当斩(这律够严,似乎没人较真就没事,但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较真)。
当袁天罡叫破龙王身份并指出这个显然是他预谋的结果同时,又给手足无措的龙王出了个主意,让他去求那位可能并不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说只要让李世民看住魏征,天庭就因为没有监斩官(那些公务员都去管哪里下多少雨的事情,诛仙这事得罪神仙的亲戚,只好找人当临时工)而放过泾河龙王(奇葩的法律),谁知道被李世民拖着下棋的魏征利用打个盹的时间就完成了监斩的任务。反正,事情就这么很狗血的发展下去,苦主泾河龙王的鬼魂就开始死缠着李世民,让他不能入睡,催生了秦叔宝、尉迟恭两位门神之余,生生让李世民的大唐王朝找出派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由头。唐僧师徒一行在去的路上,把一路的道家机构整得鸡飞狗跳,道不聊生,回来之后让大唐万民拥戴,声震朝野,让佛家作了大唐的实际头号信仰。
 
神通广大的袁天罡居然能干出这么损道利佛的事情,确实透着那么点不可思议的感觉,所以后来我总是结合武则天这个谶言以及她那个弥勒化身的说法,认为整个事情都是道家内奸袁天罡策划的。
当然,再后来我知道这世界上没这么神奇的事情,也就这么一说罢了。

 

真正发生的那个唐僧陈玄奘取经,跟袁天罡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玄奘法师陈祎是偷渡出境的,还差点被当做流寇弄死,他身边既没有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也没有白龙马,就连猪八戒都跟他不是一伙的(现实中其实还真有这么一号人物,人家叫朱八戒,生活在两晋期间,是玄奘的大前辈,人家是有资料记载的第一个成功西天取经人士),玄奘在印度的成功主要来源于他自己主编的《大唐西域记》,可信度自然要打折扣(毕竟,佛教在印度一直就不成什么大气候),但他确实学了不少佛学(其实出去的时候已经很牛了)。
玄奘的佛学我倒不一定特别佩服,虽然他翻译了无数的佛经,毕竟那是他的专业,我最佩服他的却是他回国后成功的炒作,在那个大唐世界中心的年代,这么个海归居然能得到举国膜拜,当了三朝的国师,伟大的天可汗李世民甚至还想让他当个宰相。
但我实在不看好玄奘当宰相的前景,想想他负责的大雁塔豆腐渣工程吧。


这个太宗时期以太子李治追思母亲长孙皇后为名修建的五层大慈恩塔(正式名称,玄奘创立的唯识宗亦称法相宗也因此叫慈恩宗),其实只存在了五十来年就塌损了,期间唐高宗还因为质量问题进行过翻修(当然是以加高的名义,据说搞成九层),等到了武周朝,这塔就彻底坏了。当然,武则天时代修的七层(或者十层?)大雁塔在后唐时期再次改建,但七级浮图这个还是成了大雁塔的定制,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雁塔实际上是明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六百零四年修葺的,那个厚厚的包层就是那次整上去的,以对抗西安一带可能发生的地震(除了玄奘修的那个,其他时期的塔都因为地震出现过塌裂),显得这塔跟其他砖塔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大唐时期那个令人神往的雁塔诗会和雁塔题名,场面的背景其实和其他砖塔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前面提到四大名塔,很多人说为什么名气最大的大雁塔不算呢,这回原因清楚了吧?)
关于大雁塔名称的来历,一般情况下说是仿造印度的雁塔,但人家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精英唐玄奘干的这个自然就是大雁塔了,(荐福寺那个小一些的仿制品就叫小雁塔)。根据《大唐西域记》里的记载,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寺院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某日某和尚看见空中飞来群雁,好久没吃东西的他(佛教在印度也就这地位)信口就说菩萨应该知道他们肚子饿呀,谁知道事有凑巧,一只雁立马坠死在和尚面前,庙里的和尚认为这是个炒作的好机会(祥瑞?),便宣称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贞观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六百四十五年,玄奘携贝叶(落后的印度用纸比较晚,往往在贝多罗树叶上抄写经书)经卷六百五十七部、佛像八尊和大量(具体数目从百余到上万不等)舍利,高调回到长安。四年之后,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兴建大雁塔,用于收藏从天竺带回的舍利、佛像和经卷,并在此致力于佛经翻译和开宗立派,来往于长安洛阳之间,受到万民敬仰和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三代皇帝的无上推崇,尊称其为三藏法师(所谓唐三藏就因此而来),李世民和李治还分别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并由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刻石,名其三绝碑,为后来历代书家所必临如果不是他的得意弟子辩机(《大唐西域记》的实际执笔人)和高阳公主玩了一出狗血剧,或者唯识宗已经成为今天佛教的第一宗派。反正,从建成那天开始,这个外族风情、多种版本的大雁塔就成了长安唯一的永久性标志。
当我走到这个著名的文化地标所在,对包括三绝碑、佛舍利在内的那些各类文化元素都没有过多的关注,因为我总在思考当时的海归玄奘到底是怎样才会赢得那无上的荣耀呢。于是便感慨了一番:
过大慈恩寺有兴
佛域归来寂且岑。两京三帝奉瑶琳。
纵曾流贼李唐器,传本佳人黎庶歆。
懒计何缘名雁塔,因怜唯识陨禅林。
当时未解翻天秘,空译闲经惑至今。
 


图片提供: 姜福森、王迎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