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演讲精彩在内容

 介子平 2021-01-05
说话为的是让对方准确无误地明白,演讲则是令众人潜移默化接受自己的观点。称之为艺术,必有其技巧。就演讲而言,口才自不可少,更重要的是内容,内容的魅力在思想。没有内容,便没有味道,没有灵魂。与街头抗命的政治家不同,学者演讲的长项,不在鼓动,在平实,慢条斯理,娓娓道来,不在俚俗,在思辨,字斟句酌,环环相扣。

往事转瞬即逝,不复记忆,一些场次的演讲,多少年过去了,仍被人津津乐道。1932年12月13日,林语堂在大夏大学演讲《论读书》,据《大夏学文会请林语堂博士演讲》(《大夏周报》第十一卷第二十九期)一文描述:“听众数百,演词异常幽默,时而听众默无一言,空气甚为肃静;时而哄堂大笑,竟有笑而不能闭口者。讲毕,同学有跟踪于林语堂大师之足后者。”周汝昌回忆顾随演说:“顾先生上堂之后,全副精神,全部感情……就是一个大艺术家,具有那样的魅力。”学识护身,怎么教都行,没有学问,怎么都教不好,教学如此,演讲亦然。空有辩才,缺乏内容,便是耍嘴皮子。丰干饶舌,哓哓不休,多为炫耀荣誉,表现自我。

资讯不发达年代,纸面传播以图书出版、报刊刊登、书信往来为主,除此之外,演讲的受众为多。名师出场,座无虚席,热烈场景程度,可以想象。陈雪屏《用几件具体的事例追怀适之先生》一文写到当年听演讲事:“民国十一年秋天,梁任公应哲学社的邀请,到北大三院大礼堂讲《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讲演分为两天,每次约两小时左右。在第二天,胡先生也随同坐在台上。任公的讲演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批评都能把握重点,措辞犀利,极不客气,却颇见风趣,引到听众使他们觉得任公所说很有道理。第二天留下一半的时间让胡先生当场答辩。胡先生对第一天的讲词似乎先已看到记录,在短短四十分钟内他便轻松地将任公主要的论点一一加以批驳,使听众又转而偏向于胡先生。

胡先生的确善讲,以致演讲的传播范围超过文章。胡说,胡又说,历数其一生过往,著名的演讲有《谈谈实验主义》《研究社会问题底方法》《女子问题》《中国哲学的线索》《好政府主义》《学生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书院制史略》《新文学运动之意义》《思想的方法》《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中国问题的一个诊察》《中国禅学的发展》《中国再生时期》《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文化方式》《眼前世界文学的趋向》《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提倡白话文的起因》《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白话文的意义》《容忍与自由》等等。博通三教,兼贯九流,其内容之庞杂,溢出常人。1932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其中的“不要抛弃学问”,“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之类的话语,已然名言。胡适学识渊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蔓不枝,恰到好处。仅一场演讲,便如此精彩,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1938年至1942年,胡适应召出任驻美大使,对外交事业的希望,遂寄托于每一次的演讲上。“本人在美任大使数年,赴全美各地演讲四百次之多”,“今年体气稍弱,又旅行一万六千英里,演讲百余次,颇感疲倦。我在此三年,不曾有过一个周末,不曾有一个暑假”。这些演讲的主题,无非让更多的人同情、支持中国抗战,并经由政要名流影响美国对华政策,从而达到战时外交之目的。1937年11月13日,胡适在纽约外交政策协会作了《远东冲突后面的问题》的演讲,强调日本侵略中国,不仅与中国的合法生存发生巨大冲突,且与新世界的秩序契约、道德限制发生严重抵牾。中国奋起抵抗,以遏制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整个世界作战”,是“为了维持国际间的法律与秩序,挺身作战”。因此,目前中国的抗日,应受到整个民主世界的同情与支持。支持中国抗日,便是保卫各自生存的权利、道义准则以及维护和平。分析之透彻,论断之精到,超前于世论。赢得一个男人,等于说服一群人;赢得一个孩童,则将说服一代人。这位君子之相的“演讲大使”,一张嘴撼动了千万的主见,一个人具有了一支队伍的气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温润,学者魅力,不就如此?

起伏有致,文白相间,语言浅显而能振聋发聩;张驰有度,警句跌出,看似随意却是无懈可击。作为学者的胡适,思路高远,情感真挚,偶有诗意表述,时时清醒自持。对不知之事,保持尊重的沉默,而非东拉西扯,夸夸其谈,这是其演讲有别于政客的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