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境内的长城之端——嘉峪关

 程建荣ekijpk6k 2021-01-05

——横穿戈壁沙漠,远观祁连雪山

这里是明长城的最西端

天下第一雄关

在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一个“雄”字,代表了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上的最大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部嘉峪山西麓的嘉峪塬上,长城横断戈壁,东连酒泉、西接玉门、北连黑山高崖,南抵讨赖河岸。嘉峪关自古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边陲锁钥”“天下雄关”之称。

宏伟沉毅之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起点,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咽喉,是中国现存长城中保存最好的关隘。

嘉峪关始建于明代,全长约60千米。嘉峪关关城和相互毗连的城台、墙体、壤墅、烽火台、驿站、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

关城内城基本为正方形,高十米余。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取意旭日东升、紫气东来、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取意怀柔致远,西陲安定。内城东西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门楼,飞阔凌空,遥相对峙,门外各有瓮城守护。嘉峪关内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中段各修一座敌楼。内城西门外建有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罗城城门通往关外,有匾额“嘉峪关”,上建嘉峪关楼。关外百余米处立有巨碑,上书“天下雄关”。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建筑布局形式俨然却不失精巧,宏伟沉毅,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这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遣戍伊犁,途经于嘉峪关时,面对巍巍雄关和茫茫大漠,留下的四首感赋之一。


嘉峪关之修建

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后,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明洪武五年(1372),为平定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进行二次北伐,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领兵5万出击河西,大胜。冯胜考察河西防务,发现酒泉向西40里嘉峪山这一带系河西襟喉,是西域入贡的必经之道,于是上表朱元璋称嘉峪塬“此咽喉要地,令关踞其中,当固若金汤”,遂在嘉峪塬西麓、九眼泉西北坡上建关,筑土城,关以山名,始称嘉峪关。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荒漠地区最怕缺水,而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

冯胜首修的嘉峪关,当时只是一座土城,领明军胜利之威而立于西北边陲。弘治初,吐鲁番国崛起,吞并明在西部设置的羁縻卫所,嘉峪关防御压力陡增。弘治八年(1495),巡抚徐进令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关重关(罗城)和关楼。正德元年(1506),李端澄又加固了初筑的土城,并修建嘉峪关内城东西二城楼及官厅、仓库等配套建筑。经过100余年的4次大规模扩建,城楼修好了,却依然是孤城一座,番兵在而后的十几年里两度围困攻破嘉峪关,或是干脆绕过它去劫掠附近地区。

嘉靖十八年(1539),尚书翟銮视察西北防务后,上书加固嘉峪关关城,增筑两翼长城。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了一道百余里的长城,断开戈壁连接南北山峦与关城相连。此后又多次增修、补修嘉峪关周边长城,形成西南、西北、东北三面为半圆形的防御阵地,至此嘉峪关才成了今天这座天下第一雄关。

清同治末年(1837),左宗棠驻节肃州时,曾修整关墙和关楼,并亲笔题“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高悬关楼。1931年西北军阀拆关楼后此匾下落不明。现立于光华门楼上的“天下第一雄关”匾,为赵朴初先生重新题写。

城内游击将军府

嘉峪关城内修建有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办公场所,1987年在原建筑遗址上复建的,为两院三厅式四合院。嘉峪关内其他建筑主要在民国期间被驻军修建兵营时拆毁。

据河临险的第一墩

嘉峪关长城向西南延伸,止在讨赖河旁陡峭的河岸边上。在这里,明代肃州兵备道李涵于嘉靖十八年(1539)监筑了一个巨大的长城墩台,名讨赖河墩。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自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

讨赖河墩北距关城7.5千米,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边上,可谓用极天限。讨赖河发源于是祁连山讨赖掌,因此得名,其水为山雪融水,呈现漂亮的蓝色。

黑山上的“悬臂长城”

嘉峪关北侧有黑山,是河西走廊北侧马鬃山山系的一条支脉。黑山崖壁上发现有摩崖浅石刻岩画153处,是人类文明在河西走廊上活动留下的早期纪录。

明嘉靖十八年(1539),明代肃州兵备道李涵修筑长城自嘉峪关至黑山之上,墙体以本地的砾石和黄土夯筑而成。因筑于约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因而得名“悬臂长城”。悬臂长城距离嘉峪关市区约11千米,距离嘉峪关关城约7千米,是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悬臂长城由漫道、垛墙、墩台组成,于1987年修缮,在首尾各增修一座墩台,共有三座墩台。登临山顶,关外大漠荒凉尽收眼底。

令人遐思的传说

嘉峪关流传有很多民间故事,如定城砖、击石燕鸣等,令人遐思。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击石燕鸣: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登临嘉峪关城楼,遥望河西走廊,其南祁连山长年覆雪,白色山峰斜刺长空,西面戈壁荒芜浩瀚,黄涛如海,北面马鬃山支脉黑山威严耸峙,身后东侧清泉绿洲,巨型城障辖地势之力,建雄关伟筑,连陲锁钥,不愧为河西第一隘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