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边缘黏黏糊糊 | 李子·早茶夜读364

 早茶夜读 2021-01-05

364丨莎菲女士的日记

李子金句

对于这样的作品而言,我就是一个边缘人,

我读它的视角,自然也就是边缘视角。


在边缘黏黏糊糊

文/ 李子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李子。

这次继续读丁玲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是一篇日记体的小说,读起来我感觉像现在这个季节北京的天气——黏黏糊糊,不是十分的爽利。坦白的说,让我去一读再读,我是做不到的。但即使文笔如郁达夫,喊着“祖国啊祖国”跳海的青年,那苦闷我也不能一读再读,于是我就发现,这不是作品的问题。而是对于这一类作品,我自己的进入度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作品而言,我就是一个边缘人,我读它的视角,自然也就是边缘视角。

莎菲恰逢人生低谷,看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处于五四之后的低潮。女主人公生了病,百无聊赖中就反复的煮牛奶,翻报纸。但好在、同时也是问题——有人喜欢她,但她对这个青年并没有男女之爱,可能也只是享受这身段低伏的过多的“友情”;后来她一见钟情一位南洋的帅哥,可惜随着交往,她发现帅气的外表下,是一个低俗的灵魂。

于是最后,她勇于结束了这两段并行存在且纠缠的关系,带着一点点悲剧情绪逃离:
但是我不愿留在北京,西山更不愿去了,我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余剩;因此我的心从伤痛中又兴奋起来,我狂笑的怜惜自己:“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
如果说是解放,这自然也是。因为青年对于生活,对于两性,我们都曾有苦闷的经历。这种经历,如果被女性传统的身份所压抑,连连选择的权利、连苦闷的外露和低语的权利都没有的话,自然是大大的异常。

但这种苦闷,的确又只是人的众多苦闷的一种。这无关男性和女性,生命之河该流向何方,我到底应该做什么,于我、于我身边的社会又有一定的价值?——眼前的困局该怎么破,身边人的期望该怎么应对……诸如此类,大概是我所敏感的青年苦闷的底色。

无论是什么样的夹缝,只要是单一的夹缝——要么只突出社会阶层的现象(如矛盾),要么只突出两性的现象(如丁玲这篇)——放到这个时代中来看,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于我而言,还略显不足,阅读的吸引力不够。

不妨附上另一篇日记体作品中的第一篇,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同样是五四之后的青年,我们不妨看一看许广平的苦闷。这样的作品,我就不再是边缘人,感觉有点同呼吸的感觉——读完之后,于我自己,也有解放的意味和启迪:

本周主题书

2019.8.05~2019.8.11

「莎菲女士的日记」

病人之间无代沟 | 白水

你们怎么就不理解我呢?| 宇帆

五四新女性的彷徨与幻灭 | 绿茶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下期主题

长河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