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造一个会慢慢生长的家|余佳·早茶夜读595

 早茶夜读 2021-01-05
  

595|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营造一个会慢慢生长的家

文/ 余佳

28,教师

在孟买,距离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不到10公里的地方,坐落着几天前再次成为亚洲首富的印度信诚工业集团董事总经理穆克什·安巴尼的私宅。这座在顶层设有停机坪,最靠近地面的几个楼层停了168辆车,内置9部电梯,宴会厅80%天花板安装水晶灯,有人工造雪的冰屋,还有游泳池、健身房、小电影院、空中花园,能全景式眺望阿拉伯海,是高500英尺(152.4米),室内空间达40万平方英尺(37161.216平方米)的,造价超过20亿美元的,高楼大厦式巨无霸豪宅。然而,这座被称为世界上最穷奢极侈的豪宅,除了保安和其他服务人员外,仅供安巴尼一家五口人居住。可是有钱任性,虽一掷千金,但据说因为东侧采光不理想的风水问题,安巴尼一家曾不愿入住。这座以神话中的岛屿命名的豪宅Antilia,被网友戏称为“堆积的俄罗斯方块”。Antilia就像它的名字,或者说像“俄罗斯方块”一样,是从天而降的“天外来客”,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更谈不上成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如此奢靡却又能完美地避开“生气”、“完整”、“舒适”、“自由”、“准确”、“无我”、“永恒”这七个无名特质媒介的家庭住宅,Antilia确实也是独孤求败了。

安巴尼能看到贫民窟的“俄罗斯方块”,让我想到《建筑的永恒之道》书中的一个片段:

“老人坐了三十年柜台,维持秩序。后来他患了胃癌,他得知六个月后就会因此而死去。他努力生活,寻求快乐,时间不多了。最后,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帮助东京条件恶劣的贫民区建造了一个公园。他摆脱了畏惧,因为他知道他就要死去;他工作、工作还是工作,什么也阻止不了他;他不再失去任何东西。因而在这短暂的时光,他获得了一切。而后在漫天飞雪中,在他所建造的公园的儿童秋千上,荡弋着,歌唱着,离开了人世。

老人在自己身体不健康的情况下,努力在内心畏惧中寻求愉悦和生气,发掘深植于自己的活泼、有生命力的媒介,追寻无名特质,把蕴于自身的活动能力充分激活并向外投射,通过“极普通的活动,让街道和建筑(公园)生机勃勃”。

像首富那样在房价15-20+万人民币每平方米的地界垒方块的抓马剧情,不是在普罗大众身上有机会上演的。不过即便有机会还是算了,虽然是一个宅女,但其实曾经我对眼前所处的空间模式和事件模式的认识是割裂的,观察是粗细不定的,可能性的想象是贫乏的。所以还是先定个小目标,把一亩三分地儿营造好再说。

家,应该是不管独居还是和家人、朋友或室友合住,在满足无名特质的空间。空间是租的或买的,房子或房间不重要。每一个人在有各自独立空间的同时,也能彼此一起融洽地生活。像刘若英描述过的状态“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我保有自己,所以我能安心自由”。每个个体在恰如其分的位置,共同组成有生气的炉火。家是安全、稳定点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在家里感到放松、自在、忘我。家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从开始对房子(间)的设想、设计,到装修或改造或布置,一点点地打破、营造,在入住以后,不时又会有不同的变化。家应该就像《建筑的永恒之道》中说的那样“将在你的手下,宛若园中的花儿一样,从容地成长起来”。家和家里面的人都应该是动态的,慢慢生长的。书中提醒寻道之人:我们让家有生气的能力,会被畏惧冻结。我们的想法会被一些所谓让家有生气的准则、成法、概念所困扰。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混乱、空洞、虚无。因此,我们需要驱逐畏惧的训练,帮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这条路上的小白,分享几个我关于家居空间的想法。

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是电视剧《远方的家》的一个郑重其事开灯的片段,餐厅装的灯成了平时悬在天花板上的鸡肋摆设,开灯成了一项欢迎来客的特殊仪式,令人惊奇、兴奋。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对于我来说,这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只要有机会和家人、朋友围坐一桌吃饭都是值得好好对待,好好珍惜的。吃饭时,饭菜的色香味,餐具的样式,吃饭的氛围、环境,屋顶照下来的灯光。如果有时间,愿意花心思,稍微布置一下餐桌、餐椅,给每一餐饭加点期待、新鲜和仪式感。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吃点好的很有必要”。不光如此,好好吃点也很有必要。You are what you eat.应该再加一句:You are how you eat.我们是自己一口口吃出来的。不仅吃饭的口味会伴随我们终身,吃饭的记忆也会留存在我们心里。如果可以的话,这些记忆会在一些我们觉得难捱的时候,跳出来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吃一顿好吃的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就两顿。

有一种改造小户型的方式是把一进门的客厅改成餐厅。在进门和不管是餐厅还是客厅之间,一般来说都会有一块儿换鞋的区域。就不说随地乱放了,就算是跟街边卖鞋的鞋摊一样“琳琅满目”,整整齐齐一双双鞋子摆在地上,也会让我倒抽一口凉气。所以在换鞋的地方,放置一个鞋柜或者鞋架,把鞋收纳好对我来说相当重要。另外,不知道有多少人出门穿鞋、提鞋和进门拖鞋是扶着墙或门站着,或者干脆坐在地上完成的。所以,在换鞋的地方放个能坐的鞋柜,如果地方小的话,放一把凳子或椅子是能瞬间提升愉悦感的。

说到收纳,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想不少人都不会三思而买,而是被“OMG,买它买它买它”的魔音洗脑,买买买,囤囤囤,塞塞塞,生生把家里变成储物间。之前看到一种开放式收纳的方式,就像摆放书架上书一样,把衣服、厨具、鞋子都一五一十地呈现出来。这种收纳方式有助于让我了解物品的摆放情况,如果乱糟糟地“葛优‘摊’”在那里,就知道“哦,该收拾了”。家和我们是互相塑造的。不过如果实在不喜欢收拾,选择封闭式收纳还是更让自己舒服一点。反正门一关,眼不见为净。逼迫的感觉不该出现在家里。

吃饭就得做饭,家里有烟火气会让我觉得安心。冷锅冷灶,总让人觉得太冷清。大部分人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在卧室床头,我需要一盏暖光灯的陪伴。有时深夜未睡,看看对面楼某个窗前亮着同样的灯光,也会得到安慰。

去年听宁远做过一个分享,主题是“建造一个会慢慢生长的家”。希望无论是一个人独居还是与人合住,大家都能找到并实现属于自己的家的可能性,营造一个会慢慢生长的家。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附近”在何处永恒?| 话说利索了,理想的精神栖息地还会远吗?| 人人都爱菜市场| 三座博物馆,带你认识北京城| 说说我家门前的日常公共空间是如何消逝的| 打开“无名特质”的一把钥匙| 哪家实体店,你们最不希望它倒闭?| 能坐坐的广场,才是好广场| 我在富顺县城关镇正街上读到了什么| 邂逅是一种刚需| 一场驱逐恐惧训练的点滴收获| 带着扬·盖尔的书去跑个步| 横着胡同竖着楼| 南门街读小人书往事| “最吸引人的,恰恰就是其他人”| 城市孩子去哪里野?| 驻足在涂鸦墙前| 家住长河边| 是人造了建筑,还是建筑影响了人?| “阅读”的公共空间| 如何在方寸之地舒服地过一小段时光?| 谈论建筑的时候,我们到底想谈什么?| 从太极殿到圣彼得堡理解“无名特质”| 因乾隆皇帝好奇心而诞生的建筑奇观| 男男女女聚在一起,为了火花,还是安全?|鲁迅:上班路上刮倒个北京老太,扶不扶?| 从建筑书刊看建筑| 建筑模式和语言的杂感| 造一座自己的房子,想想而已|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