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有人会走到北城墙来|李莉·早茶夜读791

 早茶夜读 2021-01-05

791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少有人会走到北城墙来

文/ 李莉
50岁,全职妈妈

━━━

本月的主题书是瑞典学者喜龙仁的著作《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在序言里,侯仁之先生描述了他第一次乘火车到达前门车站时眼前的北京城给他带来的震撼: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者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骞然出现在我眼前。从这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

在新来者的眼里,城墙和城门代表了一座城市,它是对历史的怀想或许也是对现实的感叹,或许还有对马上开始的城市新生活的期许。

中国百姓对围墙式建筑物有根深蒂固的信赖。”古人用万里长城建筑起国家的屏障。在广阔疆域内“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一道道城墙围合起一座座城池。它们环绕着城市,拱卫着城里的居民。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城的建造沿袭古老的传统,外城、内城、皇城、宫城,一重重城墙组成的大圈圈小圈圈层层嵌套,形成了等级分明规格严整的城市格局。

网上流传一张1936年的《老北京风俗地图》,是美国人福兰克.多恩手绘的。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北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画面的下方,北京外城的正门永定门外,一只驼队把人们的视线引入京城。沿着中轴线进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地安门,到钟楼、鼓楼,中轴线贯穿城市,形成完美的中心对称的城市格局。一条铁路线从永定门前向东,穿过外城墙到东便门处折而向西,大概终点站就是侯仁之先生当年下车的正阳门站。古老与现代在城市中并存。在这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城市里,各色人等过着百样的人生。

画面的上方,是中轴线的终点钟鼓楼。这里是元明清三代京城的报时中心。钟楼上悬挂一口63吨重的大铜钟。鼓楼内有25面更鼓,其中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24节气。在钟表发明前的几千年里,人们都是用钟鼓来报时的。

晨钟暮鼓遵循着古老的规则,晚19点至次日早上5点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每晚19点第一次击定更鼓,次日早5点击亮更鼓。先击鼓后撞钟,钟响108下。钟声清亮悠远,方圆十里可闻。报时的主要目的是给市民发宵禁信号,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以及城区的一千多个栅栏都按钟鼓之声启闭。“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几百年来,晨钟暮鼓指导着百姓起居,督促着官员上朝,规范着商旅的作息。无形的钟声和有形的城墙一起编织成网,守护着古老的北京。

夜幕降临之时,城门变得微弱而悄无声息;每到夜晚城门就会紧闭,或者说曾经会紧闭。而黎明时分,厚重的木门慢慢地打开,就像巨人在睡意蒙眬之中打着哈欠,而清晨的第一支车队或骡队就从这里开始了他们新的征程。渐渐地,城外的人推着手推车,或挑着上下晃动、装满农产品的扁担陆陆续续地向这里赶来。

这个城市越往北,生活气息似乎越淡。这里靠近城墙有足够的开阔空地、沙原和草地,而更往西,西海甚至延伸到城墙脚下。由于这一带不易受到强劲北风的影响,城墙内侧的道路已成为北京绝佳的适宜漫步的长廊。

不过极少有人会走到北城墙来。你可以沿着这条路走上一天,都遇不上一辆汽车或人力车,只有一些人在孤独地闲逛,带着笼中的鸟儿放风,或者只是享受城墙下温暖的阳光。羊群聚集在一些地方吃草,那里即便是在干燥的季节也有牧草生长,快乐而纯洁的牧童看护着羊群,他们与城里那些顽皮的小孩大不相同。偶尔会有驼队经过德胜门或安定门,沿着软软的沙路无声无息地缓缓前行,只有领头骆驼身上发出的驼铃声,反映出这种庞大动物的缓慢步伐。但当驼队走过,周围便再次笼罩着一片孤寂,像压抑的乌云,只是偶尔散开几分钟,让阳光照射进来。

北城墙最西端的修复痕迹明显多于其他任何部分;可能是由于这一段曲折较多,以致不那么经久耐用。北城墙包括一小段 16 世纪的遗垣和几段稍长的 17 世纪初的墙体,大部分则是 18 世纪和 19 世纪初修筑的。这段城墙,不论从营造技术的角度还是历史的角度,可能都没有前一段城墙有趣(两座北城门之间的墙垣),但这里的自然美景却更具吸引力。如果你想充分探索这一段城墙和与之毗邻的城区的美,最好在十月的清晨,顺着马道登上德胜门去一探究竟。从城门向西眺望,你可以看到不规则的弧形城墙,那里植物茂密,灌木丛生。墙角下的路遮蔽在高大椿树的树荫之下。再往南几步,一些垂柳在“积水潭”岸边招展着柔软的枝条,那是“西海”的延伸部分。举目远望,越过一片开阔的原野,西山成为视野中一座明亮的屏障,尤其是在山顶被薄雪覆盖的夜晚。空气格外清新,天穹像笼罩着一口巨大的透明玻璃钟。你甚至可以想象用一个带魔力的锤子去敲击它,它就会发出空鸣的声响。


今晚二条

伯林在1968

“多少个门向我敞开?”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老北京”存在于现代化的时差里| 沉默是箭楼的陪伴| 喜见故宫通公交| 为了读懂北京,我去了趟正定| 一个摆件| 让爱美的人管理城市,怎么样?| 如果重建北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活在角落里的老北京| 竖起一道墙,就竖起一个次元| 不好耍,上帝在这里折鞭| 怀念一座旧城,就像怀念自己的旧事| 城南印象的三个表情|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它们之中只有两座得以存世”|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