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这个世界,我和你|周群·早茶夜读808

 早茶夜读 2021-01-05

808 | 读城记2020



我和这个世界,我和你

文/ 周群
50岁,中学教师

━━━

对一个城市的认知与情感,其实是由住在这个城市的人来决定的。我与这个城市的人有感情,那么,城市就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不知道你们,反正这个逻辑特别适合我。
比如,我爱极了青岛,是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养育我的亲人们还在这里生活。我每次回到青岛,都会有那种婴儿在母亲子宫里安睡一般的安全感。在我离开青岛的这么多年中,青岛变化很大。比如外祖父母一大家人住了几十年的老洋房因年久失修被拆了,大家都住上了单元房;因为盖房子需要土地,我从小就在上面疯跑的伏龙山被炸成了平地,“此地空余黄鹤楼”;我一直以为是个神奇存在的“波螺油子”也没了,老城里到处是高架桥……这些变化都让我很痛苦很迷茫和感觉困扰,我觉得自己对这个城市的情感“裂开”了。近几年数次回青岛和亲人们走动,又交到一些新的朋友,我还专门搜集了一批关于青岛城市建筑、历史的书来读,总算是“修复”了我对青岛的情感,也让我对青岛有了更多的认识。
又比如南京。我得承认,因为我的家庭,我对南京是充满了好感和好奇的:父母58年来京前在南大读书,祖父母更是在南京定居多年……我一直想了解他们曾经多年生活过的地方,也不止一次缠着父亲给我讲过去的事:祖母有三个哥哥、一个妹妹。祖母的大哥也在南京,虽然做的是只小本生意,但对祖母和父亲帮助最大。祖母的父母去世早,长嫂如母,她和大嫂关系本就最好。祖母一家生活很艰难,平时总是饿肚子,所以每个周日祖母都带着我父亲去大哥家吃一顿饱饭……正是因为这些故事很打动我吧,我曾趁出差的机会夜访南大,到父母当年就读的地理系老楼里逛荡,也曾特特找出南京的旧地图,在上面寻找祖父母家小楼的地点,找父亲就读过的南京第一中学……今年纸上读城,《首都计划》是我读得最细致的一本,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对南京有非同一般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好奇”这两个字就能概括的。对,应该是“寻根”的情结吧,我总是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再多举些例子——
我喜欢凤凰古城几乎就是因为沈从文。99年的凤凰还是个淳朴的地方,我曾写过这样的文字记录这座古城——
    接连下了几天的小雨,河水虽然微涨,但流淌的架势还是那么不慌不忙的,就像这里的日子一般从容。
    “青石板路走到尽头就是老城与县城交会的路口。来这里度假的人总是喜欢住在老城里,他们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老城在这点上刚好卖了个俏。所以他们刚刚从那宁静的街巷里走出来,站在街口这么一望,总感觉会有些不适应——这边的县城太嘈杂,路边的商店太多,挤挤罡罡,花里胡哨的,全然没有半点小县城纯朴的模样。三个轮子的“摩的”嘟嘟嘟的乱窜,抽冷子就从你旁边擦身而过,让你猝不及防。县城里只有遍地开花的网吧让他们感觉不错,说到底,来这里的外地人多是喝过墨水的,有网络,这会让他们的心理上感觉更安全——他们即便是来寻古,也并没有想放弃现代的生活方式。毕竟,度假仅仅是消遣的方式。
     “青石板路的尽头,也就是临着路口的街边,有一家很不起眼的作坊。老城的这条街上有各式各样的作坊,有打银首饰的,有打铁家什的,还有扎花圈糊纸人纸马的——都是临街做活。每天门板一下,活计就摆在大家的眼皮子下面,你若得闲或者是好奇,尽可以搬个竹凳坐在一边看着那些东西如何被做出来。
    “环着老城的山上都是茂密修长的竹子。靠山吃山,街口这家不起眼的作坊做的正是竹器。竹凳、竹篓、竹耙……,各式各样的竹器被当作样品挂在屋檐下,经年累月都不摘下来。你若是买主,哪怕不买,就是多看几眼,里面就会传出声音,招呼你进去坐。你努力向里面探身看,才会发现,狭小的作坊内坐着一位慈眉善目、须发皆白的老人。
   99年之后,我再也没去过凤凰,说实话,我在网上“读”到过它后来的发展情况,实在不忍心看到她失去清纯、“涂脂抹粉”的模样……
我喜欢平遥,是这座古城因为我的兄弟海林和弟妹带我去的;我喜欢澳门和大同,是因为这两个城市我和两个姐姐陪母亲一起去过;我喜欢温州市因为有莲子姐吴华大哥小潘同学一票好朋友在;我喜欢深圳、广州、上海、杭州、成都、重庆、台北、波士顿……也都是因为有类似的原因。对大理和丽江有别种感情,因为它们能满足我关于自由散漫生活的一切想象——我当然知道真正的自由散漫并不存在,所以这些城市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全然的放松,做片刻任性的自我,然后滚回北京,就像一只被抽打的陀螺一样,在不停地旋转中继续生活。

北京,北京——我读过有关北京的书足有几百本,我对北京的情感虽然很复杂,甚至到了说不清的地步,但总是爱要更多些吧——现在,不说也罢,等我更老一些再说。
读城,以什么方式读,读出什么来,全都由我和这座城市以何种方式“亲密接触”决定的。通过读书来读城,也只是读城的一种形式。博尔赫斯说:“一个人开始描绘世界。多年以后,他在一个空间添满了各式各样的图画,有省区,有王国,有山,有海湾,有船只,有岛屿,有鱼,有房间,有乐器,有星星,有马匹,还有各色人等。死前不久,他发现自己耐心刻画出来的迷宫一样的线条就是自己的面部轮廓。” 这些城市都是我的人生活动的场景,我因为人的缘故,和一座又一座城市建立了奇妙的关联。读书,读城,真正的阅读对象从来都不是书或者城市;在一个城市里长期生活也罢,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罢,对我来说,关注的重点可能也一直都不在这些城市的建造历史上,而在于我自己,我和这个世界,我和你。

今晚二条

“二战后衰落的英国”,其实是

最早告别旧时代的现代国家

英国从未摆脱边缘国家的定义
它处于地理的边缘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大禹是羌族人?沙汀的墓搬到了北川?| 喜欢什么,就沉下去了解| 我们是一家,怎么成三家人了?| 自从开始读城,每次旅行都是久别重逢| 读城这一年的几个“最”|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