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则的困境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做真实的教育
真实是一种信仰
摘要:本文是今天的听课随笔,因今天的课而发,却无关对课的评价。我的所有的听课随笔基本都遵循这个原则:只谈自己的感想,不去评价别人。感谢今天授课教师,是她的精心设计和精彩演绎,让我生发如此的感想。

规则的困境

《规则在我身边》是京版教材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一个内容。前段时间,在一所学校,有幸观摩了一位教师关注这个内容的教学,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听课随笔,名为《“要命”的课程》。在那篇文章里,我重点强调的是课程性质,并提出:回归课程本质,遵循其特有的规律改善教学,实现本课程应有的价值。回来的路上,和资深教研员闫玉华老师一直在探讨这节课。她让我意识到自身的狭隘,并引发我很多的思考。

昨天,我针对三节同一内容的数学课所写的听课随笔中,提出教学的三种境界:一是知识的数学,二是应用的数学,三是儿童的数学。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数学更加值得追求,即: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都要紧密围绕儿童的发展而进行。并不是说知识和能力不重要,而是说知识和能力不是目的,要促进儿童成长发展服务。若是用这种观点反思今天的这节课,就会发现《品生课》也存在三种境界:一是“知识的品生”,以学习相关品德与生活知识为主;二是“应用的品生”,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主;三是“儿童的品生”,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主。落实到这节课上,一个关键性的选择就摆在教师面前:规则知识和规则意识哪一个重要,本节课的重点是告诉孩子规则知识,还是要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关注规则知识的教学是“知识的品生”或“应用的品生”,关注规则意识的教学是“儿童的品生”。


规则知识固然重要,比如交通的规则、生活的规则、公共场所活动的规则等等,这些规则知识确实有必要传授给孩子,否则会要人命的。问题是知道这些规则,并不一定会遵守这些规则——我称之为规则的困境。横穿马路的人、闯红灯的人、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人,并非不具备这些规则知识,为何还要那样做呢?因为欠缺规则意识——对规则的尊重与遵守。由此可见,培养规则意识远比传授规则知识重要。

如果我们从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的角度看待这门课程和这节课,就会把注意力聚焦于规则意识的培养,就会以那些具体的规则知识为素材,引发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建立起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如果这样的话,还有必要让儿童去搜集那么多的规则吗,也许通过一个具体的规则和一个真实的情景就足够了。因为我担心,小孩子的大脑里灌满了具体的规则,宝贵的规则意识就无处安家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则时时刻刻在调整,旧的规则会作废成为陈规陋矩,新的规则在产生。专注于规则知识的学习永远追不上规则的发展和变化。若是建立了较好的规则意识,不管规则如何变化,孩子也能应对自如。建立规则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友好和谐的相处。孩子只有适应规则的变化,才能更好地与世界相处,获得更快乐幸福的人生。从儿童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规则意识也比传授规则知识重要。

我们跟孩子讲规则,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遵守规则吗?孩子的小脑瓜里塞了一大堆规则知识后,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向规则低头。最终我们将造就的是一代只会盲从、缺乏独立思考、缺少批判思维的“顺民”。这恐怕有违教育的初衷吧。如果孩子建立起科学的、完善的规则意识,他们将来就不仅是规则的执行者,还会成为规则的改良者和创造者。从人的培养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规则意识要比传授规则知识重要。

相对于规则知识的传授,规则意识的培养要困难一些。因为规则知识是显性的,而规则意识是隐性的;规则知识是固定的,而规则意识变化的;规则知识是赋予的,而规则意识是生成的。强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对规则产生多么深刻的理解、建立多么牢固的规则意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道德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判断以及选择的权利。培养规则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思考、判断、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从而让规则意识的萌芽在幼小的心灵扎根。

闫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让我由衷地佩服,遗憾是的没有机会实施。她以一个“小男孩的烦恼”建构本节课的主干,把孩子带入到认知冲突中,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判断,到底应不应该遵守规则、规则如何制定才更加合理,等等。没有认知冲突,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孩子就没有收获——我一直这么认为。一位老教师多年以来对教学的思考,值得尊重。她说,她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两个联系:一是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二是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变化。在课改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这两点依然值得发扬。

我建立的教学逻辑是:为什么教决定教什么,教什么决定怎么教。造成规则困境或其他教学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再没有搞清为何而教的时候,就匆匆忙忙的开始教了。

特别说明:本文是今天的听课随笔,因今天的课而发,却无关对课的评价。我的所有的听课随笔基本都遵循这个原则:只谈自己的感想,不去评价别人。感谢今天授课教师,是她的精心设计和精彩演绎,让我生发如此的感想。


封面及文中图片均为顺义教研孔建斌老师摄影作品,特此鸣谢。

原创文章 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