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的第三种价值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知识的第三种价值
作者:李广生

没有没用的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我相信和我持同样观点的人不是少数。孔乙己因醉心“回”字的四种写法而遭到嘲笑,但谁也不能否认,这真的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很高深、很体面的学问,有不少人通过研究这门学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可以随便捡拾起一些极其冷僻的知识,在有些人看来毫无价值甚至可笑,但对有些人来说可能视为珍宝,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既然所有的知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那么比较知识价值的大小就变得异常困难。对于一个厨师来说,各种食材的特点和烹调方法的知识至关重要,他们的大脑中要储备成百上千条这样的知识,还要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但这些知识对于一个每天出入写字楼和各种各样的数据、文案打交道的公司职员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这些人家里的厨房装修的干净整洁,但一年之中被使用的次数却非常有限,他们宁愿对照菜谱加工食物,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这些知识。对于厨师来说,那些统计学知识毫无价值,对于公司职员来说,那些烹调知识毫无价值。由此可见,如果以知识与人的关系为标准判断其价值的大小,那么就无法建立普遍适用的客观标准,只能让个性化的标准承担这一重任。或是可以这样简洁的表述为:知识的价值因人而异。

毫无疑问基础教育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出于善良的愿望和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语文老师说他们传授的知识最有价值,可是数学老师对语文老师的观点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数学语言是世界上最准确、最美妙的语言。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会有类似的看法。在“最有价值”争夺战中,最终取胜的往往并不是知识,而是某种规则,比如考试。“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演变为“考试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非常没意义的问题。教育工作简化为“考什么教什么”。

因为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是无穷的,我们真的无法预知更无法规定眼前的一个个孩子,将来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以何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就真的无法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

让一个可能在音乐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孩子,整天埋头数学计算,用他们可能一辈子也搞不懂的数学公式,挤占他们学习音乐的时间,消磨他们对音乐的热情,算不算是一种罪过呢?可是,如果不让他们接触数学知识,我们又怎么肯定他们不是数学天才而一定是音乐天才呢?即便我们肯定他们是音乐天才,将来能够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必要的数学知识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就毫无意义吗?如果他的生活里只有音乐,其他知识都一无所知,他真的会幸福吗?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想法常常让一线教师莫衷一是,很多人只好把本属于自己的“教”的权力让渡给别人,由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行政领导和教育专家替自己作决定。

学科专家评判知识价值的标准一定是专业性的,通常情况下他们的理由是捍卫学术或学科尊严,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度关注,依据某一个知识在这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断定其价值的大小。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人或是致力于应用的专家,评判知识价值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是实践性的,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知识,对现实生活具有较强指导作用的知识,或是说有实际用途的知识,他们才认为是有价值的知识。同样一个知识,比如“回”字的四种写法,学科专家和实践专家对其价值会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它们被写进教材和被逐出教材,理由都同样充分。

知识的学术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都应得到高度尊重。著名的诺贝尔奖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而我国所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则侧重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科技创新如同无源之水,不能把理论转化为成果,理论就像是一纸空文,所以,知识的学术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孰轻孰重,不可以武断的一言以蔽之。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长期与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听到来教师和学生的追问:“学习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我们尝试从学术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两个维度进行回答,都感觉说服力不够,但我们又确实相信,采取适当方式学习这些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我们也相信,离开这些知识的学习,教育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仅就知识本身而言,学术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似乎可以囊括知识的全部价值。但知识一旦进入中小学课堂,它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它就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作为教育资源的存在,服务于教育目标,如果我们不认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教知识的话,那就必须要承认,在基础教育领域,知识除了具有学术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价值,即:知识的教育性价值。知识之于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意义并不完全依附于知识的学术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虽然它与知识的这两方面价值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很难严格区分开来,但我们要承认它的存在,并在教学过程中小心翼翼的培育扶植它们。唯有如此,教育才不会陷入“为了知识而教知识”的窠臼。

“回”字的四种写法作为知识的话,它的学术性价值应该体现在文字学范畴,这是一门属于国学领域的学科,曾被称之为“小学”。它的实用性价值不很明显,但对于喜欢阅读古文的人来说还是有的。如果让这个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的话,它就不仅具有这两种价值,仅围绕这两种价值传授这一知识的话,不仅教师要怀疑,就连小孩子也会怀疑它的有用性,那么我们就要努力的挖掘大力的培植它的第三种价值,即教育性价值。所谓教育性价值就是知识之于人的意义,不是简单的服务于人的生活,而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命,与人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密切相关。让孩子了解“回”字的四种写法,也许会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回”字的四种写法对孩子没有任何价值,但我们不可以否定兴趣和热情的价值。相对于某一具体的知识而言,兴趣和热情也许比知识更加重要。

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把“回”字的四种写法纳入到中小学课程,而是通过这个例子说明,知识在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后,它不仅有学术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还有教育性价值,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的意义,还要关注知识之于人的意义,不仅要关心知识对于未来生活的作用,还要关心知识对于生命成长发展的影响。所以,知识的教育性价值也可以叫做知识的生命价值。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一篇文章。她们从语言、结构、内容、情感等多个方面学习分析文章的方法,理解作者蕴含于文字中的深刻思想。但我总感觉做得不够,好像缺了点什么,具体而言便是缺了点生命在场的感觉。教学即将结束时,征得教师的同意,问孩子们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你将如何处理当时的情况,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看到这个场景,你会怎么记述这件事情,你将从那个角度讲述这个故事?孩子们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更让我充满感动,原来小小年龄的她们,内心深处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如此细腻的思考。他们的回答似乎与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无关,但谁又能说这与他们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无关呢?这便是知识的第三种价值——生命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