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里短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家长里短

作者:李广生

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一样,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那点事,登不了大雅之堂。

曾几何时,我对家长里短充满了鄙夷,“有什么好说的,无聊!”我会嗤之以鼻。正因为如此,好长一段时间,我与母亲无话可谈。国家大事,她一概不懂,时事新闻,她全然不知,我所关心的、感兴趣的,对她而言,都是陌生的;而她所知道的,认为重要的,对我来说,则不值一提。我们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那么熟悉,距离却那么遥远。每次回到家,躺在床上看书,摆弄手机,或是胡思乱想。老头老太太坐在沙发上,我的对面,一言不发。他们想跟我说点什么,或是想听我说点什么,却不敢主动开口,怕我烦,怕我说他们啥都不懂。默默地,可怜吧唧地坐在那里,现在一想,自己当初挺残忍的。

岁数大了,渐渐地就明白了,自己并不高明,更不高雅,高也高不到哪去,俗人一个。聊聊家常,说说家长里短,挺好的。那些曾认为很重要的事情,现在一想,与我何干?想也白想,瞎操心。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平常的、无足轻重的,如菜价啦、天气啦、亲戚啦、街坊啦,身边的人和事,邻里的恩和怨,聊一聊,也是挺有意思的。世俗的快乐,何尝不是快乐?行走在不惑到天命之间,很多事情看开了,虽然想不明白,但能看淡,自我感觉少了些戾气。何谓不惑,何谓知天命,说实话,不清楚,天命就是不可违吧,知天命,并不是知道天命是什么,而是知道天命不可违,唯有如此,方能不惑。

人们总爱把家长里短和搬弄是非联系到一起。我承认,聊东家长,说西家短之际,会有些捕风捉影的成分,弄不好,就会惹出些是非,招出点闲气。但是在农村,至少在我的老家,这种情况有一个专门的称谓——传闲话或嚼舌头根子。传闲话和嚼舌头根子,在乡村文化中,是受到鄙视的。假如有谁被大家集体认定为是这样的人,那就会被孤立,有他们在场,人们就要三缄其口、小心提防。如果发现自己的老婆与这样的在一起,还戚戚嚓嚓、眉飞色舞,老公定会勃然大怒、破口大骂。乡民爱面子,视名誉为尊严,虽然好奇心很强,但真正喜欢传闲话或嚼舌头根子的人,并不多。如今职场中的体面的人,其八卦的本领,不知要高出乡民多少倍。

乡村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如今也是如此。聊聊家长里短,其实是消磨闲暇时光的一种方式。街里街坊,收了工,吃饱饭,可不就说说这些,还能说什么?这风俗,在年轻一代身上,渐渐失传。村里的年轻人和城里的年轻人一样,一头扎进屋里,或是看电视,或是看手机,宁可用手指和天南海北的人聊,也不用嘴巴和身边的人聊。街上见面,点个头示意一下,然后就躲进小屋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没有了家长里短,是是非非少了,人情味也淡了。

每天晚上,吃完饭,收拾好碗筷,撤下小方桌,老太太坐在墙根的椅子上,这是她的专座,老头坐个马扎,我和妻子坐在旁边,说家长、道里短。老太太拿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的扇着,主要是为了驱赶蚊虫。话题通常由她发起,语气平缓,神态淡然,想起啥说啥,想到哪说到哪;或许一下子回到几十年前,慨叹一阵子,或许提起她的娘家,她的八十几岁的哥哥和九十几岁的嫂子,不像是聊天,倒像是自言自语;老头子是忠实的听众,那么瘦小的身体,渐渐的被夜色吞没,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不时会回应一句,得不到响应,也就不再言语。我和妻子也会加入到谈话中,我更多的是启发,间或用打岔的方式,积极引导他们。母亲耳背,我们说话的声音很大。聊着聊着,天暗了,夜色悄悄地合拢上来,像是也要参加我们的聚会。小院的东边,是一排高大的杨树,绿叶婆娑,繁茂挺拔,在灰暗的天空,投下一道巨大的屏障,像是俯视护卫着小院的一家四口。蝉鸣连成一片,就在头顶的大杨树上,像是成千上万只,一齐鼓劲唱歌。但一点也不吵闹,恰如其分的为我们的家长里短提供了背景音乐。

小院、蝉鸣、夜空、树影,两个老人,两个中年人,东家长,西家短……

这就是生活。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