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之声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春之声

作者:李广生

今天是立春,俗称打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春天来了,虽然还是很冷。

忽然想起那首著名的曲子《春之声圆舞曲》。它节奏自由、富于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乐曲描绘一派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跳跃的音符像是刚刚冒出嫩芽小草,在春风中满怀欣喜的眺望;像是一对年轻男女,在春日的河边散步、跳舞、歌唱,相互表达爱慕之情。

谁能想到这样一首每一个小节都散发着激情的乐曲,居然出自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之手,他的名字叫约翰.施特劳斯。写这篇文章时电脑正播放这支曲子,我恨不得赶上它的节奏,让文字倾泻出来。这是一支让人情不自禁地跟着激动的曲子。春天来了。

约翰.施特劳斯是当之无愧的天才,老天让他来到这个世界,唯一的目的就是音乐,是圆舞曲,他被世人称为“圆舞曲之王”。《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想必大家都知道,即使不喜欢音乐,即便音乐知识非常匮乏,也会对它有所了解,它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正是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这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音乐:耳边听着音乐,眼前会浮现维也纳的多瑙河那碧波荡漾、旖旎迷人的风光,河水时缓时急,音乐忽快忽慢,一只轻盈的小艇从水面划过,几只水鸟贴着河面飞翔,两岸的绿树红花,天上的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静谧而安详;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音乐,或是说它就是一首用音符写成的诗,既有田园牧歌的悠长,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变化无穷的节奏让人如醉如痴。

约翰.施特劳斯的成就不仅表现在圆舞曲上,他还创作了16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剧,时至今日仍是典范。房龙在《音乐的故事》这本书中专门对他进行了介绍,他说:约翰施特劳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常年在各地巡回演出,总能把演出推向空前的盛况。1872年,他带领乐团来到美国。他举办音乐会的演奏大厅,是波士顿人专门为他建造的,足可容纳十万人。另外,组委会还为他配备了两万多名演奏人员和100多名指挥。演出整容之大,是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其音乐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阻力来自于父亲,他的父亲险些断送他的音乐前途,而他的父亲就是被称作“圆舞曲之父”的老约翰.施特劳斯。

子承父业按理说多好的事情,而且小施特劳斯很早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音乐天赋,老施特劳斯为何反对,并因此弄到剑拔弩张、父子反目的程度?手头资料很少,不敢妄下断言。有人说是因为老施特劳斯深知从事音乐的辛苦和艰难,他不愿让儿子再遭受这种折磨。这种说法不是很可信。毕竟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从事音乐虽然辛苦但也是很体面的一件事,何况施特劳斯家族不差钱。老施特劳斯的父亲从事手套制作行业,是这个行业的行会会员之一,家境想必不在小康之下。

老施特劳斯也是个天才,年仅十五岁的他就发现了圆舞曲这种音乐的美妙,正是他发现并发展了圆舞曲,使之日渐成熟,所以他被称为“圆舞曲之父”。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压轴的最后一支曲子,就是他创作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的节奏让人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他带着自己的乐队到全国各地巡演,使圆舞曲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喜爱,自己也赚的盆满钵满。父子二人,一个被称作“圆舞曲之父”,一个被称作“圆舞曲之王”,父亲居然千方百计的阻挠儿子学习音乐,岂不吊诡?

老施特劳斯有十一个子女,其中五个是他和情妇所生,但小施特劳斯是原配所生。老施特劳斯在家排练乐队,小施特劳斯耳濡目染喜欢上音乐。老施特劳斯不许儿子学习音乐,母亲暗中帮助他拜师学艺。小施特劳斯不仅天赋极高而且勤奋努力,七岁时他就创作出第一首圆舞曲。十八岁那年,事情败露,老施特劳斯气急败坏,与小施特劳斯对簿公堂,只为阻止他从事音乐。可雄鹰的翅膀已经丰满,老施特劳斯再也无能为力。

十九岁那年,小施特劳斯成立了自己的乐队,亲自指挥首场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他创作的《寓言短诗圆舞曲》让观众着迷,每次演奏结束台下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再来一遍”的欢呼,竟连续演奏十九遍之多。演出第二天,维也纳一家报纸就登出这么一句话:兰纳(另一个对圆舞曲做出巨大贡献者),您该好好休息一下啦;老施特劳斯,晚安;年轻的施特劳斯,您早上好!

小施特劳斯声名大振,很快就盖过父亲,这让父子二人都觉得尴尬。1869年,老施特劳斯病逝,小施特劳斯24岁。他亲自指挥乐队,在父亲的墓地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虽然阴阳两隔,但父子因音乐而起的一段龃龉也在音乐中化解。

春天来了,听一听这首《春之声圆舞曲》吧,感受音乐的魅力。让花腔女高音发出的《春之声》,唤醒你心底的春之声。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