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物兄之死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应物兄之死

作者:李广生

应物兄驾车回来的路上,与一辆运煤车迎面相撞。之前他在雪地里待了许久,漫天雪花飞舞,大地白茫茫一片。他溘然而逝,小说则戛然而止。李洱——小说的作者,他特意强调,在这次事故中应物兄没有任何责任。但是,他似乎用死亡承担了全部责任。世界就是如此诡异,亦是如此荒诞。
对于这个结局,个人认为是个明智的的选择。应物兄不死,故事如何进行下去——太和真的能够建成吗,程先生真的能够回来吗,那些形形色色的人该如何安排?也许作者也理不出头绪,哪一种结局都不能令自己满意,也无法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期许。只好让应物兄死掉,一死了之,一了百了。后面的那些事情,就可以交给好奇的读者了,爱怎么想,怎么想都行,都有可能。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没有不可能。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自己的一次车祸,发生在《应物兄》写作期间:那天晚上九点钟左右,我完成当天的工作准备回家,突然被一辆奥迪轿车掀翻在地。昏迷中,我模模糊糊听到了围观者的议论:“这个人刚才还喊了一声完了。”那声音非常遥远,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稍为清醒之后,我意识到自己还活着。后来,从车上下来两个人。他们一句话也不说,硬要把我塞上车。那辆车没有牌照,后排还坐着两个人。我拒绝上车。我的直觉是,上了车可能就没命了。应物兄之死的灵感可能源于此。作家大多如此,写的是别人,讲的是自己。
一部一千多页、二百多万字的作品,断断续续了看了几周。中间曾想放弃,考虑到机会成本并不大,便坚持下来。小说中融入了太多的儒学知识,还有许多哲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知识,一方面显示出作者底蕴深厚,另一方面却有炫技之嫌,有些地方会造成阅读障碍,实属画蛇添足。
但小说的叙述方式确实可圈可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错进行,变换自如,不露痕迹,代入感很强,又给人以奇幻之感,很有创意。人物众多,头绪复杂,一会儿官场风云,一会儿是学术圈恩怨,一会儿是人情世故,一会儿是经史子集,令人眼花缭乱,但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既放得开,又收得回,纵横捭阖,上天入地,可见作者驾驭故事的能力非同一般。读小说就像听一个人讲故事,既要听他讲的是什么故事,又要听他是怎么讲的故事。
作者绘制了一幅众生相,展现了时代背景下的百态人生。大师的虚伪、学者的坚守、商人的狡诈、高官的贪婪……当我们用“上帝视角”观察这些人生的时候或许会鄙夷之、忿怒之、怜悯之、慨叹之,殊不知我们自己其实正是其中一员。那些故事只不过换了个场景、换了个时间,而在我们身上继续。我敢保证,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以“上帝视角”观察自己,一定会看到一个更加离奇的故事。不是世界如此诡异,而是让世界成为世界的人是如此诡异、如此荒诞。小说里的应物兄经常变成两个人,现实的自己和自己的自己,有些话只能自己听见,但说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声音。我们不也是如此吗?振兴儒学是他的理想,但在实现理想的路上他又渐渐的异化为伪儒。何去何从?作者也没有答案。
应物兄的难题何尝不是时代的难题,他的痛苦何尝不是作者和我们的痛苦。所以还是死了好,死了死了,一死百了。
书是出版社的朋友送的,不曾谋面,心怀感激。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