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分8.8,排片仅0.4%,好片不该被埋没

 慢慢游 2021-01-06

电影《棒!少年》是2020年First上的项目,听说,他赢得了第14届first电影展上时间最长的掌声。

可是当时,排片率仅为0.4%。

《棒!少年》讲述了一个奇特的少年棒球队,在这个棒球队里没有末位淘汰制,就算是最小,最差的,都可以留下来。

因为这些队员,要么是留守儿童,要么是孤儿,全是一群家庭有问题➕家庭经济困难之极的孩子们。

在大山深处,母亲跑了,父亲没了,家庭结构四分五裂,父权家庭,喝多了打老婆等等没有教育体系支撑的一群人。

也就是我们当下说,素质教育没有普及到的,社会上不稳定的这么一群人、一分子。

构成了他们的长辈。

于是就算是年仅十岁的孩子们身上,我们也能轻易的在稚嫩的身体中看到原生家庭里暴戾的痕迹。

比如小队员马虎,他说惹急了,我就把手剁了,摆在这儿你们看着。

这种伤害自己以要挟他人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行为,在马虎这个孩子身上太常见了。

这种最稚嫩最粗暴的行为展现在一个十岁孩子身上,赤裸裸的展现在镜头当中,不让人下意识的审判,觉得讨厌,只让人觉得残忍。

用棒球队的训练去帮助一群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成为了《棒!少年》这部电影讲述的核心。

其实电影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在电影详细的叙述了他们将要去美国打棒球比赛之后,对比赛铺垫了良久,结束时比赛输了。

按正常的鸡汤走向,这么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成长,孩子承载着希望,最后应该迎来希望才对。

可是就是这么现实,这种问题小孩走上社会,第一个就要面对失败,不失败的问题少年,不够社会主义。

这是一部没有太多技巧修辞手法的纪录片,甚至镜头摇晃的人真的在大银幕上看,有点头晕,不太舒服。

摄影师追着小孩跑的时候,那个单反都要飞上天了。

没有电影技巧,没有电影形式。

那我们在夸《棒!少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夸些什么?

孩子这个词语,加上阶级,就是艺术创作领域妖魔化的开始。

早有湖南卫视的《变形记》成为网红制造机,今有快手直播,大人小孩都上阵带货。

孩子承载了人类的众多想象词,希望、未来、纯真等等,仿佛可以拥有未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无限可能性。

可是没有人教会我们怎么平凡的生活以及接纳平凡的自己,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少了“挫折教育”这一项内容。

我很不喜欢,又不得不接受电影当中,一位评委老师对于这群孩子的一句评价。

她说,我们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孩子们看不出来身上曾经坎坷的痕迹。

其实坎坷永远不会看不出来,苦难并不会成为成功的奖品,反而如同烙印一般刻在身上。

我们在夸赞《棒!少年》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对经济高速发展下,被抛弃的一群人回望。

银幕上纵使有千万种娱乐和放松,媒体不要忘记那些被时代撞倒的人。

电影最后,小双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对着观众呐喊,“你不能抛下我不管。”

那些咬牙切齿的力量、那些以伤害自己的付出、那些歇斯底里的喊叫,是真实的成长。

公平是永远无法绝对的,失去人生的起点,我们也拥有自己的人生。

愿不再有,搁浅的小鱼。

----

本文作者:方舍予(感谢

原创首发:慢慢游电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