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平乐》落幕:从宰相词人晏殊身上能学到点什么?

 夜读日思 2021-01-06

北宋大戏《清平乐》落幕,乔公子与你聊聊。我猜,你一定喜欢看,不然,怎么会经常推荐呢?那好,今儿,咱们不说皇帝和皇后,单说晏殊。

古往今来,神童们,仿若陷入了神秘魔咒的单循环,命运多舛,坎坷无比。早慧的少年很多,灿若流星,流逝不见,只留下传说和典故。

与那些历史上的“神童”们相比,《清平乐》中的晏殊,极其幸运,能够官运上九霄、门生遍天下、诗词传千古。当然,我们看到的都是他的波峰,却未在意他也曾数次身处波谷,太平宰相的光环下,纵览他的一生,也有风雨波折,也有忧伤寂寞,从他的经历和阅历来看,我们能学到点什么呢?

晏殊,是个神童,古今公认。

出身贫寒之家的他,自小聪颖绝伦,勤学发奋,据传,5岁就能创作,7岁就能写文章,十里八村有名气,13岁得到江南按抚张知白的赏识,以神童的身份推荐他去参加殿试,相当于保送生吧。

自学备考一年后,晏殊以14岁少年的身份,跳级参加殿试,神态自若,不卑不亢,得到当时的皇帝宋真宗的夸奖赞赏,赐他“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多嘴多舌,说到:晏殊是外地人。真宗不太高兴:怎么了,外地人有啥不行吗?张九龄不是外地人吗?说的寇老西哑口无言。

晏殊没有辜负真宗的眼光,而且在不久后就应验了。话说,殿试之后,还有诗词赋大比拼,结果拿到考题以后,晏殊向真宗奏请:这个题前不久我做过,还是给我换题吧。真宗龙颜大悦:你不说,谁知道你做过,就这份实在劲儿,我就没选错你。

当上公务员之后,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相当于带头消费,拉动内需。晏殊和乔公子一样,都是寒门出身进入官场的,一样的穷,也没啥有钱的朋友照应,更甭提豪饮和度假游了,只好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还别说,他的兄弟晏颖后来也成为了有才华的大官呢,一般人我都不告诉他。

话说,某日,皇宫中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选辅导老师,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们都懵圈了,怎么也猜不透皇上如何选中的宴殊。

给太子当上老师以后,见到了皇上,真宗微笑着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你和兄弟们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晏殊可是实诚人,他说“我也喜欢喝酒吃肉,更喜欢旅游度假,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如果我有钱,也会去宴饮,别笑话我,我就是穷而已。”皇上非常高兴,对他的诚实刮目相看,更加信任和眷宠了。

等到宋仁宗登位后,就把自己的辅导老师扶正了,让他当宰相。

这是我们学到他的第一点:诚实与才华结合,宛若皓月当空。

他生在太平盛世,一生悠游自在。他一身才华,也爱才识才。他与他们诗词唱和,宴饮清歌,过着“花团锦簇”的精致生活。

晏殊的学生们,可以说是极其豪华的偶像天团,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不但质量好,而且都是官,不但都是官,而且都是大官,不但都是大官,还都是名流,不但是名流,而且还是一顶一的绝世高手。不信你看: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让我们心驰神往;以《醉翁亭记》名满天下的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国二十四史,他名占两史,史学领域及其罕见,唐宋八大家,有五人出自他门下,可谓震铄古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文可参政事,武可安天下,高风亮节,戎马一生,范公堤让后人感念,《岳阳楼记》传诵至今。

名臣孔道辅、韩琦等也都出自他的门下,他的女婿富弼同样官至宰相。在他一生的官场生涯中,他亲手提拔的各级各类官员,更是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以致有人在晏府庭前贴了一副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像乔公子这样的寒门出身的仕途末流也多想碰到这样的组织部长呀。这一点,远胜同样门生众多的曾国藩。

你知道吗?受到曾国藩知遇之恩的一些学生,后来对曾国藩是一肚子意见,甚至公开决裂,比如左宗棠,而晏殊则一直享受着学生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哪怕是耿直的欧阳修,虽然对老师晏殊颇有微词,还是一生以师礼相待。

这是我们学到他的第二点:举贤任能,方能群星璀璨。

晏殊虽然有点“老好人”的做派,但是却不是庸才。看了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他是官场中的绝世高手:世事洞明,左右逢源。他不会如范仲淹那样慷慨耿直,也不会像欧阳修那样杠精,他仗义执言,却又能够察言观色。

再说他的文学成就。他的诗词都是一派太平气象,一派精致优雅的文人情怀。就连他的词集名字——《珠玉词》,都是那么的精致圆润,如珠似玉,温润绵长。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很勤奋,尤其在诗词上,据说,他写的诗词超过一万首,能够和他媲美的,唯有陆游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是对春天的吟咏,也是对时光的感慨,更是多人生的哲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何等气势开阔,如此意境深沉。千年以后,晚晴学者王国维把这句诗誉为古今成大功业者的三个境界中的第一重境界,我们都受益匪浅。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这是对爱情的辗转徘徊,对爱情的忠贞坚韧,也许,你当年写给初恋的情书里也曾吟咏过吧。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曲相思,你可知,一份深情无法投寄,都在心中梦里,都在天长水阔处,如此深情,你懂乔公子,也许更能懂得这句妙语。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一个春天过去了,一段人生结束了。从此我们告别,放下忧伤怀念,珍惜眼前人,珍惜这触手可及的岁月生活……

晏殊的故事和他的诗词一样,虽然富丽优雅,却都不够惊艳传奇,不够波澜壮阔,不足以荡气回肠。然而却又平和舒展,自带寻常人生的清愁易感,是精神领域中的人间烟火,成为我们流年岁月里最温暖的陪伴,最悠远的心灵抚慰……

这是我们学到他的第三点:勤奋与深情相融,必将光耀宇宙。

在唯美无双的《清平乐》电视剧里,宰相词人晏殊不得不告别了。

因为政治博弈,晏殊被贬出京。他带着年幼的孩子晏几道扬帆,船在青山绿水中慢慢穿行,人在画中,画在心中,此情此景,他悠然而又寂寞地唱着: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是啊,不如怜取眼前人,想起与皇帝相处的时光,一点落寞、一点悲伤、一点无奈、一点苍凉、一点惆怅、一点迷茫,情感交织、涌上胸膛,剧中的晏殊泪落千行,屏幕外的我们愁绪离殇。

一曲《清平乐》,无限感慨中。回首过往,他陪伴着少年的官家读书,教他如何与强势的太后相处,为他承担责任。后来小皇帝亲政了,他一步步成为宰相,辅佐他治理国家,帮助他选拔人才,苦心平衡朝野……

现如今,他终于离开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我们学到他的第四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犹记得,乔公子离开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的时候,也曾这样感慨。

晏殊在文学上对儿子的培养是成功的,但是在官场上对儿子培养却是“失败的”,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第七个儿子叫做晏几道,也是个大才子,与他并称“二晏”,客观来说,晏几道的词作水平,可能比他老爹还要强一些,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且后人把晏几道与秦观一起并列“古之伤心人”,号称宋词小令第一人,宋词十大才子之一。但在晏殊死后,家道败落潦倒一生。这一点,晏殊是“有责任”的。俗话说,有权不用枉做官,但晏殊把慧眼都聚焦到其他青年才俊身上,对他们关爱备至,但没听说他利用个人关系,给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这一点,在裙带政治盛行的中国封建官场,是很少见的。

翻阅古籍发现,原来,大奸相蔡京的儿子蔡绦曾经在《西清诗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期的宋祁,不但词写得妙,而且人也长得非常帅气,可谓是北宋时期的顶级流量小生,因为在《玉楼春》这首词里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被世人尊为“红杏尚书”。作为龙图阁学士,还和欧阳修一起编纂了《新唐书》,据说,大部分都是宋祁写的。北宋天圣二年,也就是公元1024年,宋祁和他的亲兄长宋庠同举进士,礼部本来拟定宋祁是状元,宋庠第三,但是章献皇后觉得不能弟弟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于是改了名次,把哥哥宋庠钦点为头名状元,而把宋祁放在第十位,人称“二宋”,以大小区别,所以又有“双状元”之称。

晏殊很喜欢他,邀他终日一起饮酒赋诗,为了达到朝夕相处的目的,竟然在自己府邸附近帮宋祁搞了几间房子让他住,方便往来,你说,这是何等好基友呀。可是,后来宋祁以怨报德,对晏殊不友好,要是一般人,肯定会打压这样的白眼狼,可是晏殊却没有睚眦必报,只是写了一首词讽刺这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弟子而已,可见晏殊的度量很大。

后人评价晏殊是“太平宰相”,一生吃喝玩乐,热爱歌女舞姬,醉心于宴乐之中,没干过什么正事。现在看来,是很不公平的。晏殊能执掌宰辅之位十余年,非常受宋真宗、宋仁宗两代皇帝的信任,绝不是因为拍马屁、和稀泥。他学识渊博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宋真宗每次遇到不懂、不会的疑难之事,常常偷偷地写在小纸条上,向晏殊虚心的请教,晏殊也将自己的答奏快速又谨慎的密封好交给真宗,真宗每次都钦佩不已,逐一采纳。看得出来,皇帝的信任是建立在真才实学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能力,不是谁都有的。

晏殊后来因违反刘太后的旨意,反对张耆任枢密使,被贬到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去做官。一般人被赶出京城,就可能颓废了,但是晏殊没有被挫折击倒,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大办教育的先河。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得应天书院和白鹿洞、石鼓、岳麓等三大书院并驾齐驱,合称宋初四大书院。

后来晏殊因得罪太后,几次被降职使用。但他能够坚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在时机成熟时,在军事上屡出良策。当时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军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晏殊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十佳公仆、优秀公务员。

这是我们学到他的第五点:能力与度量相辉映,无不成之事。

《清平乐》落幕,从晏殊身上,你学到这五点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