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德培 | 想起“光荣退休”

 丁中广祥 2021-01-06


【往期回读】

 “丁中广祥”2020年度运营分析报告

带父母进城   我是老前辈   二八大杠

想起“光荣退休”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人真的到了退休的那一天,无论他过去在单位是志满意得、叱咤风云,还是壮志未酬、默默无闻,都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可能最在乎的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句对自己多年工作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一句“人虽走,茶不会凉,欢迎常回娘家看看”的承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们乡下有一种热闹,叫做“光荣退休”。对我们小孩子来说,除了逢年过节、娶媳妇嫁女儿以外,村上有人从城里退休回来,也能痛痛快快地热闹一番。

记得退休工人回乡,刚到村口,锣鼓敲起来,鞭炮放起来,汽车喇叭响起来,村里的空气激动得荡漾起来。孩子们奔走相告,齐聚村头看热闹。单位里的大卡车,披着红绸,挂着国旗,两侧贴着光荣退休的大字标语,威风凛凛地开进村。车上坐着锣鼓班子,最前面站着焦点人物,胸前的大红花格外显眼,我们知道,这就是退休人员——今天的主角。紧接着,老人们挤在自家门口远眺,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追着汽车奔跑,青年人忙着向这家房屋围过去传信、帮忙。司机在许多人的指点下,把车停稳,村上的头头脑脑立即搬来凳子,扶着光荣退休的人踩着凳子下车。早有几个小伙子跳上汽车,帮忙把木箱、纸箱、锅碗瓢盆及被褥等杂物搬下来抬进屋。单位来人中,几个穿中山装、戴干部帽的无疑是领导,被村干部让进堂屋,在主桌坐下。几个打扮得干干净净的妇女随即麻利地把几盘花生、瓜子、大京果、小饼干等消闲食品端上桌,倒上茶水,谨慎地说几句客套话。锣鼓班子也被几个年纪相当的小伙子拉去闲谈。护送退休人员的单位领导,礼节性地与村领导拜托几句,算是办了交接手续。孩子们在人群中飞来飞去,最后,都被大白兔奶糖与奶油饼干俘虏过去,安顿了下来,终于让场面清净了许多。被大红花的光环罩着的退休工人有点不自然地坐在正中的位置上,想说些什么,欲言又止,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他看到高朋满座,蓬荜生辉,竟激动得泪光闪闪。大概想到几十年来在单位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平平凡凡、默默无闻的日子,难得近距离见到领导,更没有奢望跟领导握一下手,说几句体己话,今天,这些都成为现实了,甚至还这样风风光光地戴着大红花回家,觉得过去的一切遗憾与不如意都被单位的温暖熔化得无影无踪了。

那个年代,单位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基层组织,是所有员工吃喝拉撒睡的坚强靠山。工人以在单位干到退休为荣。光荣退休的仪式感,对老工人是一个隆重的交代,对单位的年轻人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一次又一次的退休欢送仪式,把单位这个组织锻造得更加强大,更加值得人们依靠。许多退休工人,把“光荣退休”的证书装进镜框中,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直到去世。许多退休回到家乡的人,为了维护单位的形象与大红花的体面,为家乡办了不少好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光荣退休”的荣誉擦得更亮。

到了文革期间,一些单位领导成了“走资派”,工人们也分属不同的派别,工人退休的欢送仪式很难坚持规范办理,退休时只好马马虎虎,各自悄悄回家。

八十年代初,退休与接班同时办理,子女接班的欢乐淡化了老人退休情结。一些单位也认为,为退休人员解决了子女就业的后顾之忧,很对得起他们了,退休欢送也就不必张扬了。

再后来,单位改制,工人下岗,员工跳槽,在一个单位干到退休,从一而终的人很少了。于是,员工离开原单位,只是三五好友小聚一番,已成常态。

根据有关规定,现在员工退休后,关系转到社区,由社区管理。员工到了退休时间,只是到单位人事部门填表签字,到办公室静静地收拾收拾个人物件,默默地环视一下自己工作过的场所,轻轻地离开。其实,人真的到了退休的那一天,无论他过去在单位是志满意得、叱咤风云,还是壮志未酬、默默无闻,都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可能最在乎的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句对自己多年工作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一句“人虽走,茶不会凉,欢迎常回娘家看看”的承诺

劳动是光荣的,劳模精神需要大力发扬,但大多数一线劳动者不可能都是劳模,他们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在最基层岗位工作数十年,直到退休。不可能都有过轰轰烈烈的过程,然而只要努力过,奋斗过,都是光荣的,退休时都应该被纪念一次。哪怕仪式再简单,只是一束鲜花,一杯清茶,一次鼓掌,一张合影,一段视频……只要暖心就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