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壁画的种类

 板桥胡同37号 2021-01-06

  敦煌壁画在石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艺术技巧最精湛,内容最丰富,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宗教史、艺术史、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古典艺术遗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敦煌壁画的种类,一起来看看吧!

敦煌壁画的种类

  敦煌壁画的种类

  敦煌壁画究竟有多少呢?以莫高窟为主体的石窟群577个洞窟中,现存色彩艳丽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被誉为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据敦煌学专家多年考证研究,内容已基本弄清,可分为:

  一、尊像画 指佛教崇拜的佛陀、菩萨、护佛神等供奉的各种神灵形象。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

  三、神话题材画 是中华民族传统神话题材。指北魏晚期出现的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风雨雷电等道家神仙思想的内容题材。

  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

  五、装饰图案画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六、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1.佛传故事 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

  2 本生故事画 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

  3.因缘故事画 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

  4佛教史迹故事画 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

  5比喻故事画 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

  七、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

  壁画内容除以上六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

  早期敦煌壁画的特点

  莫高窟早期壁画,一般是指从十六国到北朝期间的作品。此期间作品和中后期(隋至元代)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表现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早期敦煌壁画在内容上的特色,首先是多为佛传、本生故事和说法图题材,并逐渐增加了因缘故事题材。佛传是描述释迦牟尼生前经历、事迹的,本生故事是描绘佛“前生善行”的,因缘故事则是描绘与佛有关的变化事迹的。这些故事画宣扬的思想多与禅修有关,著名的如“月光王以头施人”、“萨埋那太子以身饲虎”、“九色鹿拯救溺人”、“沙弥守戒自杀”、“须达拿施象”、“须摩提女请佛”、“五百强盗成佛”、“微妙比丘尼现身说法”等。这些故事画,大力宣扬仁慈恩惠、救济穷困、舍己救生、静守清规、因果报应之类的思想。此外还有大量的佛像画,以说法图为主,是供善男信女供养礼拜的。在上述这些题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苦难的描写,如割头、挖眼、刖耳、活埋、被虎吃掉、被箭射死、被水淹死、被狼叼走等等。壁画描绘这些内容当然是为了说明佛可以救苦救难,法力无边,从而宣传佛经,号召人们皈依佛教。但十六国至北朝之所以多选择佛经上的这些内容加以描画,也有其时代的原因,首先是,中国早期佛教受小乘教影响较大,强调苦修苦炼。洞窟是僧人修行的地方,在洞窟四壁描绘这些故事,为的是让他们在修行时观看,强化他们的忍受力,这叫做“禅观”。第二个原因是这时期战乱多,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佛教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教给人们摆脱苦难的方法,就是忍受苦难,自愿牺牲,以此换取来世的安定与幸福。用今生的痛苦换取来世的幸福,不过是把奴隶锁链上的花朵当作天堂的花圈。换言之,人们在苦难的现实里只能在幻想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这是时代的悲剧。在今天看来,愈是意识到这种历史的悲剧性,就愈是能够对人生与历史产生清醒的理性认识,因此,这些壁画在内容上仍然具有深刻的价值。

  早期敦煌壁画也描绘了许多现实场面,如耕地、狩猎,捕鱼,造屋、修庙,屠宰、井饮、赶车、骑兵、交战,汲水,采果,舟渡、治病.奏乐、出殡、舞蹈、卜巫占相、商队往来、相扑等等。这些场面都是在上述故事中出现的,其依据是当时的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那时期的社会样相、人物衣着、生活情态等,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外,早期壁画还有——些传统神话题材,如伏羲、女娲、玄武、白虎、雷公,雨师、飞廉等,都是汉代画象石,画象砖艺术中常见的。这些中国传统题材与由印度传来的神话如阿修罗王等等交织在一起,表明早期佛教壁画和道家、儒家思想的某种融合。

  早期敦煌壁画在艺术上也独只特色。首先,多连续画形式,富于传奇性和文学性。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但它们又不同于现代的连环画,即它们不是单幅切割,而是长卷构图中不严格的切割连续。以这种形式表现空间转换和行为过程,早在汉代绘画中就已出现(如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出行图》),但到了两晋北朝时期才普遍应用并充分发展。这些连续画在空间的处理上,大体是二次元平面的并列结构,不强调深远透视和三维空间幻感,因此,也不求物象正常的比例关系。为了突出情节、人物和行为,画家放弃对真实空间逻辑的追求,而求壁画的特殊空间排列逻辑,表现了古代艺匠的巨大创造性。

  早期敦煌壁画的形象塑造,从十六国到北周是不断发展演化的。但总的说来,还是有大致相似的风貌。首先是形象塑造技巧与能力的不平衡,画动物最成熟、高超,人物次之,自然景色再次之。各类形象都带有装饰性,且稚拙、简略。画匠们挥毫作画,大多—卜分自由,凭直感和印象勾画形象,不求严格的形似,毫不做作,流露着一种稚气,这和汉代绘画有一脉相承之处。山、树和自然景色的刻画,往往只勾其大略,有如简单的符号,却并不抽象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意趣。

  这些壁画形象不特别注重面部表情,而尤其注重动态的描绘。对人物表情的表现,大都强调描绘富于情绪性的身体姿态,且往往加以夸张,这和南朝士大夫画家强调以目传神的特色很不相同,它更质朴、活泼,富于动感,并与壁画紧张不安的内容相和谐。

  早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多西域衣冠,可以清晰看出印度和西域风格的影响,画面多以上红为底色,面部多用凹凸法晕染(所谓“天竺遗法”),多以铁线定形,细劲有力。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六世纪二十年代),中原风格逐渐影响敦煌壁画,汉式衣装风靡一时,底色也由土红而变白,原来浑厚质朴的色调转变为浓丽鲜艳。总之,来自西域和中原的两类风格在敦煌早期壁画中渐渐走向融和,从而形成了它的独特的地域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