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专题9 第5讲-修辞
2021-01-06 | 阅:  转:  |  分享 
  
高考要求考生能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它主要考查学生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考查修辞,一般是修辞方法与别的考点糅合在一起综合考查。在诗歌鉴赏题
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表达技巧;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在语言运用题中,根据
表达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方法。2020年山东新高考模拟卷在语段综合题中首次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定。复习时不必把时间花在单纯修辞手法的辨
析上,而应重在理解应用。一、常用修辞格1.比喻利用有相似之处的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被
比喻物(本体)、作喻物(喻体)和相似点。比喻的作用: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2、比
喻具有相似性,使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合起像把尺,展开如半月”语言文
字运用第11练P52.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
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比拟的作用: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拟人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进行简要分析。语言文字运用第13练P73.借代不直接把所
要说的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它的修辞方式。借代的作用:①可以突出某事物的特征,引人联想,收到形象
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②对某些不便直截了当说出来的事物,运用借代,可以达到委婉含蓄或回避掩饰的目的。1、所用修辞手法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2、下面是表现一定生活观的
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文学似海乐无边,官爵如花期有限。B.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
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C.宁为八方苦水流浪鱼,不作一棵树上吊死鬼。D.谈笑有布衣,往来无缙绅。4.夸张运用超出客观事实
的语言来对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种。夸张的作用:①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情感态度,从而引
起读者的强烈共鸣。②引起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5.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
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对偶的作用: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凝练集中,概括力强;抒情酣畅,有音乐美。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南宋黄机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情吟未足,酒
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6.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
起来的修辞手法。排比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使语气得到增强,情感得到加深。7.设问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答的修辞手法。
设问的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2、排比强调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请据此对文中
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排比进行简要分析P12第23练8.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
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9.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
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10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映衬,也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的作用:有利于突
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11.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的一种辞格。对比的作用: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
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须注意以下
几点1.熟悉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运用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高考要求的九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其次
,要理解和明确九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前提。再次,要注意培养
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里包括审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准,把握不
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2.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在运用常见修辞方
法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3.提高
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
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方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
是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做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4.关注生活中的修辞,重视积累“处处留心皆学
问。”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这话很有道理。比如与人交流,需要说和听;看电视
、看广告、看产品说明书,需要听和看。在其中不时可以发现一些很准确的语言、很形象的比喻、很深刻的道理,这些都可以提高修饰语言、运用语
言的能力。修辞的目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语言的锤炼是个硬功,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另外,高考中修辞部分的考查从内容到形式
也越来越向生活靠拢。(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
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
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
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
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
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
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
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
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
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解题规范】结合“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分析,运用了比喻修辞;结合“忽然黄色更
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
明了,更瘦硬了”分析,运用了排比修辞;结合“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更瘦硬了”分析,运用了比拟修辞。
【参考答案】B高考总复习·语文第5讲正确使用修辞手法19.比喻使描写说明等生动形象,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
读书就好像骑一匹马,时而纵马狂奔,时而拨马回头,不敢神驰遐想,唯恐偏离作者指出的道路。)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①句中把读
书比作骑马,使抽象的读书活动形象生动;②把速读比喻成纵马狂奔,形象生动写出读书的速度;③把读书时的回味和思考比喻成拨马回头,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时的深思.(着重回答比喻修辞的效果,整句效果2分,分句效果各1分,共4分。)1、句中把合起来的扇子比作一把
尺子,展开的扇子比作半个月亮,具有很强的相似性;2、同一事物用两个比喻分别表现了扇子张开、合上的不同特点,生动形象。1、把“苜
蓿”比作竞赛的运动员,赋予苜蓿人的特征,体现人格化的特点;2、“毫不谦让……”使苜蓿具有人的言行合思想感情,生动逼真地展现了苜蓿
旺盛的生命力;3“它的活力与激情”是苜蓿人格化状态化的具体体现。①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特
征代本体)②老麦为避开这些四个轮子,把自己的两个轮子随手一拐,进了一条小马路。(特征代本体)③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④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的洋布。
(用旗帜的制作材料代五色旗)⑤西洋某些学者对儒学感兴趣,自有他们的道理与
自由,但想用孔夫子治爱滋病恐怕不能奏效。(用学派创始人代该学派)A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
。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中的借喻。D项为借代,其他项为比喻。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一声“长啸”而能使“水底鱼龙惊动,风
卷地,浪翻屋。”运用夸张手法极写长啸的深沉和力度。想象奇诡,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充分表现了“长啸”中
所郁积的强烈的情感。分析词作上片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巩固训练例1、高考题: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
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
渠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1、三句皆为“没有……的……”句式,结构相同;2、三句都强调荷花没有所述三种花的特点,共
同突出荷花高洁的品质。例:《双调·蟾宫曲怀古》元阿鲁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
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
国人物的英雄业绩。设问与反问的区别: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同点: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例:《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析:“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
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领取自己那一份,
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
”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l)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报秋》中就考到反复辞格的作用。)解析:本题虽属于“鉴赏”题,但这种鉴赏的基点是狭
义修辞的作用,所以答案也应从反复和排比的作用着眼,灵活处理。“便”字和“领取”的分别连用,从修辞上讲都是反复,但在这篇文章中的作
用却有所不同。“便”字连用,造成一种动感。副词“便”,既可以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又可以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文章连用“便”字,将
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中间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读起来一气贯通,好像一个个节气从眼前飞速掠过,给人以时光飞逝的真切感受。这几个“
便”字确实用得巧妙。只要求能回答“紧凑地衔接”和“强调时光快”这两点即可。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
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领取”一词的连用,从句子的角度来看是属于排比,它造成的是一种气势,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从秋冬到四季,从四季到生活,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作用。只要答出“铺开扩大”和“强化主旨”两点即可。参考答案:(l)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献花(0)
+1
(本文系林淼淼200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