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军新能源,首钢会成为下一个造车新势力吗?

 汽车有智慧 2021-01-06

新能源聚焦

4月底,首钢宣布了件大事:进军新能源。

这一天,北京首钢新能源汽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9.5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齐杰斌,他曾任硅钢事业部副部长。他名下还有两家企业,分别在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担任负责人,以及在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任经理。

新公司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为大股东,持股比例达47.3684%,第二大股东为北京首新晋元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股比例达31.5789%,剩下两大股东为迁安京冀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和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10.5263%10.5263%

首先,新能源行业是汽车行业未来的方向,首钢想入局并不稀奇。其次,笔者也不认为首钢是个新玩家。早在去年10月首钢就曾表示欲成立合资公司,即发布的《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投资设立北京首钢新能源汽车材料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公告》。

去年4月首钢集团资子公司首钢基金,旗下新能源汽车基金投资了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造车新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行业正在过冬,首钢到底有什么独门绝技,非要在这时候迈入新能源?

我们先看看首钢打算做什么。

  

首钢真的要造车吗?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不是第一个进场的钢铁企业,同时首钢也并非第一个参与新能源行业的央企。此前,南钢、宝钢、宁钢、山钢都又传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合作项目。但是,直接称创建新能源汽车材料的公司,只有首钢了。

那么问题来了,首钢是要高调“造车”吗?

从新公司直接经营范围上来看,并没有提及汽车二字。北京首钢新能源汽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销售机械设备、钢材;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等等。

从首钢过往业务来看,有关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多集中于零件制造上。20173月,首钢曾在第四届中国(重庆)汽车技术及材料展览会上展示了其有关汽车行业的成果,包括首钢金属公司、京西重工的零部件产品,并展出了硅钢材料、汽车材料和汽车零部件等。

2018年,据媒体统计,首钢在新能源领域的报道是这样说的:首钢新能源汽车电机所用的硅钢产品已得到大众、宝马、北汽新能源等知名汽车企业认可。首钢京西重工还收购了前美国德尔福底盘系统公司,更加坐实了其世界一流高端底盘制造商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新公司的负责人曾是硅钢事业部的负责人,这进一步说明,首钢布局汽车产业链是稳健推进的。此外,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首钢布局汽车制造正是其钢铁产业链的延申,并非心血来潮。

制造汽车零件估计是仍将持续上演的节目。我们目前也没有看到,首钢是否要进行整车制造,但是,并不排除首钢未来会“造车”的可能性。

  

资本雄厚有实力

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流传一句话:“三年见生死”。换句话说,在这个领域,想要赚快钱容易,想要维持经营难,加之政策退坡正在对新能源行业重新洗牌,新能源行业入冬是市场的判断。

那么活下去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企业呢?资本雄厚的企业才是王道。因为新能源汽车注重技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没有资本做靠山的企业,一旦遭遇行业寒流与政策夹击,根本就没有“血液”支撑“心脏”的跳动。

相反,资本雄厚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就很强,即使出现利润下跌也不至于一蹶不振,例如,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当然,央企入局新能源,既有资金还有资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国机集团旗下的国机智骏,依托集团在整车进出口、零部件进出口、海外经销商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在开展整车研发、制造、销售等业务上底气更足。

如今寒流之下,央企入局无疑是为行业坐稳底盘,无论是资本还是跨界资源与技术,新能源汽车行业稳定与更为清晰的局势才是大势所趋,高速发展与游资盛行都会成为过去时。

这样来看,首钢很符合这样的“人设”。公开资料显示,首钢股份是首钢集团所属的境内唯一上市公司,首钢股份下属的智新公司于20183月成立,前身为硅钢事业部,拥有完整“产、销、研”一体化流程,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机等领域用钢的生产、销售、研发工作。

在国家去产能的政策导向下,首钢股份的本职工作做的并不差。据首钢股份近日发布的2018年财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收657.77亿元,同比增长9.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04亿元,同比增长8.73%;基本每股收益为0.4544元,同比增长8.73%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首钢只是继续为自己拓宽“戏路”,持续深入布局钢铁下游产业链。这一点,首钢的确很坚定:为进一步突出硅钢专业化经营生产,2018年向智新公司增资50亿元;为深化产业链,并购基金以拓展高端产品制造力做好投资新能源汽车材料公司有关工作。

同时,大型央企跨界入局,强强联手稳定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新能源产业需要央企来坐镇,这样才有助于完善这个新兴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健康发展。

但是,新能源行业有风险,入局需谨慎。

现在的新能源行业,已经进入了冷静期,政策退坡下,造车门槛越来越高。首钢还是切忌冒进,毕竟国有资本,靠谱稳健才是关键,乱烧钱博眼球的事可不是央企风格,否则市场的眼睛不轻易揉沙子。

我们的10W+和爆款文章

车轮都要气哭了别人年终奖发玛莎拉蒂发宝马中国最富的三个村子,街上停满宝马保时捷悍马全村买,路虎放牧用!16岁富家女月花5万元,出门各种豪车车队!第一次穿绿衬衣接受记者采访的俞经民说了什么?

汽车有智慧

真实  |  启迪  |  睿智


虽然关注汽车,更关注

新能源汽车的另一种可能

关注Futurauto
拥抱新能源汽车未来


商务微信:xuan186217185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