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歆在毁灭历史

 猫条山 2021-01-06
今天来介绍一个人,刘歆,儒学大宗师,刘向刘歆父子被章太炎誉为孔子之后最大的人物。他们父子是经学上的顶级人物。刘歆也是如今流传山海经版本的作者。



其中刘向是汉成帝时奉命领校秘书,专门校整汉宫中大量的古书、经文。之所以整理的原因是因为那些古书都太乱了,经常是这个记载上一句,那个记载下一句。太过混乱,不成体系。更有甚者因为项羽火烧咸阳搞得只有只言片语或者是损坏,根本无法查看。
那堆满无数宫室的竹简,就是一片宝藏。经常有文人进宫时,顺带淘淘宝,捡捡漏。

文帝时期宫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又烧了不少,于是文帝才想着保护这些东西,下令让人整理,校准统合成籍,但进度一直很慢,因为实在是太难整理,又太多了,往往十几年才整理出一套书来。

直到后来刘向刘歆时期,效率才突飞猛进,两代人就整理完了。也就是说,西汉之后读西汉以前的著作,基本就是看他俩决定的版本。

他们的效率有多高呢?快到原本十几座宫室盛放的竹简,最后只用一个宫室装,还是校准编撰成籍的。

这效率就离谱,我倒不是说他们故意偷工减料地删,有些竹简确实也没法整理,某一篇就剩一句或半句话。

但是极有可能他们在删减时有私心。

比如《荀子》原本有三百二十二篇,刘向校定完,就剩三十二篇。把《山海经》原来的三十二篇删到十八篇

这删减幅度太离谱了,难怪两百年没做完的事,他父子两代人搞定了。

关于删减原因,他写了删减说明留档了,大体为三种。
第一种是重复篇目,所以删了。
第二种,刘向认为是伪作,所以删了。
第三种,则是因为不符合当时一些独尊儒术的思想,而被删了。
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独尊儒术。在刘向刘歆父子时期,已经是主流思想。

荀子则主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就很不符合天人感应理论,但好在因为太有名,不用他整理都人人知道,所以他也删不了。
但可想而知,一些隐藏在无数竹简中的隐篇,不为人所知的,只要不符合当时大环境的,都在整理时都被删除了。
荀子的著作就这样缩水了十倍。
山海经亦如是,也有这样的删减说明。
刘歆校准完后,写了个《上山海经表》,大意是:我校准了山海经三十二篇,今留了十八篇。他校书活活把山海经校少了十四篇!

至于那十四篇的内容,他根本没提,已经彻底失传,后人完全无法知晓了。除非尚未挖完的秦始皇陵,未来给个惊喜。
刘歆是儒家经学宗师,他的整理让很多典籍得以传世,继而留到今天。可也让很多篇目内容,直接就从他手上没了。

而且刘歆的人品确实不怎么样,在他眼里,经文本就是工具。
他是王莽篡位最大的功臣,王莽靠舆论上位,而当时无数吹捧王莽的人中,刘歆就是领头羊,是当时学术文化领域的最高权威。
两人本就相交几十年,是铁哥们。王莽为了巩固地位,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支持。正好刘歆鼓吹的经书有表现出对篡位有利的内容。而刘歆也需要王莽来帮助他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两人一拍即合。王莽篡位后,奉刘歆为国师,基本就是让刘歆帮他舆论。

然而在王莽做‘假皇帝’期间,刘歆做了一件蠢事。
总之在王莽篡位登基后,社会有一句谶言越发热门起来,大体的意思就是刘秀当为天子。
他好死不死,在人生巅峰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把自己改名刘秀。有人说他也想和王莽一样,靠舆论当皇帝,但谁知道呢?
王莽是什么人物?致力于改革的男人,当了皇帝他的第一步已经实现,怎么允许出来一个‘刘秀’搞幺蛾子?于是丝毫不念旧情,直接以谋刺皇帝的罪名,把刘歆这个最重要的文宣员杀了。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确实有那句谶言,并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谶言中的刘秀,就是刘歆。
杀死刘歆时,真正的刘秀还是个农民。真是造化弄人,真刘秀没死,倒是死了一批假刘秀。
刘歆这名字多好,取自诗经·大雅:‘其香始升,上帝居歆’。结果非要改名,至此晚节不保。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以他的人品,我认为刘歆在山海经上,删减了很多很重要的不符合当时思想的上古历史。可能被删除的那部分就有着真正的事实。
对于这个人我认为罪大于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