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旅琐忆】张发奎||总算完成了李书记交给我的任务

 昵称70808387 2021-01-07

总算完成了李书记交给我的任务

张发奎

 

结束了桓仁县针织厂的报告,我当天晚上便催促着四弟发和,让他抓紧时间陪我去桓仁县民政局走访。


张发奎

民政局,是政府主管社会事务的职能部门。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是民政局一项重要职责。我之所以急于走访桓仁县民政局,固然有假期短、时间紧的原因。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有三点:一,我父亲母亲从生病住院到因病去世,都给县民政局有关同志增添了不少麻烦;二,我参战期间,县民政局从局领导到相关部门,履行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的职责,对我们家关怀备至,真心实意照顾我的家庭成员,帮助我们家解决了不少困难;三,我三弟、四弟都当过兵,我们这个“军人之家”,县民政局给予过不少关照。于情于理,我都应该尽快前去感谢县民政局的领导和同志们。
我们兄弟姐妹,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桓仁子弟,却是谁也不熟悉县民政局的同志。我不认为陌生拜访,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人和人相处,都是由陌生到认识到熟悉。再说了,我是去表达诚挚的谢意。人到了,话到了,心意表达到了,告辞便是。只要不给人家增添麻烦,人家也就不会把我给轰出来。
我四弟发和原本就闯实,跟着我更是信心十足。第二天早晨8点刚过,就领着我走进桓仁县民政局办公室。
民政局办公室,已经开始上班。所有的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处理手头的工作。我走上前去,问道:“请问,你们哪位是民政局长?”
所有的人,闻声看我。听说我要找局长,流露出几分惊讶的神色。一位干练的年轻人,迎着我走了过来,礼貌又不失警觉地问:“你找局长有事吗?”

在413团芭蕉坪基指,左起:67军时任宣传处长夏桂清、团长张发奎、参谋长苗见春

我看出大家的紧张存疑,觉察到自己有些唐突。对年轻人的询问,也就非常理解。试想,如果有陌生人闯到413团找我,那也是必须要询问缘由的。这就好比是打牌,断断没有上来就要亮“大王”的道理。
我觉得自己直白的问话,明显带着“八里河东山”风格。就缓和了一下口气,先作自我介绍:“我是沙尖子镇人,我叫张发奎……”
没有等我继续说下去,一位岁数较大、听口音像是朝鲜族的男同志站起身来迎向我,笑容可掬地说:“你是张团长吧?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你的大名我们是知道的。我去过你们家,你可算是回来啦!”
一屋子人听到他的话,纷纷绽开热情的笑容。大家端茶倒水,为我和四弟发和让座。
我坐下来,直奔主题,诚恳地说:“我父母先后去世,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我今天来,就是代表我们张氏家族,向民政局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感谢的!”
吐出积聚在心的肺腑之言,我让四弟发和从包里拿出带来的两条云烟、一袋糖果。
得知那是辗转数千里、带着战场气息的香烟和糖果,更加激发了在场每个人的热情。我心里清楚:他们如此热情,不完全是冲着我张发奎而来,更不是冲着香烟和糖果而来。而是看重那血与火的战场,看重血与火的战场上,那些把敌人阻挡在身前的中国军人。
此时此刻,遥远的老山、八里河东山仍然战事正酣。接防阵地的兄弟部队,正在与敌人生死博弈。军队是一个大家庭,当兵的人来自天南地北。焉知现在的老山、八里河东山前线,没有我们辽宁籍、桓仁籍战友呢?
我本来是想通过县民政局办公室,找到局长的。现在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也不好意思再提出这个要求了。算了,不找了!虽然说了半天,我也没有分清楚谁是谁。但是,这些热情的人都是为老百姓、为军人和军属办实事儿、办好事儿的民政工作者。我郑重地谢谢他们,也就达到了此行目的。

前排左起:副团长孙万国、后勤处长方振清、团长张发奎、政委张以明

民政工作的忙碌程度,我听说过。有一句民政人“发明”的、对自己工作状态的写照,几乎家喻户晓——睡得比猫晚,醒得比鸡早,跑得比兔子快。
该说的话,说完了。不成敬意的礼物,也交给民政局的同志们了。我想,我应该告辞了。可是,民政局的同志让我找不到机会起身辞行。他们或站或坐地围着我,不停地发问:“张团长,什么时候回来的?”“张团长,打仗一定很危险吧?”
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尊重这些为军人、为军属辛苦工作的人们,当然不允许自己对他们的问题有丝毫敷衍。他们有问,我就有答。而且,尽我所知,答得全面,答得认真。
问答之间,我看见一位年长者笑吟吟地走出了办公室。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年长者重新回到了办公室。他直接走到我面前,笑吟吟地对我说:“张团长,我是局长。陪你唠得热乎的这位,是副局长。我没有陪你多唠,事出有因。你回来了,我得向县委李书记汇报啊!李书记听说你回来了,非常重视。县委、县政府正在开会,李书记马上要求会议提前一个小时结束。吩咐我10:30把你接到会议室,县委、县政府各位领导都想见到你。张团长,现在是10点整,再过半个小时,我们就过去。”
我不由地一怔:来一趟民政局,咋就拐到县委、县政府去了呢?也罢!桓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对我的父母亲人尽多关切。我借此机会表达衷心感谢,也是应当应分的事情。
本来,我是准备专程拜访桓仁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却被民政局长的汇报打乱了计划。我带着两条云烟、一袋糖果拜访县针织厂、县民政局,已经寒酸到家了。转道县委、县政府,连这点儿寒酸礼物也没有带啊!再跑回大姐家里拿,显然不可行。
遇事猝不及防,既不能慌乱,也不能小家子气。先去吧!就这么去!见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至于烟和糖,无关紧要。这样也好,紧锣密鼓地把应该走的地方走完,把应该见的人见遍,就可以回到老家安心“守着”爹娘了!

梁继红、张发奎

思谋已定,我看着民政局长笑道:“局长啊,你这是给我来了一个偷袭啊?”
民政局长“哈哈”大笑,说:“张团长,你们带部队在前线打仗,还怕敌人偷袭吗?连敌人的偷袭都不怕,还会怕我的偷袭吗?”
我也“哈哈”大笑,说:“局长啊,我得谢谢你!我这次休假是师长特批的,回来住不了几天。按照我的计划,感谢过民政局的领导和同志们,就要抓紧时间去县委、县政府表达谢意了。今天你这么一安排,让我事半功倍啊!”
民政局长闻听,笑容更加灿烂。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笑道:“好!好!缘分!缘分!”
说话之间,时间已是10:15。民政局长陪同我起身,向县委会议室赶去。
民政局长是一位能干的人,也是一位谨慎的人。能干的人,会把工作做好;谨慎的人,会把工作做细。他在路上对我说:“张团长,领导们正在开年终总结会议。这类会议,开起来时间很长。李书记听说你回来了,停下会议也要见你。他对你的到来,太欢迎、太重视了!我当民政局长这么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咱们桓仁县委、县政府,会为了一个人停下一场重要会议。你是咱们桓仁走出去的大英雄,值得咱们桓仁人民尊重!”
我一听——厉害呀!民政工作千头万绪,而且十分“接地气”。需要和社会基层、各界民众打交道、解难题,没有一颗热心和满腔热情,能够把工作干成煎熬。如果仅仅只是具备一颗热心和满腔热情,恐怕也是远远不够。对琐碎事情不能够提前预判,对突发事件不能够妥善处理,那会被动得“按下葫芦起来瓢”“手忙脚乱不着调”。

张发奎和大姐玉梅

你别说,咱桓仁县民政局长,真是好样儿的!这份语言水平和处事能力,堪与张以明政委“匹敌”。我还是少说话吧!既然说不过人家,少说话可以让人家摸不着边际、找不到应对。
四弟发和没有经过、见过这种事情,听民政局长说县委李书记为我停下了重要会议,紧张得不轻。侧过脸上上下下打量着我,眼神儿里面大写着“吃惊”“佩服”。那个样子,几乎让我绷不住笑声。我不敢再看他意外的表情,心想:傻弟弟,这才哪儿到哪儿啊!你亲哥我的能耐,你且慢慢地发现吧!
我们来到县委办公室,立刻被专人热情地引领进县委会议室。县委会议室里面坐满了人,人人笑容满面地看向我。我敬了一个军礼,赢来一屋子热烈的掌声。
我的目光扫视会议室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发现墙上悬挂着我向桓仁县委、县政府赠送的那面锦旗。锦旗上用子弹壳拼成的“情深”两个字,我在战地芭蕉坪曾不止一次地见到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我的眼睛里,不知不觉充盈起了泪水。
一个身板挺拔、官威暗蕴的男人,第一时间向我迎来,不用问,我也知道他就是桓仁县委李书记。我们俩向彼此伸出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真正的动情,用不着更多的语言。
李书记说:“张团长,欢迎你啊!”
我说:“谢谢!谢谢家乡的父母官!”
李书记握着我的手自我介绍以后,逐一向我介绍在座的各位领导——县长、几位县委副委书记、几位副县长、县武装部部长、武装部政委。
大家一一握手相认,来不及落座就开始交流起来。李书记指着墙上的锦旗对我说:“张团长,你赠送的这面锦旗,对我们县委党委成员鼓舞很大。军人为国家牺牲奉献的精神,军人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从战场上传递给了我们,成为我们做好工作的动力。这面锦旗挂在会议室快一年了,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宝贵!”

张发奎家人合影

李书记话,激起了我作为一名中国军人的骄傲和豪迈。李书记大概是发现了我眼睛里面泛起的泪花,亲切地拉着我的手坐下,继续说道:“张团长,你是沙尖子镇人,我去过你家。你当兵报国,四海为家,桓仁就是你的大家庭。你回家来,应该到南杂木就给我打电话,我派车去接你。你可倒好,把自己当成外人了!听说你是坐着加班车半夜到的桓仁县,在县招待所住了半个晚上。你说你见外不见外啊!”
李书记说罢,转身做出安排:“从现在起,给张团长配一辆车。由宣传部长和民政局长陪同,在县里活动。”
这个情况,实在是太出乎我意料之外:配车?陪同?宣传部长?民政局长?我这是回来探家啊?还是回来扰民啊?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我连忙说:“李书记,我真不是见外。我离家多年,特别是走下战场以后,再回来感觉到家乡特别亲。天亲,地亲,山亲、水亲,人更亲。我刚回来就急着和县领导见面,也没有提前打招呼、等消息。家乡没有把我当外人,我对家乡也没有见外啊!我这次回来时间很短,要办的事情归结起来就是两件——祭拜父母,感谢家乡。祭拜父母是家事,我和家人办理就行。不能麻烦政府、麻烦组织,也不需要配车,更不用领导们陪同。遇上困难,我再张嘴。谢谢李书记好意,我心领了!我需要感谢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很多,我得亲自一家一家落实。我在战场一年多时间,家乡党委、政府领导和父老乡亲们,不仅对我的家人很关照,对我带领部队作战更是支持。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各学校都在拥军支前,拥军优属,邮寄慰问品,发送慰问信。我们团2300多名官兵,都真切感受到来自团长家乡人民寄予的热情和厚爱。我这个当团长的,在官兵们面前很自豪啊!我们413团能够圆满完成作战任务,其中就有桓仁县领导、家乡人民的贡献和功劳!”

前排左起:发和、发奎、发全,后排左起:梁继红、大姐玉梅、二妹玉凤、三妹玉兰


李书记听完我的话,有些替我担忧,说:“张团长啊,你的家事一定要办好。有什么需要,一定要告诉我。家事你要自己办,我也不好硬掺和。你这次回来假期有限,要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亲自登门感谢,恐怕是跑不过来啊!这样吧,张团长,我向你就提一个要求,你一定要答应我。”

四兄弟与大姐张玉梅、大姐夫徐振卜合影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沟通,其实不需要绝对的时间考验。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语,一个举动,足矣!自从见面,李书记握着我的手就没有松开。手心里面传递出来的热量和真诚,早就已经导入沁进我的内心。而我这个人,可以为朋友肝脑涂地。一听李书记有要求,我立刻以军人受领任务时特有的痛快回应:“李书记,什么要求?你说吧!”
李书记说:“县委决定,请你给我们县委、县政府机关人员做一次专场报告。我们现场录音,下发到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各学校。你作报告的时候,对桓仁父老乡亲表达感谢,心意也就全到了。”
什么?又要作报告?我的脑袋“嗡”地一声,立刻觉得头大了。针织厂的那场报告,开始前让我如坐针毡,结束后让我辗转难眠。战场,战友,枪炮,硝烟,流血,牺牲,父亲,母亲……这些我心底永远的伤痛,谁人能够走近?谁人能够深昧?我的心里抽丝剥茧一样地疼痛,盯着李书记的眼睛,问道:“李书记,我能不作报告吗?”
李书记说:“张团长,你不能!你在针织厂作报告,我们宣传部副部长赶过去听了。回来以后汇报,高度评价,太感人了!桓仁是你的家乡,桓仁县委、县政府足以代表全体桓仁人民。父老乡亲们请你作报告,你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明天上午8点,咱们就这样定了!”
我不再说话,坚定地回答:“好!”
我是桓仁的儿子,我跟家乡亲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我是男子汉,我的苦和累不能跟家乡亲人喋喋不休。
我是职业军人,我的伤与痛不能让家乡亲人感同身受。

发奎(左)、发全(右)

我要把413团战友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家乡亲人听。我要把对家乡的思念和怀想,讲给家乡亲人听。我要告诉家乡亲人,家国情怀始终是军人奉献和坚持的动力。我要把军人所有的爱、所有的恨、所有的铁血、所有的忠诚,化作语言尽可能多地播撒在桑梓热土。后代们因为恰巧听取了我的某一句话而激发出保家卫国豪情,也未可知啊!
当天的午餐,县委、县政府领导热情相陪。酒是家乡的酒,肴是家乡的肴。这些我从小拼命向往和热爱的“好东西”,第一次让我食不知味。我回到了惯性思维,本能地把尚未完成的任务当作一场硬仗来打。我一直在琢磨:在党政机关大员面前作报告,讲什么?怎么讲?
李书记看出来我心思不在吃饭上,安慰我说:“张团长,你可一定要吃好喝好啊。你别把作报告当成任务,你就当作是咱们俩在唠嗑吧。”
让李书记窥破心思,我感到不好意思,连忙给自己打掩护:“李书记,我是不胜酒力!你放心,我虽然不胜酒力,但我绝不会倒下!来,你说咋干就咋干!”
李书记听懂了我的“双关语”,很是欣赏我的气势,挑起大拇指,说:“好!好!咱一言为定!”
下午,我回到大姐家,大姐体贴地给我端热茶、消冻梨。四弟发和提前回家,已经在兄弟姐妹面前把前前后后经过炫耀了一通。
大姐看到我满脸酒意,不无担忧地问我:“你答应下给县委、县政府作报告了?你没有准备,能行吗?”
我说:“李书记说了,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不作不行!我不能推,也推不掉!就算是讲不好,也差不到哪里去!有针织厂那场报告垫底儿,我心里有数儿!”

张发奎家人合影

第二天早晨7点,县委孙副书记派秘书用车把我接到县委招待所,陪同我一起用过早餐。然后,我们一起去了会场。
进入会场,人山人海。主席台上方,高高悬挂着大红横幅标语 “热烈欢迎张发奎团长回家乡作报告”。
我是在桓仁长大的,我的老师、同学、战友很多,亲人很多。和我一趟军列从家乡走出去的伙伴,有412团6连指导员葛长友、413团7连指导员何文远、100炮连连长郭宗元。他们都转业在县公安局工作,齐刷刷前来捧场。他们早早来到会场,坐在靠近走廊的座位等着我。我一进去,他们立刻站起来和我热烈拥抱。我们相互端详着、问候着,不知不觉泪湿双眸。
我的几位老师也赶来了,早早地等在会场门口。崔老师看见我,小跑着迎上来,说:“发奎,我是崔老师!”
崔老师是我的恩师,是教育我成长的人。我很是激动,站定立正,向崔老师敬礼,问候道:“老师好!”
迎着县委、县政府机关人员的热情掌声,我走上主席台。桓仁县主要领导,分别在主席台就座。有县委书记、县长,县武装部长、政委。报告会由孙副书记主持,主席台下摆放着两排录音机。县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也都赶来参加会议。

左起:张  建、梁继红、张发奎

我走上主席台,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这是向家乡人民汇报,我就要站在桓仁子弟的角度,说家人之间说的话。
我首先进行自我介绍:我是沙尖子镇人,今天回到家乡,与家乡领导和党政机关同志见面,我很荣幸,也很激动。特别是见到我的老师和我的战友,我很高兴,也很感动。
接着,我开始介绍我们413团在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一年多时间参战前后的经历过程。详细列举了参战期间,受到家乡政府和家乡人民的大力支持。全县各企事业单位和各学校师生们慰问信、慰问品,源源不断运往前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团官兵保家卫国的决心和热情,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我413团在前方打胜仗,有家乡政府和父老乡亲们的功劳。我还特别讲述了自己在参战期间,我的父亲母亲病重先后去世,家乡政府和父老乡亲给予了很多关爱。郑重代表我们全家,向家乡领导和父老乡亲表示崇高敬意和深深感谢!
我把报告的重点,放在介绍前线作战情况和英模事迹方面。我按照县针织厂那场报告的提纲思路,归纳总结,拾遗补缺,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因为有现场录音、录像,我讲得更加详尽,更加具体。当我讲到烈士们在战场上光荣牺牲,又一次触动了内心隐痛,忍不住泪流满面。我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所有听众,原本安静的报告会现场,不时传出轻微的抽泣之声。我相信我讲出的每一句话,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有心之人,必会动情。
随着我413团英烈们的英雄事迹深入诠释,会场上的听众们由抽泣变为哽咽、呜咽。待我讲到我413团粉碎敌人的进攻、偷袭,取得作战的完胜,会场里面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专场报告反响强烈,会场秩序特别好。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走动离开。这是我参加地方会议不曾多见的场面,由此可见桓仁县党政机关人员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地方也好,军队也好,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从属部门、各方人员的思想境界、行为作派。桓仁县委、县政府,领导有方!治理有道!
专场报告会进行得很顺利,时间也过得很快。我看看已经到了11:30分,赶忙来了一个“急刹车”。我别霸着麦克风“叨叨叨”“叨叨叨”了,怎么着也得给李书记留出讲话的时间啊!
我的话语一停,李书记随即发言。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把报告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专场报告会整整开到12:00,才告结束。我站在主席台上,目送着参会人员恋恋不舍地离去。
在去县招待所的路上,孙副书记感慨地对我说:“张团长,你的报告太感人了!每一个人都在流泪,实在是太精彩了!”
赵秘书也说:“确实很感人,很教育人啊!”
我说:“我讲的都是我们团的真人真事,你们满意就好。”

梁继红

说着,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英雄肝胆两相照,总算完成了李书记交给我的任务。
2021年1月5日于山东潍坊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张发奎,辽宁省本溪市人,地方中学从教三年。1964年8月入伍,1987年转业地方工作。军旅生涯24年,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1985年1月至1986年6月参加老山轮战,担任413团芭蕉坪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指挥长

【重要提示

1.来稿字数需要300以上,含个人简介方可加注原创标识,不加注原创无法添加到个人专辑
2.本公众号已经与360个人图书馆同步,不加注原创无法同步360文库。
3.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后台大数据会自动过滤,花费时间编辑后将无法推送,请自尊。
4. 了解《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详情,请点:【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启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