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个问题, 破解“绝对音高”神话

 E7音乐 2021-01-07

六个问题,

破解“绝对音高”神话

找到蓝字进入心灵世界

_
_
_

在上一篇《为啥你成不了音乐家?一万小时的分水岭》中,我们讲了练习的重要性,这次我们来谈谈先天优势。说到先天优势,首当其冲的要算是绝对音高(Absolute Pitch, perfect pitch)吧,常常缩写为AP。

在音乐教育领域,拥有绝对音高能力常被看作杰出音乐能力的象征,这是因为杰出的音乐家(比如莫扎特、巴赫、贝多芬、海顿)大多具备绝对音高能力——这有点循环论证的嫌疑。

在说绝对音高之前,先说相对音高。相对音高(RP)是指在有所依据(比如音叉或另一个已知音)的情况下,凭比较和记忆来听辨各音的准确高度。比如说,你的音乐老师先弹出一个音,你就能找到后面的一个音。还有些人,唱歌找不到调,先听到第一个音,然后就可以知道后面的调在哪儿。

绝对音高是指一个人没有在外部参照音时,仍能够准确辨识由乐器或周围环境发出的任何音调的能力。拥有绝对音高(AP)的人,可以用耳朵迅速解决音乐中的问题,比如整个乐队的演出,他能一下听出有人哪里出错了。听起来很厉害吧!火眼金睛耳朵版。

耳朵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听不见的,没有相对音高能力的,有相对音高能力的,有绝对音高能力的。来测试一下自己的耳朵吧,下面三组音的固定音高是什么?(不借助辅助乐器,只使用耳朵)

听完之后,请留言写出你的答案。第一个全部回答正确的伙伴,将获赠由合唱Chorus提供的《鹈鹕音乐学院新人入行指南》一本。

1. 万分之一的概率?

未必,有种族差异。

据说,针对绝对音高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876年皇家音乐协会学报《音乐中耳朵对于音感的敏感度和音感的变化》一文。此文在绝对音高研究领域是一个传说,小E尚未查到原文。

在西方国家,每1500~10000 里约有1 人,差不多算是万里挑一,万分之一的概率。在具有专业音乐训练经验的音乐家中(含职业音乐家和音乐学院学生), AP 能力者的比例为10%~15%。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音乐专业学生中,亚洲学生绝对音高能力的发生率是20%,而非亚洲学生的发生率是3%(请注意这是音乐专业学生中的比例。)

恭喜各位亚洲的伙伴们,我们胜出了。

但问题来了,什么时候会出现个亚洲版的莫扎特或者巴赫呢?

但我们有周杰伦,他也是绝对音高。

2. 是不是人类所独有?

哦,NO。

针对鸟类、猴子、狼的研究发现,这些动物在听音时,倾向于AP感知。而AP能力在某些动物社群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lifeonwhite

3.后天练习能获得吗?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

目前研究认为,绝对音高的获得有三个途径。

·先天因素,基因和遗传的力量:1988年Profita和Bidder首次证明了绝对音高能力产生于基因遗传因素有关,有绝对音高能力的人的父母,通常也具备这个能力。十一年后,Theusch等人(2009)的基因研究发现,8q24.21的染色体能够预测绝对音高能力。不过,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有差异的。欧洲血统的人看8号染色体上的rs3057,其他种族相关位点包括7q22.3、8q21.11和9p21.3染色体。在这四个区域中,东亚血统的只与7q22.3相关性比较明显。

·先天不足,后天补上。音乐训练也可以帮助获得绝对音高的能力。关键在于:音乐训练的起始年龄、学习乐器的类型(固定音高乐器)以及音乐训练的方法。年龄这多说一句:Zatorre(2003)认为训练必须在12岁以前,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期,通过音乐训练也难以造就绝对音高能力。

·第三个是语言环境。跨文化研究发现,越南语被试汉语被试在言语发音的音高稳定性比英语被试更好;中国的音乐专业学生的音高命名能力比美国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强。再具体一点,还有研究者发现,汉语的普通话广东话对AP 能力的发展和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因为这些语言的声调,都通过不同的音高来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意义。粤语歌,学起来。

虽然形成原因有三,但遗传更为重要。在一项家族研究中, Gregersen 和Kumar (1996)估算出AP 能力的遗传可能性为20,即AP 能力者的兄弟姐妹同样具备AP 能力的概率是普通家系的20 倍。Gregersen 等(1999,2001) 进行的两项家系聚集性研究发现,AP 能力者的兄弟姐妹同样具有AP 能力的相对概率分别是普通家系的8.3 倍和12.2 倍。这大概就是四轮驱动和三轮驱动的差别吧。

不要灰心。事实上,AP 是一个连续变量。AP群体内部也存在高低之分。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准AP 能力”(Quasi-AP, QAP),或伪绝对音高(pseudo-AP)。这个群体的音乐家也采用诸如音色感知、语义加工、肢体和视觉想象等多个认知策略进行音高命名,但在这个过程中,与AP群体的左半球优势(左侧额叶背侧后部)不一样,,QAP群体右侧半球激活更多,表明,QAP群体大脑的加工负荷更大,因为他们觉得更难一些呀,所以他们得左右脑一起工作。

而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呢,它们就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听觉方式了,脑神经活动表现有所差异。

4. 绝对音高者和非绝对音高者的大脑有什么区别呢?

让我们用图来说明。

注:一位非音乐人(N-Mus)和一位AP能力者(AP-Mus)的大脑,注意看他们的左半球(left hemisphere)和右半球(right hemisphere)颞平面大小差别。你可以看到,AP左侧颞叶平面表面积显著高于其右侧。

图:与非AP音乐家相比,AP音乐家的左边颞叶明显更大。

这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道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有了绝对音高能干啥?

拥有超强的音高和旋律记忆能力。

AP 者进行音高加工时至少存在两个独立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音高编码阶段, 其加工源位于大脑听觉皮层(也称作“听觉记忆”阶段, pitch memory stage); 第二个阶段依赖于条件性联想记忆(conditional associativememory mechanism), 即建立音高与言语标签(verbal labels)或其他的抽象代码(abstract codes)之间的联系, 其加工源位于大脑额叶和中央区(也称作“音高标签”阶段,pitch labeling stage)。

忽略前面一大段话,说到底,绝对音高是一种特殊罕见的音高记忆能力。AP能力者的大脑中就好像有一个固定的音高模板,听到一个音,就能立即将音高与其音名或唱名建立固定的联系, 而RP 能力者具有移动的音高模板,通过音高距离的判断(即音程)来加工音高。多了这样一个距离比较的过程,速度和准确性,自然就降低了。

除了音高记忆能力,AP能力者有更强的音乐句法基本组合规则的知觉能力,无论在乐句、乐节,还是在乐汇水平上,AP的乐句结构划分能力都显著高于非绝对音高被试。

6.有了绝对音高,在音乐领域就所向披靡了吗?

哦,NO。这是一把双刃剑。

一般来说,你有了绝对音高能力,就会缺少相对音高能力。如果在辨别音程与和弦时,过度依赖AP进行音乐信息加工,不是去掌握声音的整体感觉, 而是先记下各个绝对音名、再推算音程或和弦。有点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而会走弯路。因而,有些AP 音乐家无法很快地说出音程。

许多亚洲的音乐专业学生通过AP 将每个音听出来, 而传统的欧洲音乐教育反而更重视RP 训练, 强调音程与和弦等内容的听辨能力, 进而理解其在乐曲中的功能。因此在实际音乐教学和训练中也要重视RP 的训练。

还有研究发现,AP者对C大调旋律的识别和辨别有优势,但对非C调旋律的分辨成绩显著低于对C大调旋律的分辨。并且,在转调的情况下,AP其识别和辨别成绩则低于非绝对音高者。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婴儿行为实验中发现,8 个月大的婴儿倾向于AP 感知, 而成年人则倾向于RP 感知。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婴儿可能都具有AP 能力, 但此能力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终会被RP 所取代。在想一想,动物族群也是倾向于AP感知的,那反过来想,会不会RP更高级呢?AP更原始和“兽性”?

不过,奇才中的奇才就是,同时具备AP能力和RP能力,且在加工音程时不存在困难。

还有一个劣势是社交上的,单纯具备AP能力的人,有时候很太较真,耳朵揉不进沙子,听到走音或者什么的,不能忍那种,容易得罪人...

针对绝对音高的研究仍在继续,本文暂时写到这儿吧。你对绝对音高神话是否还有执念呢?

再次提醒,第一个全部回答正确的伙伴,将获赠由合唱Chorus提供的《鹈鹕音乐学院新人入行指南》一本。

上一篇的获奖者是

将获赠由E7音乐提供的《迷恋音乐的大脑》一本,请后台留言告知快递地址。

有些人的天赋肉眼可见,

有些人是后天发掘,

业精于勤,

让天赋变成本领才是前进方向,

珍惜天赋你绝对有戏。

音乐和绝对音高没有绝对关系,

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感受、表达、传递它。

_
_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戴安娜·多伊奇, 特雷弗·亨索恩, 伊丽莎白·马文, et al. 绝对音高:普遍性差异与言语关键期的研究——基于中美两所音乐学院部分学生[J]. 音乐研究, 2006(1):65-70.

海棠, 周临舒, 蒋存梅. 绝对音高者对音乐的加工及其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 2017(01):53-59.

侯建成, 宋蓓, 周加仙,等. 绝对音高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11):49-60.

李小诺, 于佳煖. 绝对音高能力的形成及特征——以上海音乐学院在校生大样本测试数据分析为例[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4(4):72-84.

DIANA, DEUTSCH, TREVOR, et al. Absolute Pitch, Speech, and Tone Language: Some Experiments and a Proposed Framework[J]. Music Percep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04.

Gregersen P K , Kowalsky E , Kohn N , et al. Early childhood music education and predisposition to absolute pitch: Teasing apart genes and environ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2001, 98.

Keenan J P , Thangaraj V , Halpern A R , et al. Absolute Pitch and Planum Temporale[J]. Neuroimage, 2001, 14(6):1402-1408.

Schlaug G . The Brain of Musicians : A Model for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Adaptation [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1, 930(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281-299.

Theusch E , Basu A , Gitschier J . Genome-wide Study of Families with Absolute Pitch Reveals Linkage to 8q24.21 and Locus Heterogene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9, 85(1):112-119.

往期精彩文章

1

十日弹10:《Aloha Heja He》,希望是一剂良药

2

为啥你成不了音乐家? 一万小时的分水岭

3

E7原创计划-演出现场纯享版第一蛋

4

乐谱笔记:You're Gonna Live Forever in Me

5

101音乐人 04不负好声音·世威

你更加有天赋还是更加刻苦努力呢?

轰炸我们的评论区,小E陪你奋战到深夜

附赠AIWAYMA

你“在看”吗,点下面的小星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