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桥风韵:汾口强川源鸣玉桥

 淳安老家千岛湖 2021-01-07

古桥风韵:汾口强川源鸣玉桥

捧读余书旗老兄著作《宋祁古今》,其中有“鸣玉桥上问源亭”,写道:

在通往强家源的途中,一座颇具诗意的鸣玉桥建在山涧小溪之上,桥下那涧水流淌于山石之间而发出的叮咚之声,似富贵之人腰间的佩玉,在行走时的相击之声,悦耳、动听,似乎在表白着对过往行人的注目礼。

又写道:

问源亭,建于鸣玉桥上,便像廊桥,亭门口的一副对联,题意双关:

上联:问长问短,坐客闲谈;

下联:源深源浅,行人忙活。

问源亭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因行车不便被拆除,鸣玉桥尚存。

我知道,原来老宋祁村后(南)有强川口、强川墈,又叫作强坑口、强坑墈。在淳安,川、溪、坑往往都是通用的,无论书面还是口头,溪叫作川,又叫作坑,比如札溪叫札坑,翁川叫翁坑,湛川叫湛坑等等。这些称呼,让我颠覆了川大坑小的固有看法。

再回味汾口方言,川、坑还有念作“家”的,如赤川口就有人念作赤家口,强川口也有人念作强家口。所以,看到余书旗提到强家源,我联想到的是强川源。为了不至于弄错,便与书旗兄交流沟通,确定强家源就是强川源,也就是强坑源。宋祁余氏谱有《强坑源鸣玉桥记》。不过,鸣玉桥的具体位置是书旗兄写到的强家源,指的是强川口与强川墈之间一条自南向北注入强川源的一条小支流,宗谱墓图上写作下坑源。

根据宋祁余氏宗谱记载,下坑源多为宋祁耕樵山地。古有石桥。清朝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重建,取名鸣玉桥。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在桥上建问源亭。有180年历史。

【强坑源鸣玉桥记】

沿强坑口溪畔而入者则有强坑墈,沿强坑墈南向而入者则有强坑源,曰胡孙山,其小土名也,又曰铺里门前,其遗迹也。古有石桥,为吾族要道。内计一里许,有东坞、西坞,筑蓬而居者在斯焉。其山种植取用无穷,其田沃,其地肥,耕作行人往来不绝也。自道光戊子夏五,洪水冲塌。于是采薪负芻,荷锄秉耒者,深历浅涉,病其艰辛。予每于祖茔祭扫,至再至三,不胜桥道难兴之感。及丁酉岁,族人立釁、立锦、秩敦等目击心伤,徘徊不已,共商造石桥于予。予于是抚怀而起曰:造是桥者,其在斯人乎?则不禁怂恿其事,首捐一切匠师工饭之资。釁等自此阖族批工,率皆踊跃争先。其兴工也则在二月廿三,其完工也则在四月十六。挑沙叠石,工夫约计三百零,督匠取材,勤劳多赖三董事。予伯禋祀捐文二两,予弟立智捐文五两,予出匠工费用,总计六十余两,俾得告成,不诚为快举哉。予因拟诗一章以赠董事焉。曰:胡孙山下石桥成,来往争传董事名。石叠千层泉百丈,崎岖顿作坦途平。董事喜而受,乃以私议榜其桥曰“鸣玉桥”。其鸣也,将假桥以鸣泉声乎?抑假桥以鸣予字乎?然以桥鸣泉,泉固得受。以桥鸣予,予何敢居!姑从其名以鸣之,俾后之观者知天下事不尽由于不平则鸣也。

皇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夏月,兰桂书屋立昆谨著。

【问源亭记】

亭在鸣玉桥上,本年甲辰春月造也。予在祠辑谱,欲往游而未暇。夏五始得偕予兄往观焉。时翠屏含黛,绿草凝烟,清香之气沁人心脾,亦尘俗中一服清凉散也。顾山穷水尽,绝不知世路之遥深,而有所取于问源亭者,则水之源源而来可知矣。兄率意而题,予玩景而志,一时亭座左右,虽非若草堂对画,竹阁寻诗,而予叔运木取材,数日而建斯亭于桥焉,亦樵童牧竖问津而不迷者也。予兄笑语曰:弟抑知文章之胜乎?学有本源则可以问诸已,亦犹水有本源则可问诸人。孔子云逝者如斯,孟子云有本者如是,何莫非即问源之意也,而岂弟有取于朱子方塘之诗哉。予不禁悠然会,憬然悟。观亭外之斜阳,观水中之云影,而曰归。曰归,援笔以为记。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夏月,庆墀敬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