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9】“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闫涛作品

 早6点半 2021-01-07

少年夫妻老来伴

闫涛(河南)

常听老人们讲“少年夫妻老来伴”,我就像其他家常的俗话一样听听罢了。可从爸妈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内在的含义。

人老了,一些老年病不请自到,悄然无声地缠绕着你。爸爸也不例外,高血压长年服着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让他说起话来已不如从前的利落,诸如此类的病症已使他力不从心,爸爸从精神到生活各各方面,深深依赖着妈妈,妈妈是他的老伴儿,更像是他的母亲。

最近一段儿,偶然的两次机会,爸妈来我家小住,几天的光景,对他们相依相偎的情状,我更是感同身受。

国庆长假后,妈妈单位组织退休的老干部们去开封看菊展。爸外出走路,腿脚不大方便,妈打来电话征求我的意见:带爸去,显然不大可能,不带他去,又有些不放心,犹豫不决间,我自告奋勇承担了照顾爸的重任,妈妈背上我给她准备的时尚包包,如愿地踏上了愉快的旅程。妈去开封的几天里,我尽量让爸爸住得舒心些:做些他喜欢的家常饭菜,沏好热腾腾茶水。阳光好的时候,牵着他去公园里散散步,晚上带他去修修脚。儿子也会缠在他身边,下上几盘小跳棋,说一会儿校园里小孩子们的趣事。尽管如此,爸在这里还是显得有点拘谨,总时不时地说:问问你妈,现在到哪儿了,玩得如何,他一直牵挂着老妈,但是问的更多的是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我感觉到他就像是盼望自己母亲回来的小孩子,焦急的等待似乎让每天的光景变得漫长了些,尽管家里人悉心照料着,这一切还是让他有些局促,显得心里不够踏实,或许是惴惴不安的。

几天后,妈妈回来了,没来得及洗把脸,就坐在爸的身边询问几天来他的饮食起居情况。爸的笑容重新绽放了,安定了许多。吃过饭,老两口坐在沙发上,一个讲一个听,像台热闹的戏。第二天妈妈带着爸爸急匆匆地回他们自己的家了。

不久前,爸爸一位重要的长辈不在了,需要妈妈去吊唁,爸爸又被我托管几天。妈刚出发,这个老头儿又坐不住了,不经意间唠叨:“你妈不知到了没,路上顺不顺?”“明天她就能回来了吧?”“如果你妈今儿回来的早,我们晚上就能回去了!”虽然有杂志和报纸,他总是在客厅里踱来踱去的;茶水也没以前喝得悠然自得,一丝焦灼隐隐约约藏在眉头。

妈妈料理好事儿,急匆匆回来了,爸看到妈的那一刻,立马恢复了他一贯的安稳、缓慢的步态。妈给他讲述见到亲友们的情景、描述当地操办丧事的风俗等等,大到办事的场面,小到饭菜的味道,娓娓而谈,爸点头称是。看到这一切,此时我明白了,老来伴儿,妈岂止是爸的伴儿,更是他的眼睛、手脚。爸外出不方便,妈能让他了解一切,因为他的老伴儿,他重要的另一半。

我想起了一篇文章——《婚姻是为六十岁准备的》。是啊,年轻的时候,谁离了谁都能过,老了就离不了相濡以沫的伴儿了。还是老话儿讲得好:少年夫妻老来伴啊!

作者简介闫涛,女,河南省驻马店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员会公务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云淡风轻的日子里,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