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帝自毁长城:自己坑害的那位将军不是卖国贼,而是抗清英雄

 人之意 2021-01-07

明朝崇祯登帝位时,辽东几乎已经成了清兵随意驱驰的世界。清朝的崛起,清军的屡战屡胜,令明朝官兵闻风丧胆,士无斗志,只能恃长城约束一下清兵的铁骑。

在文武官员中,真正有心经略辽东,而且毕生都在计划和实施辽东守备和对清作战的,只有广东人袁崇焕。

袁崇焕还在当邵武知县时,虽远隔关山万里,他就已经注意研究辽东山川形势,凡遇到来自辽东的军人,总要详细询问当地山川要塞和历次作战的情况。

后来,他得偿所愿,弃文从武,调升到兵部任主事之职。在广宁战役明军大败之后,他竟然悄悄地单人独骑出山海关实地考察,回朝时便能成套成套地说出在辽东的攻守战略。

像这样以国事为己任,甘愿到最吃紧的疆场上作战的官员,在一个吏治废弛的朝廷里,已经是凤毛麟角,十分难得的了。当他终于到辽东任职时,便力主修筑宁远城,把这个城变成了新的防线赖以支撑的战略据点。

不久,清军大举入侵,上司下令全线撤退,放弃锦右诸城及沿线大片疆土,躲入关内防御。袁崇焕不怕以下犯上,力谏不可撤退,上司就是不听。袁崇焕坚决地说:“我任职宁前道,在此做官,死也要在这里,宁死不撤!”上司不得已,任由他留下,自生自灭。朝廷中也认为宁远城必定守不住,多少年没有打过胜仗,人们对胜利已经全无信心了。

袁崇焕与部下将士刺血为书,立誓死守,加上准备工作做得好,部署得当,竟然挡住了努尔哈赤亲率的常胜军,城上的红衣大炮使清军伤亡惨重,据说连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这位清太祖恨恨连声,说:“自起兵来战无不胜,从来未有人挡得住我的军队,这个袁崇焕是什么人?居然令我吃败仗!”

明清两朝史书都承认,自与清朝交锋,明朝屡战屡败,诸将已经不敢言战守,敢议战守的,是自袁崇焕始。

清兵被击败,大军后撤,清太祖不久就死了。当初,明朝廷都认为宁远必定失守,袁崇焕的上司拥兵关内,决心不作任何支援。及至袁军在宁远独力抗击,大获全胜的消息传来,满朝大喜,士气为之一振,对袁崇焕委以重任,对辽东防御开始有了信心。

本来,这是明清对垒中的一大转机,以明朝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以明朝的经济实力,只要用人得当,采取袁崇焕的战略,构筑系列的城堡,相互呼应,使战事一步步推向关外,以明军之长攻清军之短,是有可能使游牧民族的铁骑被堡垒战略所遏制的。

崇祯也曾抱这样的希望,他显得很破格地任用袁崇焕,授权渐多,奖赐日厚,倚之为长城。袁崇焕深知战胜清兵不易,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以前两任督师都因朝中有人进谗而失败。他诚恳地对崇祯说:“以我的能力,可以统率全辽军事,却不能使人们不毁谤我。我一旦出关,与陛下远隔万里。朝中怎会没人中伤我呢?即使不以权力掣肘。亦可以用各种议论扰乱我的作战计划实施。”

崇被坚决地表示:“你别担心,有我为你做主。”赐以尚方宝剑,一时间,仿佛君臣相知,共襄大业。

可惜,袁崇焕为人倔强,考虑问题往往与众不同,不善与人合作,却又敢作敢为;偏偏崇祯又自负聪明,多思也多疑,急于求治,为人多变。这样一对君臣,正是敌方施行反间计的好对象。

不久,清军大举进犯,来势迅疾,一下子竟然闯到北京附近来了。崇祯急调袁军回援,袁崇焕也亲自带兵赶到,让皇帝松了一口气。

老百姓却不领袁军的情,京城多少年来没有经过战乱,这回竟要面临两军对垒,未免骚扰了正常生活。于是百姓们便把怨气发泄在袁军身上,他们可不管你是辽东守军还是京城守军,总之是军队无能。于是怨言、谣言纷起,告状更是真假难分。

朝臣听到民意,加以清谈揣测,便渐渐形成一股舆论,袁崇焕纵敌拥兵,似乎还通敌。

清军首脑趁这机会施行反间计,说袁崇焕已同清军有秘密协议。清军故意放跑了一个被俘的明廷宦官,让他把消息带入宫中。

百姓的怨言,朝臣的弹劾,宦官的告密,怀疑气氛包围了崇祯,使这位前两天还对袁崇焕赐御馔,赠貂裘,慰勉有加的君王,一下子反了脸,把袁崇焕逮了下狱,作通敌罪论处。

袁崇焕的担忧终于变成了现实,他百口莫辩,尽管一片忠心,却只有引颈就戮,想不到,他竟要受残酷的磔刑,在百姓面前,一刀一刀地割死,以平民愤。

谁也不知袁崇焕在“汉奸”“卖国贼”的骂声中忍受酷刑是怎样的心情。但正在前线的袁军将士却绝对明自他们统帅的天大冤枉。临阵易帅,兵家大忌,何况这是一支对抗清军最有经验和最有战斗力的队伍,这是最后一个有能力有胆识能打败清军的统帅。

袁崇焕血洒北京街头,袁军勇将祖大寿率军哗变于北京郊外前线。从此,清军拔去眼中钉,取得明朝天下只是迟早的事了。

崇祯自毁长城,自败军心。此后,尽管砖砌的长城还在,却无人再为他效死疆场了。北京的百姓,也只是在当了亡国之民之后,才得以从清朝宫廷传出的消息中,知道若干年前,自己坑害的那一位将军,不是卖国贼,而是抗清英雄,一切已经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