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江:昔日繁华商埠重镇如何“二次创业”?

 镇江风情 2021-01-07

镇江有3000多年的城市历史,158年通商开埠史,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自1862年镇江开埠通商以来,由于华洋杂处,商贾云集,市面逐渐繁荣。倾销洋货,收购北货,形成钱、木、江广、江绸、绸布“五大业”,国内南北各帮客商也纷来交易。商埠的历史见证了“富镇江”,也是镇江城史中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

探索镇江一百多年来商业产业发展路径,对于镇江树立形象、打响品牌,助推百年商埠再现辉煌,具有重要的意义。

01

1895年英国殖民者在镇江发行的“金山图”整版邮票。

镇江商埠历史是昔日镇江商贸繁荣的历史见证,但是目前挖掘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够,缺少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了解目前镇江的商业核心元素是一种缺失。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镇江早已成为列强觊觎之地。《天津条约》约定,镇江口岸“一年后立口通商”。1861年,镇江正式开埠通商,建立租界。从此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长江流域。

清末开埠以来,外地人、西人涌入镇江城,除了进行经济活动,还在镇江办学校、开医院、传教活动等。镇江海关开设,江海大轮开通,各地客商纷纷来镇设庄设号,外国商品大量涌入镇江口岸。洋货进口值急剧翻升,1866年340万两,1894年达1000万两。洋货品种增加到800余种。

除了各种商货云集,民生货物也在镇江囤积。1866年,镇江米业公所成立,逐步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米市,一度对镇江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租界的建立,租界区及沿江地区洋行林立,近代化的马路、邮政、电讯、自来水等公共事业相应建立,电气业、电报业、邮政业的发展,也领全国之先。镇江近代化的较早起步,为辛亥革命后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镇江成为商埠,是由于江河交汇、水陆码头之利,使之在19世纪下半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航运与贸易中心。当时有11个国家的轮船进出镇江港,在长江航线上“通商各国船只之众,固以上海为巨擘,其次当以镇江为最”。而从镇江经由京杭大运河通往上海、清江浦等地的小轮航线也陆续开通。

镇江的商埠繁荣,吸引许多英美商人,以及不少广东、江西、安徽等地商人在镇江经营贸易。镇江与其它长江口岸之间的贸易规模很大,尤以稻米和桐油贸易为最。同时,整个淮河流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北、安徽北半部、山东南半部和河南大片地区,都属于镇江直接的腹地,镇江成为这些地区与上海之间的一个主要转口港。

因为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也曾有在镇江建设内河商埠的畅想:“镇江位于运河与江会之点,为挈合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中间之联锁,而又以运河之南端直通中国最富饶之钱塘江流域。所以此镇江一市,将来欲不成为商业中心,亦不可得也。至于商业发达之后,又需建桥梁于江上,且凿地道于江下,以便货物来往。”,因此后来在南京成为民国首都后,镇江也因为商业中心的地位,成为民国江苏省会城市。

建国后,镇江属苏南行政公署,后又有镇江地区,一度在苏南行政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要频繁沟通政务,恢复江苏南部区域经济发展,各级领导、政要专员、外交使节、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和富商巨贾来往频繁,镇江的公务接待、交际就多了起来,镇江的经济优势,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02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运河淤塞过早失去了南北运输的便利、长江上各长江大桥的建成、地域和人口偏少,以及邻近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镇江原先所具有的地理上的优势和商流、物流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加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上,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城市流通功能的发挥,造成了市场分割,难以组建网络、形成优势:网点建设步伐迟缓,主渠道零售阵地萎缩。

如今,在我国强大的市场经济基础上,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达,供应链的齐全,关系到民生类商品各地价格都保持一致水平,镇江在这种大环境下,虽然地处苏南地区,原来拥有的省中心政治优势又逐步丢失,无论是批发市场还是零售市场,传统的发展成本和周边强市相比,不占任何优势。

这些说明,重振镇江商埠地位的重心,必须是吸引优质的商业资源来镇江。而最大的吸引点,莫过于塑造便商、利商、通商的“百年镇江商埠”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深入挖掘,准确定位,充分论证“镇江商埠”的商业及文化定位

纵观镇江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呈现样态,以及国内有关成功案例,我们应对镇江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作充分的论证和定位:

镇江近现代百年商贸繁华的历史见证,是地方文化瑰宝,是镇江极其宝贵的商业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是镇江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价值所在。镇江只有通过更高的站位、更准的视角、更强的抓手,着眼更可考究的商业渊源,对镇江商业历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传承、保护与利用,并通过商业文化产业化发展这一路径打响品牌,重振百年商埠雄风,进一步推动镇江市经济社会发展。

从感情上吸引曾经在镇江有辉煌历史的徽商、粤商、浙商、晋商等各省商会,以及江苏各市商会(主要是苏北城市),进一步来镇江投资发展;在政策上加大利商、便商的力度,给予优质的项目资源更大的吸引力,引进商贸业态越多,越有助于商业繁荣再现。

二是合理开发,点线连接,打响“千年古城、百年商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品牌

结合西津渡的开发,协调有关部门对整体大西路、山巷的开发,制定整改修缮方案,利用回收的老房子,改造为各地商会聚集地。

重点以史(商埠史)为线,以路(大西路)为珠,将山巷、宝塔路等串联整合,再现千年古城新魅力,重振百年商埠新风采。把镇江西片区作为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名城核心区进行打造。

三是文化统领,多点开花,打造商务会议旅游的集群品牌。

1.以镇江商埠文化为载体,打造“镇江百年商埠博览街(馆)”、“民国一条街”和“镇江商会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景点。以大西路为中心,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或于原址老建筑装修升级,或缩小景观集合多景于一点,或选点复古民国古风,或引入高科技复原,打造拳头景点景观。

2.以镇江文化为载体,打造“镇江风情街”。结合现代民宿新业态,把镇江西区打造成商务风情区,对商务会议有吸引力,有优惠政策,有服务优势,增强商务开会的游览、食宿体验。

3.以扬子江(京江)文化为载体,依托一江一河交汇,增加水上游玩项目,做好水的文章,重现当年“镇江通南北”的景象。

4.以商埠文化为载体,打造“百年商号一条街”。选点京畿路、伯先路、大西路等地复古镇江著名商号、老字号,展现历史悠久的镇江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立足商业文化基因,引进国内外著名商家、文化名流入驻。

5.以美食文化为载体。镇江历史上因商埠的繁荣之利,海关、钱庄、银行、南北货逐渐发展,成为朝廷主要的财税之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镇江菜开始了它辉煌的历史。这个时期的镇江,因是民国江苏省会,又临当时国都南京最近,不仅吸收了从苏北南来的饮食厨艺精髓,并云集了晋、陕、鲁、鄂、湘、粤、浙、徽、黔等地政界大佬、商贾巨擘,带来的各地名厨名菜,丰富了镇江菜的技术。

由于历史的原因,扬州和镇江的菜色一度被称为“镇扬菜”,其中镇江的菜肴的特点是在火候上以烂为著;在烹调方法上,擅长于炖、焖、烧、烤等方法;风格上重用原汁原汤,讲究“汤”的烹调,清汤要清澈见底,白汤要浓厚,大有“大羹不和贵其质也”的风格。调味上既不重咸,也不重甜,咸甜适宜,让各方人士大都适口;在食材选料上,比较严谨精细,且配料少,主料突出。名菜有鸡汁干丝、溜桂鱼、狮子头、清蒸鲥鱼、水晶肴蹄等。此外,点心小吃也很有名,如锅盖面、蟹黄汤包、白汤大面、三丁包子、花色小笼等等。

餐饮业是经济的晴雨表,餐饮一好,商业氛围就浓。

6.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作为吸引商务旅游的补充。挖掘民间能人雅士,凸显镇江民间文化和本土文化,集中展示金山灯彩、镇江三怪制作技艺、各种知名手艺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做好各种大型文化活动如都天庙会、金山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用独特的镇江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来招商。

终上所述,创新体制,精准营销,你利商,商自来;你惠商,商云集。将“镇江百年商埠”包装成一个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借助文旅融合这股东风,吸引更多的优质商业资源,激活镇江商业氛围,从形势发展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加大宣传镇江商埠影响力的营销力度。统筹规划、精准选项,对重大商务活动开展策划、包装,推动镇江商埠文化产业化发展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是我们重振镇江商埠的重要途径。

分享:

镇江的味道

镇江往事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