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耿宝昌:永宣瓷器还傻傻分不清?这篇文章教你辨别,值得收藏

 三藏论鉴 2021-01-07

古往今外,瓷器都算得上比较精贵的东西,曾有一度更是只能是作为皇室所用。瓷器在古时候外交出使所用,可以看到18世纪欧洲的皇室里面所用的瓷器都是中国进口的,贫民百姓家里根本找不到,足以证明一件瓷器的珍贵性。这也为之后的瓷器收藏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制作一件瓷器,在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一个风格,收藏界有一句话说一个帝王的审美决定了一个朝代的审美,像元代喜欢粗大的瓷器,到成化时又是以小物件为主了,但不管怎么样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性。而我们玩收藏就是根据他独有的特性去辨别。芳姐见过太多藏友身陷囹圄而不知,在网上看过几篇文章就认为自己玩了一辈子了,之前看过这么一段话,有的人25岁就死了,80岁才埋葬,而有的人80岁才开始活。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的起点以及终点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以为的了解的够多事实上反而连其十分之一都可能达到。

古玩不是时间越长越厉害,只是看个人吸收能力以及是否学识博广,有的人打眼一次能总结出十次的教训并为己用,而有的人打眼十次都还在原地。青花瓷器的出现,是中国瓷器史上从白瓷向彩瓷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釉下彩最成功的代表,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国瓷”。高古瓷以宋代五大名窑为第一梯队。明清瓷则以永宣青花,成化斗彩,雍正粉彩,清三代珐琅彩,永乐鲜红为最。没有几件官窑瓷器,还真不敢自称为瓷器收藏家。瓷器收藏,一般分为高古瓷和明清瓷两大门派。高古瓷研究以冯先铭,陈万里先生为泰斗,明清瓷器鉴定则以孙瀛洲,耿宝昌师徒为掌门。玩瓷器的藏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他们的影响。

永乐、宣德两朝,是明朝瓷器制作上的第一个高峰。宣德朝的青花瓷和永乐朝的差别不大,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景德镇永乐、宣德官窑发现后,才真正开始认识这两个时期的瓷器。说到断代,很多朋友都在想要是能给出几条“如何断代”干货,岂不是一劳永逸!然而,断代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首先你得了解各时期的瓷器特点,然后还要有大量的实践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断代。本篇文章仅作永乐和宣德民间青花瓷的一些特征介绍,以供参考。如果你有古玩精品想拍卖或者参加拍卖推荐会请与福羲国际拍卖公司授权征集点客服经理联络,洽谈市场趋势与托售事宜。
微信:sf0205997
电话:13922193551(赖经理)

一,款识

永乐款识

这两者最大的特点就是款识,要知道在款识上永乐时第一个开始有属款识的,现在所能看到的一些传世永乐青花也是故宫的压手杯,青花单线圈内绘团花,花心里书四字篆书款,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于出手,在球心书写年款,里心书写四字篆书,并以双鸳鸯围绕,其字体结构严谨、刚劲挺拔,折角处是圆角,起落笔处是尖状,笔道浑厚圆润。

宣德款识

宣德的款识与永乐不同之处就是没有局限性,可能在瓷器的任何部位上都能见到,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后期通常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体款。

二,釉面

所为瓷器的釉面就是每个人的皮肤一样,像永乐时期的釉面随着烧造温度的提高,胎釉的釉面具有肥厚、光滑、平净、细腻和莹润的特点,虽然少部分的器物釉面开片,但是却没有橘皮釉纹。胎釉的釉色大多呈现洁白色,类似甜白釉,白中泛青。除民窑器普遍缩釉,大多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

而宣德的瓷器可以了解到这个时候多了一个特征就是橘皮纹,这是作为宣德瓷器断代的很重要的特点之一,而橘皮纹的产生是因为宣德时期的瓷器在高温色釉中烧造时候形成的气孔,且这个时期的釉面气泡密集现象,少有例外。这种釉高温黏度大,冷却过程较慢,继而形成的一种高低不平的橘皮釉面,能使人看上去有厚重感,所以与永乐时期相比则会比较肥厚。而此时的釉面则是很有特点的鸭蛋青色的亮青釉。

三,底部

明朝永乐年间,工匠们烧制瓷器,一般是垫砂烧制,因此底足上粘上了不少窑粘,看起来自然非常粗糙,但如果将如此粗糙的瓷器进贡给朝廷,可是要惹上杀身之祸的,所以工匠们在烧制好瓷器之后会对底足进行打磨。永乐青花胎为麻仓土陈腐精制,由于胎土里含氧化钾高,薄瓷和明末德化窑一样胎骨透光而且带肉红色。厚薄均匀,琢器接痕不明显,但仔细观察可见接痕。圆器中撇口器的口沿用手试,有锋利感。露胎处一般洁白无瑕,所以能看到永乐时期的瓷器底部少有乎火石红,关于火石红形成的原理芳姐下面会提到,藏友们可以仔细阅读。

关于宣德青花胎底火石红的问题,宣德时期的瓷器有的是有火石红的,有的是没有火石红的,并不是都有火石红。要明白火石红是因为产生二次氧化的结果,胎里的铁在还原气氛中是呈现青白色,在炉内再接触到氧,才能产生火石红。有关宣德青花胎的问题,很多的专业人士都说是细砂底胎,但是宣德青花在砂胎上抹一层釉浆或护胎土的物件也有很多,这样起到了护胎作用,所以具体还是看不同的藏品。

四,修足

底足墙逐渐趋薄,由浅至深,由小至大。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其后内足墙由离心过度,挖足渐深,足端平切,足墙加高,直径放大。个别有挖足过肩。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呈锐角折。而内足墙大部分却较垂直,与成化前后的修足特征相似。其区别在于成化前后的足墙较薄,且大多挖足过肩,挖足趋于细致,乳丁状突起不明显。质量高的一类足墙及器口沿较薄,内足墙向心角度。

而这种情况在宣德后期开始逐步有缩小之势。明早期,器内底通常在底与器壁的交接处有一道较深的凹线,即所谓“月亮底”。

所以如果想要在古玩行继续走下去就是不断学习,而不是一直在原地打转,此篇文章满满干货,记得点个赞,若问笔者何处寻,细看文章第五段,我是喜欢文物,爱好收藏,中意古玩的芳姐,你手中的皆是无价之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